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乡村发展研究

封面

作者:郑有贵

页数:308页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80540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 从制度、体制、工农关系、技术等方面,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变迁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内容包括: 农业社会的乡村发展 ; 国家工业化战略下的乡村发展等。

作者简介

郑有贵:男,1963年生,四川广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工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先后在农业部农业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等法律、政策、发展规划的调研、草拟和专家咨询。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2002-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首席研究员。所著《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一号文件与中国农村改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百种重点图书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分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本书特色

本书把农村经济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具有突出历史变迁,突出规律性,史论结合的特点。与此同时,作为套书一种,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性:一是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丛书采取科学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套丛书是史学著作,无论从丛书的作者还是内容来看,纵向地完整地叙述历史都是其优势,不仅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还要保证历史与逻辑到一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三是弘扬正能量,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可以增强四个“自信”的历史,这套书充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目录

绪论乡村发展演进、突破和经验

一、乡村发展的阶段性演进1

二、乡村发展的重大突破20

三、乡村发展的历史经验28

第一章农业社会的乡村发展

第一节乡村发展的历史问题与发展目标选择/ 40

一、乡村发展的历史问题41

二、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起点41

三、农业社会乡村发展目标选择44

第二节以土地改革促进乡村发展的路径/ 44

一、土地改革的抉择45

二、土地改革的政策选择50

三、土地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变革59

四、土地改革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影响62

第三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64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64

二、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72

第二章国家工业化战略下的乡村发展

第一节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发展目标/ 76

一、国家工业化与乡村发展的双重使命76

二、国家工业化战略下乡村发展目标的选择77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取向的确立80

第二节以计划经济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83

一、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产品统派购的路径改造小农经济84

二、以人民公社的乡村发展路径93

三、以二元户籍管理和就业制度保障农业对工业的支持102

四、倡导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应对农业投入

不足的问题104

第三节政府与农民互动下乡村发展政策的微调/ 113

一、集体经济、计划经济下的个体经营和集市贸易113

二、农民对包产到户的探索123

三、城乡二元产业政策与乡村“五小”工业的反反复复128

四、对农民抵触开展意识形态的教育132

第四节城乡二元结构与乡村困境/ 136

一、工农业发展失衡137

二、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138

三、农业的两次大波折139

四、乡村困境143

第三章向工业化中期迈进时期的乡村发展

第一节乡村发展目标调整/ 145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部署145

二、乡村发展目标的调整146

三、农业养育工业政策的重大调整149

第二节以赋权与放活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155

一、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重塑农户经济155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重构农业经营模式169

三、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172

四、探索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民就业和人口的非农化177

五、实行政社分设和村民自治,重构乡村治理结构183

六、实施扶贫开发,破解贫困问题191

第三节结构转换与二元结构的初步破解/ 193

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转换193

二、农业素质的提升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改变195

三、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结构的改善196

第四章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乡村发展

第一节统筹城乡发展与乡村发展目标调整/ 199

一、统筹城乡发展和重中之重指导思想的确立199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提出200

三、乡村发展目标的调整205

四、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取向的确立206

第二节以二元体制向一元体制转变为内核的乡村发展路径

探索/ 212

一、取消农业税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213

二、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大对乡村的支持219

三、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227

四、壮大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内核的县域

经济231

第三节乡村快速发展/ 241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并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242

二、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45

三、农民收入实现“九连快”和乡村社会事业发展252

第五章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第一节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调整/ 259

一、新常态下乡村发展任务260

二、新发展理念下乡村发展的使命262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267

第二节探索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路径/ 273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74

二、推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77

三、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283

第三节美丽乡村建设和功能的拓展/ 291

一、美丽乡村建设291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功能的拓展297

三、脱贫攻坚301

参考文献/ 308

后记/ 310

节选

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与1949年前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发展,都是在国家工业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国家工业化需要乡村发展的支撑,这影响着乡村发展的政策选择。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为实现赶超发展,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其发展辐射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也在长时期内积累了农民物质利益保障不充分、乡村主要限于发展农业的产业结构,乃至形成和固化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基于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历史性重大结构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开启了乡村改革发展的征程。经过努力,当代中国乡村发展能力、功能拓展等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积累了从实际出发促进乡村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经验。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乡村发展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2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