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研究

封面

作者:王春龙

页数:53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03597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等国共同出资三十多亿美元,购买了一批物资,帮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来救济灾民、恢复生产。中国也是受援国之一。国民政府为此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提出了“寓救济于善后之中”的理念。1945-1947年,在行总领导下,中国先后开展了急赈、特赈、工赈、遣送难民等救济活动及在农业、工业、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善后事业。善后救济事业的开展,赈济了成千上万的中国灾民,也对中国战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王春龙,1967年11月生,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在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至今已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至今已在《历史教学》(高校版)、《湖北社会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1篇。主编教材1部。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三等奖2次,优秀成果奖1次。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以抗战胜利后,中国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的一批援助物资开展善后救济事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最,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善后救济思想。主要是以蒋廷黻为主导的行总善后救济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二,中国开展善后救济事业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三,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的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第四,中国善后救济事业开展的概况。主要是急赈、特赈、工赈和遣送难民等救济活动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其取得的成效、不足之处、经验教训等。第五,对抗战胜利后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的总结性评价。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创建
第一节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创建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创建的历程
第三节 中国代表在联总创建期间的活动及主张

第二章 蒋廷黻善后救济思想的提出
第一节 蒋廷黻善后救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蒋廷黻善后救济思想的特点及备方的认同
第三节 蒋廷黻善后救济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三章 《中国善后救济计划》的编订
第一节 中国成为联总善后救济援助国的依据
第二节 《中国善后救济计划》编订的历程
第三节 《中国善后救济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联合国救济善后总署基本协定》的签订

第四章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及其分署的创建
第一节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创建
第二节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各分署的创建
第三节 行总、各分署与联总驻华办的关系及其他

第五章 急赈活动的开展
第一节 救济物资的争取、储运及急赈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粮食救济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衣服救济活动的开展
第四节 房屋救济活动的开展

第六章 特赈活动的开展
第一节 战后儿童的悲惨处境与行总特赈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行总及各分署儿童特赈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行总及各分署安老恤残活动的开展

第七章 遣送难民活动的开展
第一节 难民遣送的相关政策及准备工作
第二节 国内难民的遣送及其成效
第三节 行总侨遣活动的开展

第八章 工赈事业的兴办
第一节 工赈的范围与待遇
第二节 工赈实施的基本路径
第三节 工赈的成效与局限

第九章 农渔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一节 农业善后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节 农业生产善后的实施与成效
第三节 乡村工业示范项目的兴办
第四节 渔业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十章 工业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一节 工业善后规划及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能源工业和给水工业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三节 机械、建材和纺织工业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十一章 交通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一节 交通善后的总体规划及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对善后救济工作中交通问题的处理
第三节 各项交通善后事业的推进

第十二章 医疗卫生与教育善后事业的兴办
第一节 医疗卫生善后的规划及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医疗防疫及卫生善后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教育善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1945-1947年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研究》:  第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联总成立期间,蒋廷黻及其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联总协定》的签字仪式、联总一届大会的全体会议和各种专门会议。会议期间及结束后,他们还利用种种机会和场合,会见包括美国助理国务卿艾其逊、联总署长李门和在美华人华侨等在内的各方面人士。他们通过接受记者采访和召开记者招待会等形式与媒体及时沟通。他们积极在各类会议上发言、向大会提交议案。通过参加上述活动,他们一方面为大会的成功召开献计献策,努力促成联总能够顺利诞生并尽快开展救济善后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向各界人士介绍中国遭受战灾损失的严重局面,尽力争取有关人士对中国遭受战争伤害的群众的同情,以便使中国能够在这场即将开展的救济善后活动中分得尽可能多的救济善后物资。  第二,在联总各级机构中荣任四项重要领导职务。虽然中国是受援国而非援助国,但是,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大会期间备受重视,地位显赫。作为中国首席谈判代表的蒋廷黻总共担任了联总4项重要领导职务,这在各代表团中是不多见的。这4项重要领导职务分别是联总中央委员会委员、议事程序委员会委员、救济善后委员会主席和远东委员会主席。  第三,在联总决策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联总一个机构的产生或一项决议的通过就取决于中国代表团尤其是其全权代表蒋廷黻的态度。比如,由于出席此次会议的代表以欧洲为多,远东国家仅有中国一国。联总起初想把工作重点放在欧洲,采取轻远东重欧洲的政策,积极筹备联总欧洲委员会,而负责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救济善后事务的远东委员会筹备工作进展缓慢。为此,蒋廷黻进行了积极努力,力图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43年11月18日,他在接见记者时首先表达了对联总歧视政策的不满,指出:“任何为欧洲而决定之政策,应同样应用于世界。”①22日,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提出了远东地区重要性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直接与联总负责人及其他国家代表协调,在他的争取下,26日,远东委员会竟然先于欧洲委员会成立,蒋廷黻本人还被一致推选为主席,并决定中国抗战胜利后把该委员会设立在重庆。外界对远东委员会的成立特别是蒋廷黻当选为该委员会主席进行了称赞:“伦敦各评论深表欣悦。认为中国担任远东委员会主席后,必将使中英间交换意见与理想更趋密切,而对该委员会有所贡献。”①又比如,1943年,印度因为自然灾害闹起了粮荒,印度代表于联总一届大会期间向大会提出将印度也纳入救济范围,但很快遭到英国首席代表的反对,认为联总的救济范围是因法西斯的侵略和占领而造成的饥荒,印度是因自然灾害引发的粮荒,故联总不予以救济。无奈之下,印度代表找到蒋廷黻,提出了类似要求,蒋廷黻在与印度代表的会见结束后立即对报界发表声明,表示:“救济印度粮荒问题,倘行提出理事会,则个人固愿予以谨慎而善意之考虑。”蒋廷黻的这一言论发表数小时后,联总发言人于次日凌晨宣布,联总同意将印度的要求递交理事会讨论。接着,墨西哥、南非和纽西兰(即今新西兰)等其他国家的几位代表也纷纷表态:“印度粮荒问题倘列入总署之范围,则彼等亦将作善意之考虑。”再比如,蒋廷黻代表中国提交的两个议案,一个被此次大会直接采纳,形成决议案;另一个虽然在此次大会上没有通过,但是它对后来在伦敦召开的大会决议起了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可见,中国及其代表蒋廷黻在联总决策时的举足轻重。  联总成立期间,他们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和见解是多方面的。这些主张与见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总及其主持的这一活动的深切期盼;这些主张与见解向世人阐明了联总的主要使命以便世界各国人民积极配合这一运动的开展;这些主张与见解传递了中国希望从联总获得援助的强烈愿望,并介绍了中国所需的援助种类;这些主张与见解还明确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精神。蒋廷黻及中国代表团的这些主张与见解得到了好评,特别是蒋廷黻提出的关于中国之需要及欧洲等其他国家之需要,更是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代表所提出之需要,此间反响甚佳,而中国代表对欧洲被侵略国家所提之需要,亦具深刻影响。”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2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