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波
页数:29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1001744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司法终局性作为研究方向,并选择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方式的运行状况与改善路径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韩波教授将法学理论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立体式的研究。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韩波教授赴北京、天津、广西、内蒙古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律师群体、法官群体进行了访谈,在部分案件的庭审中进行了参与观察,因此,本书向读者提供了民事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实际运行中的丰富“一手资料”。
对于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现状及改进路径,本文形成了以下结论:1.保障并促进当事人有效程序参与是在程序终结性与审判公正性之间可能寻找到的最结合点;2.在辩论权保障方面,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规范有很大进步,但辩论权对审判权制约方面仍有改进空间;3.经实证分析,我国民事诉讼中再审通常救济程序化问题不仅存在而且非常明显;4.经实证分析,案外人救济程序间的关系正在走出“混沌”,但目前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救济有效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5.我国案外人救济程序构造是补充救济与通常救济混同的程序构造。
作者简介
韩波,内蒙古临河市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学。在《清华法学》《法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法院体制改革研究》《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公正、高效、权威视野的新型司法制度研究》等著作曾获优秀科研成果奖。近年来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当代中国民事诉讼思潮探究》《审判终极性:路径与体制要素》。
本书特色
本书以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为研究对象,意在破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以侵蚀生效判决既判力的方式来维护审判正当性的悖论迷局。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通常再审程序、案外人申请再审程序、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程序构造来研究其结构逻辑。为全面认识我国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价值取向、功能构造及现实状况,并探寻其完善路径,本书采用价值分析、人性分析、功能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场域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面对的价值冲突、预期功能与法律规范之间的互动状态,归纳了该程序构造的特征,并提出了调整建议,如严格限制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进一步限缩再审事由、给案外人申请再审“解缚”并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后置等。
本书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协调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之间的规范冲突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与问题意识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民事诉讼主体的人性假设与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现实性
一、审判人员的人性假设与错判可能性
二、当事人的人性假设与错判可能性
第二节 程序终结性与审判公正性之间的关系考量
一、审判公正性是程序终结性的前提
二、程序终结性有其独立价值
三、程序终结性与审判公正性可在实践中实现平衡
第三节 作为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衡量标尺的辩论主义
一、辩论主义的界定
二、规则构成视角的辩论主义及其规范体现
三、合作原则及其意义
四、中国语境中的辩论主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功能与规范分析
第一节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功能
一、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内在功能
二、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的社会功能
三、程序正当化功能
第二节 辩论主义视角的再审程序规范分析
一、我国再审规范中的辩论主义第一命题(确立命题)
二、我国再审规范中的辩论主义第二命题(制约命题)
三、我国再审规范中的辩论主义第三命题(规制命题)
第三节 再审程序的规范——功能分析
一、程序正当化功能可能失效
二、纠错功能可能失灵
三、权利保障功能可能被“屏蔽”
第四节 判决生效后案外人救济程序的规范——功能分析
一、判决生效后案外人救济程序的功能
二、判决生效后案外人救济程序的规范——功能分析
三、走出高成本的案外人救济“迷宫”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民事再审制度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案外人救济程序实证分析
第五章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构造与调整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民事程序法研究-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刊-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刊-[第八辑]-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2/20120930/B562228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