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力锋
页数:25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426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关于模态问题及其应用研究的论文自选集,分别从逻辑哲学、语言哲学和宗教哲学等三个视角探索“模态”这个当代哲学的重要议题。全书既注重挖掘模态逻辑语义学的不同处理模式,探讨在这个维度上“必然”“可能”诸模态及其衍生物严格指示词、可能世界等面临的各色问题及解答,也在直接指称理论和描述理论激烈争论的语言哲学大背景下,将研究推进至更为根本的形而上学层面,建立模态与本质、形式、质料等基本形而上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本书还深入考察了模态在宗教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利用模态的逻辑哲学研究成果,评估本体论证明、悖论、全知和自由意志问题等当代宗教哲学的热门话题,由此也彰显出模态议题的丰富内涵与旺盛生命力。
作者简介
张力锋,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江苏省逻辑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博士(2004),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出站(2008),入选江苏省“三三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13)。主要从事哲学逻辑、逻辑哲学、分析的宗教哲学研究。
目录
《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序言…………………………………………(1)
当代西方模态哲学研究及其意义……………………………………(1)
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
———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16)
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24)
“爱好数学的骑车人悖论冶探析
———模态逻辑中的一个本质主义个案研究……………………(37)
模态与本质……………………………………………………………(48)
专名指称的语用学探究………………………………………………(60)
普特南论自然种类词
———当代逻辑哲学视域下的本质主义研究…………………(73)
自然种类词的逻辑……………………………………………………(84)
论模态柏拉图主义……………………………………………………(99)
普兰丁格的模态形而上学…………………………………………(113)
可能世界的语言替代论方案及其困境……………………………(128)
一种温和的模态实在论纲要………………………………………(139)
论个体本质的起源说………………………………………………(150)
个体本质:一条亚里士多德主义路径………………………………(162)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逻辑分析…………………………(177)
经典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逻辑评估
———一个可能世界理论的视角……………………………(191)
从可能到必然
———贯穿普兰丁格本体论证明的逻辑之旅………………(198)
“石头悖论冶探析
———兼论宗教哲学的逻辑分析进路………………………(216)
预见知识与自由意志
———一个随附性理论方案…………………………………(225)
逻辑宿命论辩谬…………………………………………………(238)
后记…………………………………………………………………(249)
当代西方模态哲学研究及其意义……………………………………(1)
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
———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16)
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24)
“爱好数学的骑车人悖论冶探析
———模态逻辑中的一个本质主义个案研究……………………(37)
模态与本质……………………………………………………………(48)
专名指称的语用学探究………………………………………………(60)
普特南论自然种类词
———当代逻辑哲学视域下的本质主义研究…………………(73)
自然种类词的逻辑……………………………………………………(84)
论模态柏拉图主义……………………………………………………(99)
普兰丁格的模态形而上学…………………………………………(113)
可能世界的语言替代论方案及其困境……………………………(128)
一种温和的模态实在论纲要………………………………………(139)
论个体本质的起源说………………………………………………(150)
个体本质:一条亚里士多德主义路径………………………………(162)
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逻辑分析…………………………(177)
经典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逻辑评估
———一个可能世界理论的视角……………………………(191)
从可能到必然
———贯穿普兰丁格本体论证明的逻辑之旅………………(198)
“石头悖论冶探析
———兼论宗教哲学的逻辑分析进路………………………(216)
预见知识与自由意志
———一个随附性理论方案…………………………………(225)
逻辑宿命论辩谬…………………………………………………(238)
后记…………………………………………………………………(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