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超 著
页数:322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71368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古都北京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著称于世。让人颇为遗憾的是,关于外国文化中的北京形象研究却乏善可陈,本书应该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北京域外形象的专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实是外国作家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本书选择的作者有来京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人、记者、作家等,他们从各个角度介绍了巾华帝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本书同时意在给读者一个特殊视角的认知体验。旧日京城的壮丽雄伟,曾使无数西方人瞠日结舌、倾慕不已。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形象也在演变。近年来,北京政府开始着手修复或重建故宫、胡同等古迹,然而旧貌究竟如何,仅凭现有的中文资料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古人多少忽略了北京古迹的历史意义,也缺乏现代化的手段来记录,倒是一些外国人在有心无心之问,为我们保留了详实的文字记载和图画照片。借助这些资料,读者町以在追忆北京历史的同时,玩味异质文化在阐释“东方帝都”时的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吕超,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等。
目录
第一章 中世纪晚期的“帝王之城”
第一节 汗八里:北京域外形象的起源
第二节 马可·波罗的发现
第三节 到汗八里拯救灵魂
第四节 大汗的“黄金城”
第五节 世俗欲望的异托邦
第二章 “天城”的边缘镜像
第一节 大都·北平-北京
第二节 关于“天城”的新消息
第三节 地理学想象中的北京
第四节 误读的帝都传说
第三章 耶稣会士与“希望之城”
第一节 耶稣会士利玛窦的“旷野福音”
第二节 基督教的“希望之城”
第三节 圣城的贤明君主
第四节 关于北京的另一种声音
第四章 “东方巴比伦”
第一节 使团的新发现
第二节 幻象的延续
第三节 黑暗东方的堕落中心
第四节 庚子之乱中的“北京末日”
第五章 内心空间的隐喻
第一节 京城洋隐士
第二节 古都余韵
第三节 想象的空间
第四节 盛名之下的遗憾
第五节 古都生活百态
第六章 新中国·新北京·新奥运
第一节 新与旧的交替更迭
第二节 “伤城”:灰色的记忆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首都北京
第四节 新北京·新奥运:全球性的想象与人文情怀
附录
作为异托邦的帝都北京——以法国作家谢阁兰的《勒内·莱斯》为例
作为异托邦的现代上海——以马尔罗、横光利一的长篇小说为例
“天国咽喉”——论近代天津文化中的外来因素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第一章 中世纪晚期的“帝王之城”
第一节 汗八里:北京域外形象的起源
汗八里(即元大都)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公元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即金中都),并下诏以燕京为中都。三年后,又决定在其东北以太液池琼华岛离官为中心建设新城。1274年,新都城基本建成,蒙古人称其为“汗八里”,意取“大汗之城”,汉人则称其为“大都”。而后,忽必烈将在金中都旧址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通政院等中央官署和店铺等均迁置于汗八里城。
汗八里城是按《周礼·考工记》所载的“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规制修建的,有着周密设计和整体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汗八里城虽然并不是正方形,北面城墙上也不是三个城门,而是仅有两个,但总体来看,城内主要建筑群的布局和安排,基本上是合乎“匠人营国”的设计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