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福祥著
页数:296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0102161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性”和“有效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旨趣, 将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缺陷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提供的各类基础性职业教育培训统称为“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 截取能够触及问题深层的“有效供给”作为论证解析的原点, 借鉴制度分析的研究范式, 运用理论演绎、历史研究、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国家理论、公共性理论、制度伦理理论、博弈理论等分析工具, 通过规范制度分析、历史制度分析、比较制度分析等途径, 对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属性、供给绩效、伦理价值及有效供给路径进行深度考量, 对于提升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其供给效率, 拓展职业教育培训理论边界并促成新的理论生长点,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政策价值和理论意蕴。
作者简介
男,1975年10月出生,山东单县人,中共党员。现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近年来,先后主编、参编著作及教材2部,主持、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4项,在《比较教育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学术期刊陈福祥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本书特色
本书以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性”和“有效性”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根本旨趣,将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缺陷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提供的各类基础性职业教育培训统称为“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截取能够触及问题深层的“有效供给”作为论证解析的原点,借鉴制度分析的研究范式,运用理论演绎、历史研究、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国家理论、公共性理论、制度伦理理论、博弈理论等分析工具,通过规范制度分析、历史制度分析、比较制度分析等途径,对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属性、供给绩效、伦理价值及有效供给路径进行深度考量,对于提升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其供给效率,拓展职业教育培训理论边界并促成新的理论生长点,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政策价值和理论意蕴。
目录
引论 追寻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性”和“有效性”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是怎么进入研究视野的
(二)问题的深化:为什么选择“有效供给”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二、研究意义
(一)实践关切:提升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公共性和有效性
(二)理论架构:增强职业教育培训理论的解释度和预测力
三、关键概念界定
(一)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
(二)作为研究切入点的“有效供给”
(三)作为研究范式的“制度分析”
四、已有文献综述与本书的创新
(一)对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性”的识读
(二)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机制的探讨
(三)对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实践的反思
(四)对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建议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书的创新
五、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本书所遵循的研究思路
(二)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本书所沿袭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公共性的复归: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再生产的逻辑理路
一、“公共性”的滥觞及其发展
(一)“公共性”的词源学考察
(二)“公共性”的多语境叙事
(三)“公共性”的理论重释
二、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性”的历时演进
(一)工业化生产下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性的肇始
(二)市场逻辑下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性的旁落
(三)国家观念下职业教育培训公共性的重塑
三、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性”检视
(一)职业教育培训的“四个领域”
(二)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多重视界”
(三)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公共性”解读
第二章 有效供给: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制度的经济绩效
一、有效供给理论的经济学体认
(一)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
(二)经济学对“有效供给”的理论阐释
二、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效率边界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有效”诉求
(一)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和需求
(二)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制度伦理: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价值向度
一、制度及其伦理意蕴
(一)“制度”的语义学溯源
(二)“制度”的多学科视角
(三)“制度”的伦理意蕴
二、制度伦理的价值内涵
(一)制度伦理的实质伦理:制度公正
(二)制度伦理的形式伦理:制度效率
三、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伦理
(一)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二)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赋予,它可以有效强化社会流动
(三)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政策,它可以有效救治失业问题
(四)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它可以有效维护公平正义
第四章 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制度的反思与借鉴:历史制度分析与比较制度分析
一、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制度的历时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
(二)经济转轨阶段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重构
(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历史制度分析:以2000—2010年为例
(一)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数量
(二)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质量
(三)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结构
(四)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城乡差距
(五)我国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比较制度分析
(一)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制度变迁的类型
(二)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意愿供给与实际供给
第五章 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求解一种尝试性的制度设计”
一、多中心治理: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参与
(一)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多中心治理
(二)多中心治理中政府及其他供给主体职责
二、多维度涵盖: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内容的规划
(一)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多维度涵盖
(二)多维度涵盖中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内容的规划
三、多层次博弈: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进程的激励
(一)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的多层次博弈
(二)多层次博弈中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进程的激励
四、多样化认证: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供给结果的转换
(一)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社会化与开放化的学习网络
(二)社会流动的“立交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转换
结语走向“义务教育后”的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