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德]罗克辛著.王世洲译
页数:788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50365626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完整和清晰可读的形式,向我的中国读者介绍在德国流行的学术观点和与刑法总则性理论有关的司法判决,同时仔细地阐明和考虑各种赞同性和反对性的论点。
作者简介
克劳斯·罗克辛,1931年5月15日出生于德国汉堡,1950年进入汉堡大学学习,1957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Promotion),1962年7月通过教授论文(Habilitation),同年在汉堡大学担任私讲师(Privatdozent)。1963年至1971年在哥廷根大学担任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完整和清晰可读的形式,向我的中国读者介绍在德国流行的学术观点和与刑法总则性理论有关的司法判决,同时仔细地阐明和考虑各种赞同性和反对性的论点。
目录
刑法学是最精确的法学译者序
献辞
中文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基础
第1节形式意义上的刑法。定义和界限
一、惩罚(刑罚和保安处分)作为刑法的形式定义标准和二元制惩罚制度
二、作为公法的刑法。纪律处分,罚款和秩序性措施作为非刑事性惩罚
三、附属刑法
四、作为全体刑法科学部分领域的实体刑法;全体刑法科学中的不同分支
1毙淌鲁绦蚍ㄒ脖怀莆刑事诉讼法
2毙淌铝啃谭
3毙淌轮葱蟹
4鼻嗌倌晷谭
5狈缸镅
五、实体刑法的总论部分
第2节实体的犯罪概念。作为辅助性法益保护方法的刑罚及其与其他类似性惩罚在内容上的界限
一、实体的犯罪概念
二、作为刑事可罚性条件的法益侵害
1毙谭ㄅ懦单纯的违反道德行为
2毙谭ㄅ懦违反秩序行为
三、过去各种法益定义的失当
四、从宪法中引导出的法益概念
1弊ê岬男谭M胁保护的不是法益
2贝看獾乃枷胄阅勘晟瓒ㄋ保护的不是法益
3贝看馕シ吹赖滦形所侵害的不是法益
4苯一步的结论
5蔽シ粗刃蛐形也侵害法益
五、法益概念的可变性
六、法益保护的界限问题
七、危险刑法,风险刑法,通过刑法对未来的保护:法益保护的终结?
八、法益和行为对象
九、没有法益保护的刑事法律是没有意义的吗?
十、立法者能否承担惩罚侵害法益行为的义务?
十一、法益保护的辅助性
十二、文献中的不同观点
十三、刑罚与其他类似惩罚手段在内容上的界限
1庇胛シ粗刃蚍ㄖ械姆?畹慕缦
2庇爰吐纱Ψ值慕缦
3庇胨咚瞎娑ê屠嗨品律中维护秩序措施和强制措施的界限
4庇胨饺顺头5慕缦
第3节刑罚与保安处分的目的与正当化
一、刑罚的目的;刑罚理论
1北ㄓ理论(正义理论,赎罪理论)
2碧厥庠し赖睦砺
3币话阍し赖睦砺
4北ㄓπ缘淖酆侠砺
5痹し佬缘淖酆侠砺
1)刑罚的专门预防目的
2)各种报应的放弃
3)作为干涉界限的罪责原则
4)小结
二、保安处分的目的与界限;刑罚与保安处分的关系
三、赔偿作为刑法上的第三条道路?
第4节1871年以来的德国刑法改革
一、1871年的帝国刑法典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发展
三、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改革工作
四、纳粹时代
五、改革工作的重新进行
六、“1962年草案”和“选择性草案”
七、1969年以来的改革立法工作
八、改革的内容
1狈铣重罪监禁刑
2毖怪屏个月以下的自由刑
3毙谭5姆牌
4被盒烫跫的扩大
5毙碌姆=鹦讨贫
6毙形监督
7鄙缁嶂瘟菩曰构
第5节法治原则与刑法的解释和在时间上的适用之间的关系
一、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和刑罚
1泵挥蟹律就没有犯罪
2泵挥蟹律就没有刑罚
二、法治原则的四项作用
1苯止类推(严格的罪刑法定)
2苯止作为刑罚根据和使刑罚严厉的习惯法(书面的罪刑法定)
3苯止溯及既往效力(事先的罪刑法定)
4苯止不确定的刑法和刑罚(确实的罪刑法定
三、关于法治原则的历史与国际性适用
四、法治原则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国家理论性和刑法性根源
1闭治自由主义
2泵裰骱头秩
3币话阍し
4弊镌鹪则
五、解释与禁止类推
1毙谭ㄖ薪馐偷慕缦
1)将可能的口语词义作为解释界限
2)司法判决
3)文献中的不同观点
2苯止类推的适用范围
1)禁止类推在分则中和刑罚威胁时的适用
2)禁止类推在总则中的适用
3)在程序法中的禁止类推?
4)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
六、禁止作为刑罚基础和使刑罚严厉的习惯法
七、禁止溯及既往和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
1苯止溯及既往的根据
2蹦壳岸孕形适用的法律
3毙淌驴煞P蕴跫中的禁止溯及既往以及禁止溯及既
往原则上不适用于保安处分
4苯止溯及既往和程序法
5苯止溯及既往和司法判决
6庇欣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7笔奔浞律
八、禁止不确定的刑法和刑罚
1毙淌驴煞P蕴跫的明确性
2狈缸锖蠊领域中的明确性原理
第6节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
一、概念性说明。在现行法律中占支配趋势的行为刑法
二、弗兰茨·冯·李斯特及其继承者的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
三、30年代的行为人刑法趋势。生活方式罪责。
犯罪学和规范性行为人类型
1卑@锟·沃尔夫
21933年的《惯犯法》
3闭秸立法和规范性行为人类型
四、现行法律中的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
1毙形人刑法在从重处罚方面的影响
1)分则中行为人刑法的行为构成?
2)分则中行为人刑法的行为构成?
3)量刑中行为人刑法的影响?
2毙形人刑法在从轻处罚方面的影响
3北硐中形人刑法思想的保安处分
第7节刑法信条学和刑法体系。一般犯罪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信条的任务和刑法的系统学说
二、刑法体系的基本概念
1毙形
2毙形构成符合性
3蔽シㄐ
4弊镌
5逼渌刑事可罚性的条件
三、新近犯罪理论的历史发展
1被本概念的发现
2绷⒎ㄕ叨哉庑└拍畹牟赡
3狈缸锾逑笛说的历史发展阶段
1)古典犯罪体系
2)新古典体系
3)目的性行为理论
4贝庸诺涮逑捣⒄沟侥康男蕴逑档乃枷胧坊础和哲学基础
5钡贝占主导地位的组合新古典学说和目的性学说的犯罪理论
6蹦康睦硇缘模üδ苄缘模┬谭ㄌ逑
四、传统刑法体系的成就和局限性;刑法信条学的体系性思考和问题性思考
1碧逑敌运伎嫉挠诺
1)减少审查案件的难度
2)体系性秩序作为平等和有区别地适用法律的条件
3)法律的简化和更好的操作性
4)体系性联系作为深化法学的路标
2碧逑敌运伎嫉奈O
1)忽略具体案件中的正义性
2)减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3)不能在刑事政策上确认为合法的体系性引导
4)对抽象概念的使用
3蔽侍庑运伎
五、目的论和刑事政策性的体系性建议的基础
1惫赜谝约壑滴导向的体系性方案
1)行为
2)行为构成
3)不法
4)责任
5)其他刑事可罚性条件
2毙谭ㄐ盘鹾托淌抡策
3狈缸锓冻胱魑评价方面
4蹦康穆塾胄淌抡策性的犯罪理论和建立体系与定义的方法
第二章行为、轻罪、重罪
第8节行为
一、行为概念的任务
二、刑法信条学发展中的行为定义。阐述与批判
1鼻肮诺涞男形概念
2惫诺涮逑档淖匀坏模ㄗ匀恢饕宓模因果性的)行为概念
3蹦康牡男形概念
4鄙缁岬男形概念
5狈穸ǖ男形概念
6痹谛形构成中放弃行为
三、人格的行为概念
1弊魑人格表现的行为
2毕嗨频墓鄣
3弊魑基础因素的人格行为概念
4弊魑连接因素的人格行为概念
5弊魑界限因素的人格行为概念
6比烁裥形概念的本质
第9节轻罪和重罪
一、关于区分的历史
二、现行法律中的规定和实践意义
三、现行法律中“抽象”理论的实现及其在罪刑法定基本原则中的基础
四、界限划分问题
第三章行为构成
第10节行为构成的理论
一、体系性行为构成,保障性行为构成,错误性行为构成
二、关于行为构成作为体系范畴的发展
1北戳值目凸酆臀藜壑档男形构成
2敝鞴坌形构成的发现
3碧逑敌孕形构成作为一种不法性行为构成的认识
三、行为构成和违法性的关系
1狈穸ㄐ孕形构成特征的理论
2绷郊痘蛘呷级犯罪构造?
3碧乇鸬墓鄣
4毙谭ㄌ跷闹械奈シㄐ蕴崾荆环穸ǖ乇泶锏男形构成特征
四、社会恰当性和排除行为构成
五、开放的行为构成和评价总体构成行为的特征
1笨放的行为构成
2逼兰圩芴骞钩尚形的特征
六、客观的行为构成和主观的行为构成
1笨凸鄣男形构成
1)客观行为构成的结构和内容
2)描述性的行为构成特征和规范性的行为构成特征
2敝鞴鄣男形构成
1)行为构成的故意
2)主观行为构成的特征及其与罪责特征的界限
3)态度的特征
4)关于具有主观特征的行为构成的体系化
七、行为构成中的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
八、行为构成的种类
1苯峁犯罪和活动犯罪
2背中犯罪和状态犯罪
3苯峁加重的犯罪
1)规定和法律政策的评价
2)基本犯罪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3)类似的行为构成形式
4)关于历史
4鼻趾π苑缸锖臀O招苑缸
5逼笠档男形构成
6奔虻サ姆缸锖妥楹系姆缸
7币欢作的犯罪和多动作的犯罪
8币话愕姆缸锖吞厥獾姆缸
9被本犯罪,行为构成的变化,独立的犯罪
第11节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
第一、因果关系的理论
一、关于因果概念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上的困难性
二、等值理论(条件理论)
三、等值理论的具体问题
四、适当理论和意义重大理论
第二、进一步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
一、侵害性犯罪
1钡佳
2辈辉市硇苑缦盏拇瓷
1)风险减小时归责的排除
2)缺乏危险创设时归责的排除
3)危险创设和假定的因果过程
4)在允许性风险中排除归责
3辈辉市硇苑缦盏氖迪
1)危险没有实现时归责的排除
2)不允许性风险没有实现时归责的排除
3)在不符合谨慎规范保护目的的后果中排除归责
4)合法替代行为和风险提高理论
5)关于风险提高理论和保护目的理论的联合
4毙形构成的作用范围
1)故意自危时的共同作用
2)同意他人造成的危险
3)对他人责任范围的分配
4)其他案件
二、危险性犯罪
1本咛宓奈O招苑缸
2背橄蟮奈O招苑缸
1)古典的抽象危险性犯罪
2)群众行为(首先是在公共交通中)
3)危害体现内心精神的中间性法益的犯罪
4)抽象的适格性犯罪
第12节故意和行为构成错误。在因果关系偏离时归责于故意
一、故意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1狈缸锬康
2敝苯庸室
3庇刑跫故意(间接故意)
1)作为对可能法益侵害决定的有条件故意
2)类似和偏离的解决办法
3)关于最近司法判决的发展
4惫室獾氖奔浞段Вㄊ虑肮室夂褪潞蠊室猓
5惫室獾男形构成关联性和择一故意
二、行为构成错误
1惫钩尚形情节的认识和不认识
1)行为构成错误和禁止性错误的界限
2)意识在“认识”构成行为情节中的明确性
2毙形构成故意的对象。第16条直接的和类推的适用
1)第16条第1款规定的法定行为构成的情节
2)关于第16条第2款减轻处罚情节的错误
3)第16条的类推性适用
4)应当根据其他规则处理的错误
三、在因果关系偏离时对故意的归责
1蓖ǔP缘囊蚬关系偏离
2毙形差误
3“故意转换”(行为目标转换)
4“概括故意”和相近的案件
5毙形对象错误(即对人身的认识错误)
第13节同意
一、关于同意的理论地位
1惫赜诶史
2比峡珊屯意
3贝忧别中推导出的差别
4本芫区别及其后果
二、作为排除行为构成根据的同意
1蓖意的行为自由作为排除行为构成的基础
2庇行同意中缺乏犯罪类型的实现
3比狈利益权衡作为反对纯粹正当化的理由
4比狈可行性的二分法理论
5钡228条不是反对理由
6“减轻侵害性同意”的正当化力量不是反对理由
7庇行г尥的不同条件作为从行为构成的各种结构中得出的结论
三、缺乏或者限制同意可能性的行为构成
四、同意的宣告、对象、时间和撤消
1弊魑有效同意条件的告知
2弊魑同意对象的行为和结果
3蓖意的时间和可撤消性
五、理解能力
六、同意中的代理人
七、同意中的缺乏意志
1逼燮
2贝砦
3蓖胁与强迫
八、关于同意存在的错误或者同意不存在的错误
第四章违法性
第14节不法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违法性和不法
二、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
三、被害人信条学和实质性不法
四、不法和无法领域
五、违法性和法制的统一
六、关于正当化根据的体系化
七、正当化根据的竞合
八、正当化的错误问题
1辈环ü室
1)各种意见的情况
2)表态
3)允许性行为构成错误和禁止性错误的界限
2痹谡当化根据中的审查义务?
3备据不确定情况或者未来情况安排的正当化因素
4闭当化根据存在的不确定性
5敝鞴坌哉当化因素
1)主观性正当化因素的必要性
2)主观性正当化因素的内容性条件
3)缺乏主观性正当化因素时对未遂的认定
九、正当化根据的作用
十、具体正当化根据的表现和划分
第15节紧急防卫
一、紧急防卫权的基本原则
二、关于紧急防卫权的历史发展
三、紧急防卫中的攻击
四、攻击的违法性
五、攻击正在进行
六、具有紧急防卫能力的利益
七、防卫的必要性
八、紧急防卫的要求性
1蔽拮镌鸹蛘哂兄卮蠹跚嶙镌鸬墓セ
2庇杀还セ髡呶シㄌ羝鸬墓セ
3鼻嵛⒐セ
4痹诒Vす叵捣段内的攻击
5蓖ü威胁的勒索性攻击
九、主权行为和紧急防卫权
十、紧急帮助
十一、限制在攻击者及其法益上的紧急防卫
十二、防卫的意志作为主观性正当化因素?
第16节正当化紧急状态和相关案件
第一、第34条的基本规定
一、当前紧急状态权的发展
二、紧急状态的危险
三、利益冲突中的权衡
1比ê獾囊点
1)刑罚幅度的比较
2)法益的价值倾向
3)法益损害的程度
4)生命之间没有权衡
5)威胁性危险的程度
6)自治原则
7)法定的规则
8)紧急状态的状况中的过错
9)特定的义务地位
10)在不法方面进行的活动
11)避免和造成的损害对各种有关人员的个人意义
12)从受侵犯被害人的范围中产生的危险
2笔鼙;だ益明显居于优势地位
四、适当性条款
五、正当化紧急状态的其他问题
1蓖一法益承担者对相互冲突利益所具有的权利
2敝魅ǔ械U咴诮艏弊刺中的权力
3敝鞴坌哉当化因素
第二、民法中的攻击性紧急状态,《德国民法典》第904条
第三、民法中的防卫性紧急状态,《德国民法典》第228条
第四、正当化的义务冲突
第五、类似紧急状态的状况
第六、《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4款的抵抗权
第17节职务权和强制权;官方的批准
第一、职务承担者的侵犯权
第二、违法而又有约束力的命令
第三、代替公共机关所为的行为
一、临时羁押
二、自助权
第四、责打权
一、私人责打权
二、老师有责打权吗?
第五、官方的批准
第18节出于允许性风险的正当化根据
第一、推定的同意
一、正当化根据的结构
二、推定同意的辅助性
三、自私行为中的推定同意?
四、确定推定意图的标准
1痹谒人利益中的行为
1)与物品有关的决定
2)与人格有关的决定
3)现有的决定
2痹谧约豪益中的行为
五、错误和审查义务
第二、合理利益的利用
一、关于第193条的结构
二、作为正当化根据的合理利益的利用
三、第193条没有超越侮辱行为构成的扩展
四、利用合理利益的具体条件
第三、艺术自由
一、作为独立正当化根据的艺术自由
二、根据《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产生的正当化根据的条件
第五章罪责和责任
第19节责任原理的基本问题
一、罪责和预防必要性作为刑法责任的条件
二、从心理性罪责概念到规范性罪责概念
三、关于规范性罪责概念的批评
四、刑法中罪责的内容性规定(实质性罪责定义)
1弊魑“能够不这样行为”的罪责
2弊魑法律反对的态度的罪责
3弊魑必须为自身个性负责的罪责
4弊魑根据一般预防需要归咎的罪责
5弊魑不顾规范可交谈性的不法行为的罪责
6弊镌鹪则的对立面
五、刑罚基础的罪责和量刑的罪责
六、排除罪责的根据和免责的根据?
七、构成行为责任的毛拉赫原理
八、构成行为罪责和生活方式罪责
第20节罪责能力
第一、成年人的罪责能力
一、法律规定的基础
二、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连接性诊断结果
1辈±硇跃神错乱
2鄙疃鹊囊馐洞砺
3敝橇Φ拖
4毖现氐钠渌精神性病态
三、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
四、重大减弱的罪责能力
1钡21条的条件
2毖≡裥源忧岽Ψ
3薄兜鹿军事刑法》第7条的特别规定
第二、孩子和青少年的罪责能力
第三、原因自由行为
第21节禁止性错误
一、禁止性错误的规则。信条性发展和法政策难题
二、不法意识的对象
三、不法意识的表现形式
1惫赜诙越止存在的错误
2惫赜谡当化根据的存在或者界限的错误
3惫槔啻砦
4毙ЯΨ段Т砦
四、禁止性错误的意识形式
五、有条件的不法意识
六、禁止性错误的可避免性
1弊魑有罪责行为条件的禁止性错误的可避免性
2弊魑排除刑法性责任情况的错误的可免责性
3惫赜诨竦貌环ㄈ鲜兜氖侄
4弊魑行为罪责或者行为人罪责的禁止性错误的可避免性?
5笨杀苊庑缘木咛逄跫
1)查明真相的“机会”
2)查明真相的努力所要求的范围
3)不法认识在没有充分努力情况下的可获得性
七、禁止性错误的法律后果
八、禁止性错误的特殊规则
第22节排除责任的紧急状态和类似案件
第一、第35条的紧急状态
一、有关规定的体系性位置和目的论内容
二、当前无法用其他方法避免的危险
三、能够在紧急状态中保护的法益
四、享有特权的人员范围
五、避免危险的行为
六、根据第35条第1款第
2项拒绝排除责任
1惫赜谙喾葱岳外的原理
2碧乇鸬姆律关系
3弊约涸斐傻奈O
4笨梢怨分要求容忍危险的其他案件
5痹诠分要求容忍危险情况下的量刑
七、对紧急状态情况的错误认识
八、紧急状态行为的参与人
第二、第33条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一、有关规定的体系性位置和目的论内容
二、排除责任的冲动
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超过紧急防卫限度
四、集中的和扩展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五、对无关的第三人造成的损害
六、防卫挑拨状态下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七、假想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八、第33条可以类推地适用于其他对正当化基础的超越?
第三、良心行为
一、德国基本法第4条作为刑法判断的基础
二、良心行为承担的刑事可罚性后果
三、免除刑罚的良心行为在体系上的分类
第四、民事性不服从
第五、在分则中排除责任的根据
一、具体案件
1钡139条第3款第1项:对家属不作刑事告发
2钡173条第3款:未成年人之间的亲属相奸
3钡258条第5款:为了有利于别人和同时为了自己而妨碍刑事司法
4钡258条第6款:为了家属而妨碍刑事司法
二、这类案件的信条学讨论
第六、超法规的排除责任
一、非过分要求性作为超法规的免责基础?
二、危险共同体作为排除责任的基础
1币恢殖法规排除责任的建立
2背法规排除罪责的主导理论
3倍砸恢峙懦刑罚根据的认定
4倍砸恢纸止性错误的认定
三、选择较小的恶作为排除杀人责任的根据?
第六章其他刑事可罚性的条件
第23节刑事可罚性的客观条件和排除刑罚的根据
一、超然于责任之外的刑事可罚性条件。设问与举例
二、第四个犯罪范畴在主导理论中的过分扩展
1北砻娴男淌驴煞P蕴跫作为行为构成的特征
2北砻娴呐懦刑罚的根据作为正当化的根据
3北砻娴呐懦刑罚的根据作为排除责任的根据
三、刑事可罚性的客观条件和排除刑罚的根据作为刑法之外居于优先地位的目的设定的情况
1敝鞯夹缘墓鄣
2蔽南仔缘奶度
3笔导性的结论
四、其他方案
1本芫第四个犯罪范畴
2敝档眯淌鲁头P宰魑第四个犯罪范畴的标准
3毙枰刑事惩罚性作为第四个犯罪范畴的标准
五、在程序性条件中的刑事可罚性条件和排除刑罚根据的界限
1被分界限中的争论和困难
2笔堤宸ㄔ“刑罚理应具有痛苦性”上的定位
3卑严胂笮淌鲁绦虻牟淮嬖谧魑区分实体法和形式法界限的标准
4卑延牍钩尚形的直接联系作为归属于实体法的标准
六、展望。在程序法中的刑法和刑法外的目的设定
第七章过失
第24节过失
前言
第一、行为构成
一、从罪责形式到行为构成的犯罪类型
二、过失性举止行为的标准
三、创设不允许危险的具体化
1狈律规范
2苯煌规范
3毙爬翟理
1)在道路交通中
2)在参与工作人的共同作用下
3)鉴于他人的故意犯罪行为
4辈煌的标准人物
5毖问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
6比ê庥猛竞头缦
四、关于行为构成性保护范围的具体化
五、过失性标准的一般化或者个别化?
六、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过失
七、过失犯罪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构成
八、故意、轻率、简单和微小的过失作为不法和罪责的等级层次
1惫室夂凸失
2鼻崧
3鼻嵛⒌墓失
九、过失犯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第二、违法性
一、原理性困难
二、紧急防卫
三、紧急状态
四、推定的同意和同意
第三、罪责和责任
一、排除罪责的一般根据
二、排除罪责的补充根据
1备鋈宋弈芰
2狈枪分要求性
人名一览表
内容索引
献辞
中文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基础
第1节形式意义上的刑法。定义和界限
一、惩罚(刑罚和保安处分)作为刑法的形式定义标准和二元制惩罚制度
二、作为公法的刑法。纪律处分,罚款和秩序性措施作为非刑事性惩罚
三、附属刑法
四、作为全体刑法科学部分领域的实体刑法;全体刑法科学中的不同分支
1毙淌鲁绦蚍ㄒ脖怀莆刑事诉讼法
2毙淌铝啃谭
3毙淌轮葱蟹
4鼻嗌倌晷谭
5狈缸镅
五、实体刑法的总论部分
第2节实体的犯罪概念。作为辅助性法益保护方法的刑罚及其与其他类似性惩罚在内容上的界限
一、实体的犯罪概念
二、作为刑事可罚性条件的法益侵害
1毙谭ㄅ懦单纯的违反道德行为
2毙谭ㄅ懦违反秩序行为
三、过去各种法益定义的失当
四、从宪法中引导出的法益概念
1弊ê岬男谭M胁保护的不是法益
2贝看獾乃枷胄阅勘晟瓒ㄋ保护的不是法益
3贝看馕シ吹赖滦形所侵害的不是法益
4苯一步的结论
5蔽シ粗刃蛐形也侵害法益
五、法益概念的可变性
六、法益保护的界限问题
七、危险刑法,风险刑法,通过刑法对未来的保护:法益保护的终结?
八、法益和行为对象
九、没有法益保护的刑事法律是没有意义的吗?
十、立法者能否承担惩罚侵害法益行为的义务?
十一、法益保护的辅助性
十二、文献中的不同观点
十三、刑罚与其他类似惩罚手段在内容上的界限
1庇胛シ粗刃蚍ㄖ械姆?畹慕缦
2庇爰吐纱Ψ值慕缦
3庇胨咚瞎娑ê屠嗨品律中维护秩序措施和强制措施的界限
4庇胨饺顺头5慕缦
第3节刑罚与保安处分的目的与正当化
一、刑罚的目的;刑罚理论
1北ㄓ理论(正义理论,赎罪理论)
2碧厥庠し赖睦砺
3币话阍し赖睦砺
4北ㄓπ缘淖酆侠砺
5痹し佬缘淖酆侠砺
1)刑罚的专门预防目的
2)各种报应的放弃
3)作为干涉界限的罪责原则
4)小结
二、保安处分的目的与界限;刑罚与保安处分的关系
三、赔偿作为刑法上的第三条道路?
第4节1871年以来的德国刑法改革
一、1871年的帝国刑法典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发展
三、魏玛共和国时代的改革工作
四、纳粹时代
五、改革工作的重新进行
六、“1962年草案”和“选择性草案”
七、1969年以来的改革立法工作
八、改革的内容
1狈铣重罪监禁刑
2毖怪屏个月以下的自由刑
3毙谭5姆牌
4被盒烫跫的扩大
5毙碌姆=鹦讨贫
6毙形监督
7鄙缁嶂瘟菩曰构
第5节法治原则与刑法的解释和在时间上的适用之间的关系
一、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和刑罚
1泵挥蟹律就没有犯罪
2泵挥蟹律就没有刑罚
二、法治原则的四项作用
1苯止类推(严格的罪刑法定)
2苯止作为刑罚根据和使刑罚严厉的习惯法(书面的罪刑法定)
3苯止溯及既往效力(事先的罪刑法定)
4苯止不确定的刑法和刑罚(确实的罪刑法定
三、关于法治原则的历史与国际性适用
四、法治原则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国家理论性和刑法性根源
1闭治自由主义
2泵裰骱头秩
3币话阍し
4弊镌鹪则
五、解释与禁止类推
1毙谭ㄖ薪馐偷慕缦
1)将可能的口语词义作为解释界限
2)司法判决
3)文献中的不同观点
2苯止类推的适用范围
1)禁止类推在分则中和刑罚威胁时的适用
2)禁止类推在总则中的适用
3)在程序法中的禁止类推?
4)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
六、禁止作为刑罚基础和使刑罚严厉的习惯法
七、禁止溯及既往和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
1苯止溯及既往的根据
2蹦壳岸孕形适用的法律
3毙淌驴煞P蕴跫中的禁止溯及既往以及禁止溯及既
往原则上不适用于保安处分
4苯止溯及既往和程序法
5苯止溯及既往和司法判决
6庇欣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7笔奔浞律
八、禁止不确定的刑法和刑罚
1毙淌驴煞P蕴跫的明确性
2狈缸锖蠊领域中的明确性原理
第6节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
一、概念性说明。在现行法律中占支配趋势的行为刑法
二、弗兰茨·冯·李斯特及其继承者的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
三、30年代的行为人刑法趋势。生活方式罪责。
犯罪学和规范性行为人类型
1卑@锟·沃尔夫
21933年的《惯犯法》
3闭秸立法和规范性行为人类型
四、现行法律中的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
1毙形人刑法在从重处罚方面的影响
1)分则中行为人刑法的行为构成?
2)分则中行为人刑法的行为构成?
3)量刑中行为人刑法的影响?
2毙形人刑法在从轻处罚方面的影响
3北硐中形人刑法思想的保安处分
第7节刑法信条学和刑法体系。一般犯罪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信条的任务和刑法的系统学说
二、刑法体系的基本概念
1毙形
2毙形构成符合性
3蔽シㄐ
4弊镌
5逼渌刑事可罚性的条件
三、新近犯罪理论的历史发展
1被本概念的发现
2绷⒎ㄕ叨哉庑└拍畹牟赡
3狈缸锾逑笛说的历史发展阶段
1)古典犯罪体系
2)新古典体系
3)目的性行为理论
4贝庸诺涮逑捣⒄沟侥康男蕴逑档乃枷胧坊础和哲学基础
5钡贝占主导地位的组合新古典学说和目的性学说的犯罪理论
6蹦康睦硇缘模üδ苄缘模┬谭ㄌ逑
四、传统刑法体系的成就和局限性;刑法信条学的体系性思考和问题性思考
1碧逑敌运伎嫉挠诺
1)减少审查案件的难度
2)体系性秩序作为平等和有区别地适用法律的条件
3)法律的简化和更好的操作性
4)体系性联系作为深化法学的路标
2碧逑敌运伎嫉奈O
1)忽略具体案件中的正义性
2)减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3)不能在刑事政策上确认为合法的体系性引导
4)对抽象概念的使用
3蔽侍庑运伎
五、目的论和刑事政策性的体系性建议的基础
1惫赜谝约壑滴导向的体系性方案
1)行为
2)行为构成
3)不法
4)责任
5)其他刑事可罚性条件
2毙谭ㄐ盘鹾托淌抡策
3狈缸锓冻胱魑评价方面
4蹦康穆塾胄淌抡策性的犯罪理论和建立体系与定义的方法
第二章行为、轻罪、重罪
第8节行为
一、行为概念的任务
二、刑法信条学发展中的行为定义。阐述与批判
1鼻肮诺涞男形概念
2惫诺涮逑档淖匀坏模ㄗ匀恢饕宓模因果性的)行为概念
3蹦康牡男形概念
4鄙缁岬男形概念
5狈穸ǖ男形概念
6痹谛形构成中放弃行为
三、人格的行为概念
1弊魑人格表现的行为
2毕嗨频墓鄣
3弊魑基础因素的人格行为概念
4弊魑连接因素的人格行为概念
5弊魑界限因素的人格行为概念
6比烁裥形概念的本质
第9节轻罪和重罪
一、关于区分的历史
二、现行法律中的规定和实践意义
三、现行法律中“抽象”理论的实现及其在罪刑法定基本原则中的基础
四、界限划分问题
第三章行为构成
第10节行为构成的理论
一、体系性行为构成,保障性行为构成,错误性行为构成
二、关于行为构成作为体系范畴的发展
1北戳值目凸酆臀藜壑档男形构成
2敝鞴坌形构成的发现
3碧逑敌孕形构成作为一种不法性行为构成的认识
三、行为构成和违法性的关系
1狈穸ㄐ孕形构成特征的理论
2绷郊痘蛘呷级犯罪构造?
3碧乇鸬墓鄣
4毙谭ㄌ跷闹械奈シㄐ蕴崾荆环穸ǖ乇泶锏男形构成特征
四、社会恰当性和排除行为构成
五、开放的行为构成和评价总体构成行为的特征
1笨放的行为构成
2逼兰圩芴骞钩尚形的特征
六、客观的行为构成和主观的行为构成
1笨凸鄣男形构成
1)客观行为构成的结构和内容
2)描述性的行为构成特征和规范性的行为构成特征
2敝鞴鄣男形构成
1)行为构成的故意
2)主观行为构成的特征及其与罪责特征的界限
3)态度的特征
4)关于具有主观特征的行为构成的体系化
七、行为构成中的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
八、行为构成的种类
1苯峁犯罪和活动犯罪
2背中犯罪和状态犯罪
3苯峁加重的犯罪
1)规定和法律政策的评价
2)基本犯罪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3)类似的行为构成形式
4)关于历史
4鼻趾π苑缸锖臀O招苑缸
5逼笠档男形构成
6奔虻サ姆缸锖妥楹系姆缸
7币欢作的犯罪和多动作的犯罪
8币话愕姆缸锖吞厥獾姆缸
9被本犯罪,行为构成的变化,独立的犯罪
第11节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
第一、因果关系的理论
一、关于因果概念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上的困难性
二、等值理论(条件理论)
三、等值理论的具体问题
四、适当理论和意义重大理论
第二、进一步归责于客观行为构成
一、侵害性犯罪
1钡佳
2辈辉市硇苑缦盏拇瓷
1)风险减小时归责的排除
2)缺乏危险创设时归责的排除
3)危险创设和假定的因果过程
4)在允许性风险中排除归责
3辈辉市硇苑缦盏氖迪
1)危险没有实现时归责的排除
2)不允许性风险没有实现时归责的排除
3)在不符合谨慎规范保护目的的后果中排除归责
4)合法替代行为和风险提高理论
5)关于风险提高理论和保护目的理论的联合
4毙形构成的作用范围
1)故意自危时的共同作用
2)同意他人造成的危险
3)对他人责任范围的分配
4)其他案件
二、危险性犯罪
1本咛宓奈O招苑缸
2背橄蟮奈O招苑缸
1)古典的抽象危险性犯罪
2)群众行为(首先是在公共交通中)
3)危害体现内心精神的中间性法益的犯罪
4)抽象的适格性犯罪
第12节故意和行为构成错误。在因果关系偏离时归责于故意
一、故意的基础和表现形式
1狈缸锬康
2敝苯庸室
3庇刑跫故意(间接故意)
1)作为对可能法益侵害决定的有条件故意
2)类似和偏离的解决办法
3)关于最近司法判决的发展
4惫室獾氖奔浞段Вㄊ虑肮室夂褪潞蠊室猓
5惫室獾男形构成关联性和择一故意
二、行为构成错误
1惫钩尚形情节的认识和不认识
1)行为构成错误和禁止性错误的界限
2)意识在“认识”构成行为情节中的明确性
2毙形构成故意的对象。第16条直接的和类推的适用
1)第16条第1款规定的法定行为构成的情节
2)关于第16条第2款减轻处罚情节的错误
3)第16条的类推性适用
4)应当根据其他规则处理的错误
三、在因果关系偏离时对故意的归责
1蓖ǔP缘囊蚬关系偏离
2毙形差误
3“故意转换”(行为目标转换)
4“概括故意”和相近的案件
5毙形对象错误(即对人身的认识错误)
第13节同意
一、关于同意的理论地位
1惫赜诶史
2比峡珊屯意
3贝忧别中推导出的差别
4本芫区别及其后果
二、作为排除行为构成根据的同意
1蓖意的行为自由作为排除行为构成的基础
2庇行同意中缺乏犯罪类型的实现
3比狈利益权衡作为反对纯粹正当化的理由
4比狈可行性的二分法理论
5钡228条不是反对理由
6“减轻侵害性同意”的正当化力量不是反对理由
7庇行г尥的不同条件作为从行为构成的各种结构中得出的结论
三、缺乏或者限制同意可能性的行为构成
四、同意的宣告、对象、时间和撤消
1弊魑有效同意条件的告知
2弊魑同意对象的行为和结果
3蓖意的时间和可撤消性
五、理解能力
六、同意中的代理人
七、同意中的缺乏意志
1逼燮
2贝砦
3蓖胁与强迫
八、关于同意存在的错误或者同意不存在的错误
第四章违法性
第14节不法理论的基本问题
一、违法性和不法
二、形式违法性和实质违法性
三、被害人信条学和实质性不法
四、不法和无法领域
五、违法性和法制的统一
六、关于正当化根据的体系化
七、正当化根据的竞合
八、正当化的错误问题
1辈环ü室
1)各种意见的情况
2)表态
3)允许性行为构成错误和禁止性错误的界限
2痹谡当化根据中的审查义务?
3备据不确定情况或者未来情况安排的正当化因素
4闭当化根据存在的不确定性
5敝鞴坌哉当化因素
1)主观性正当化因素的必要性
2)主观性正当化因素的内容性条件
3)缺乏主观性正当化因素时对未遂的认定
九、正当化根据的作用
十、具体正当化根据的表现和划分
第15节紧急防卫
一、紧急防卫权的基本原则
二、关于紧急防卫权的历史发展
三、紧急防卫中的攻击
四、攻击的违法性
五、攻击正在进行
六、具有紧急防卫能力的利益
七、防卫的必要性
八、紧急防卫的要求性
1蔽拮镌鸹蛘哂兄卮蠹跚嶙镌鸬墓セ
2庇杀还セ髡呶シㄌ羝鸬墓セ
3鼻嵛⒐セ
4痹诒Vす叵捣段内的攻击
5蓖ü威胁的勒索性攻击
九、主权行为和紧急防卫权
十、紧急帮助
十一、限制在攻击者及其法益上的紧急防卫
十二、防卫的意志作为主观性正当化因素?
第16节正当化紧急状态和相关案件
第一、第34条的基本规定
一、当前紧急状态权的发展
二、紧急状态的危险
三、利益冲突中的权衡
1比ê獾囊点
1)刑罚幅度的比较
2)法益的价值倾向
3)法益损害的程度
4)生命之间没有权衡
5)威胁性危险的程度
6)自治原则
7)法定的规则
8)紧急状态的状况中的过错
9)特定的义务地位
10)在不法方面进行的活动
11)避免和造成的损害对各种有关人员的个人意义
12)从受侵犯被害人的范围中产生的危险
2笔鼙;だ益明显居于优势地位
四、适当性条款
五、正当化紧急状态的其他问题
1蓖一法益承担者对相互冲突利益所具有的权利
2敝魅ǔ械U咴诮艏弊刺中的权力
3敝鞴坌哉当化因素
第二、民法中的攻击性紧急状态,《德国民法典》第904条
第三、民法中的防卫性紧急状态,《德国民法典》第228条
第四、正当化的义务冲突
第五、类似紧急状态的状况
第六、《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4款的抵抗权
第17节职务权和强制权;官方的批准
第一、职务承担者的侵犯权
第二、违法而又有约束力的命令
第三、代替公共机关所为的行为
一、临时羁押
二、自助权
第四、责打权
一、私人责打权
二、老师有责打权吗?
第五、官方的批准
第18节出于允许性风险的正当化根据
第一、推定的同意
一、正当化根据的结构
二、推定同意的辅助性
三、自私行为中的推定同意?
四、确定推定意图的标准
1痹谒人利益中的行为
1)与物品有关的决定
2)与人格有关的决定
3)现有的决定
2痹谧约豪益中的行为
五、错误和审查义务
第二、合理利益的利用
一、关于第193条的结构
二、作为正当化根据的合理利益的利用
三、第193条没有超越侮辱行为构成的扩展
四、利用合理利益的具体条件
第三、艺术自由
一、作为独立正当化根据的艺术自由
二、根据《德国基本法》第5条第3款产生的正当化根据的条件
第五章罪责和责任
第19节责任原理的基本问题
一、罪责和预防必要性作为刑法责任的条件
二、从心理性罪责概念到规范性罪责概念
三、关于规范性罪责概念的批评
四、刑法中罪责的内容性规定(实质性罪责定义)
1弊魑“能够不这样行为”的罪责
2弊魑法律反对的态度的罪责
3弊魑必须为自身个性负责的罪责
4弊魑根据一般预防需要归咎的罪责
5弊魑不顾规范可交谈性的不法行为的罪责
6弊镌鹪则的对立面
五、刑罚基础的罪责和量刑的罪责
六、排除罪责的根据和免责的根据?
七、构成行为责任的毛拉赫原理
八、构成行为罪责和生活方式罪责
第20节罪责能力
第一、成年人的罪责能力
一、法律规定的基础
二、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连接性诊断结果
1辈±硇跃神错乱
2鄙疃鹊囊馐洞砺
3敝橇Φ拖
4毖现氐钠渌精神性病态
三、理解能力和控制能力
四、重大减弱的罪责能力
1钡21条的条件
2毖≡裥源忧岽Ψ
3薄兜鹿军事刑法》第7条的特别规定
第二、孩子和青少年的罪责能力
第三、原因自由行为
第21节禁止性错误
一、禁止性错误的规则。信条性发展和法政策难题
二、不法意识的对象
三、不法意识的表现形式
1惫赜诙越止存在的错误
2惫赜谡当化根据的存在或者界限的错误
3惫槔啻砦
4毙ЯΨ段Т砦
四、禁止性错误的意识形式
五、有条件的不法意识
六、禁止性错误的可避免性
1弊魑有罪责行为条件的禁止性错误的可避免性
2弊魑排除刑法性责任情况的错误的可免责性
3惫赜诨竦貌环ㄈ鲜兜氖侄
4弊魑行为罪责或者行为人罪责的禁止性错误的可避免性?
5笨杀苊庑缘木咛逄跫
1)查明真相的“机会”
2)查明真相的努力所要求的范围
3)不法认识在没有充分努力情况下的可获得性
七、禁止性错误的法律后果
八、禁止性错误的特殊规则
第22节排除责任的紧急状态和类似案件
第一、第35条的紧急状态
一、有关规定的体系性位置和目的论内容
二、当前无法用其他方法避免的危险
三、能够在紧急状态中保护的法益
四、享有特权的人员范围
五、避免危险的行为
六、根据第35条第1款第
2项拒绝排除责任
1惫赜谙喾葱岳外的原理
2碧乇鸬姆律关系
3弊约涸斐傻奈O
4笨梢怨分要求容忍危险的其他案件
5痹诠分要求容忍危险情况下的量刑
七、对紧急状态情况的错误认识
八、紧急状态行为的参与人
第二、第33条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一、有关规定的体系性位置和目的论内容
二、排除责任的冲动
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超过紧急防卫限度
四、集中的和扩展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五、对无关的第三人造成的损害
六、防卫挑拨状态下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七、假想的紧急防卫超过限度
八、第33条可以类推地适用于其他对正当化基础的超越?
第三、良心行为
一、德国基本法第4条作为刑法判断的基础
二、良心行为承担的刑事可罚性后果
三、免除刑罚的良心行为在体系上的分类
第四、民事性不服从
第五、在分则中排除责任的根据
一、具体案件
1钡139条第3款第1项:对家属不作刑事告发
2钡173条第3款:未成年人之间的亲属相奸
3钡258条第5款:为了有利于别人和同时为了自己而妨碍刑事司法
4钡258条第6款:为了家属而妨碍刑事司法
二、这类案件的信条学讨论
第六、超法规的排除责任
一、非过分要求性作为超法规的免责基础?
二、危险共同体作为排除责任的基础
1币恢殖法规排除责任的建立
2背法规排除罪责的主导理论
3倍砸恢峙懦刑罚根据的认定
4倍砸恢纸止性错误的认定
三、选择较小的恶作为排除杀人责任的根据?
第六章其他刑事可罚性的条件
第23节刑事可罚性的客观条件和排除刑罚的根据
一、超然于责任之外的刑事可罚性条件。设问与举例
二、第四个犯罪范畴在主导理论中的过分扩展
1北砻娴男淌驴煞P蕴跫作为行为构成的特征
2北砻娴呐懦刑罚的根据作为正当化的根据
3北砻娴呐懦刑罚的根据作为排除责任的根据
三、刑事可罚性的客观条件和排除刑罚的根据作为刑法之外居于优先地位的目的设定的情况
1敝鞯夹缘墓鄣
2蔽南仔缘奶度
3笔导性的结论
四、其他方案
1本芫第四个犯罪范畴
2敝档眯淌鲁头P宰魑第四个犯罪范畴的标准
3毙枰刑事惩罚性作为第四个犯罪范畴的标准
五、在程序性条件中的刑事可罚性条件和排除刑罚根据的界限
1被分界限中的争论和困难
2笔堤宸ㄔ“刑罚理应具有痛苦性”上的定位
3卑严胂笮淌鲁绦虻牟淮嬖谧魑区分实体法和形式法界限的标准
4卑延牍钩尚形的直接联系作为归属于实体法的标准
六、展望。在程序法中的刑法和刑法外的目的设定
第七章过失
第24节过失
前言
第一、行为构成
一、从罪责形式到行为构成的犯罪类型
二、过失性举止行为的标准
三、创设不允许危险的具体化
1狈律规范
2苯煌规范
3毙爬翟理
1)在道路交通中
2)在参与工作人的共同作用下
3)鉴于他人的故意犯罪行为
4辈煌的标准人物
5毖问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
6比ê庥猛竞头缦
四、关于行为构成性保护范围的具体化
五、过失性标准的一般化或者个别化?
六、无意识和有意识的过失
七、过失犯罪的主观和客观行为构成
八、故意、轻率、简单和微小的过失作为不法和罪责的等级层次
1惫室夂凸失
2鼻崧
3鼻嵛⒌墓失
九、过失犯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第二、违法性
一、原理性困难
二、紧急防卫
三、紧急状态
四、推定的同意和同意
第三、罪责和责任
一、排除罪责的一般根据
二、排除罪责的补充根据
1备鋈宋弈芰
2狈枪分要求性
人名一览表
内容索引






![刑法评论-2017年第1卷[总第30卷]-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8/20180510/B766371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