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第2版)/周雪艳/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

封面

作者:周雪艳

页数:15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3091173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结合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际,系统全面地阐明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探讨了制约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分析了特殊类型家庭和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和教育对策,论述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
本书力求做到理论性、创新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适合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早教机构、幼儿园教师以及广大家长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家庭与家庭教育
第一节 家庭概述
第二节 家庭教育概述
第三节 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家庭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制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
第一节 家庭内部因素
第二节 家庭外部因素

第三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四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第二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第五章 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胎教与优生
第二节 新生儿期的家庭教育
第三节 学步儿期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入园期的家庭教育
第五节 入学期的家庭教育

第六章 特殊家庭类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节 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
第二节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三节 灾害后儿童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隔代教育的问题

第七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第一节 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与内容
第二节 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和方式

第八章 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社区教育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附录1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节选)
附录2 国外较有影响的五种家庭教育思想
附录3 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第2版)/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个性品质诸方面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家长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教育好子女以及能否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料理家务及教育好子女,往往压力很大。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那么,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也就是说,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家长的心理素质应包括以下内容。  1.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教育的前提是了解,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对孩子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家长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待人接物中观察了解孩子,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情况,细心捕捉孩子的各种细微变化,以便做到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教养工作。  家长应掌握一些与孩子年龄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去要求孩子,切忌主观臆断,以成人的生活方式和意愿去看待和要求孩子,把一些正常的举动当作调皮、笨蛋、没记性而加以指责。如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用感官认识世界。但是有些家长只看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孩子天天关在家里,拼命教孩子认字、学算术,完全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结果孩子感到兴味索然,还没背上书包就已厌学,从而影响以后学习的积极性。  敏锐的观察力不是每个父母都具有的。父母尽管与孩子朝夕相处在一起,如果“熟视无睹”、“充耳不闻”,那么孩子的种种变化也是很难觉察到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做一个有心人。  2.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境情绪是性格的外在表现。良好的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温和平稳,心境比较宁静,能适度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情绪,不会长时间陷入大悲大喜之中,不因得意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失意而自暴自弃。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工作成败、生活条件、健康状况都会对心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缺乏良好的心境,除了影响工作的进展和效率之外,有时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家长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因为工作、家庭矛盾等原因,将孩子当作发泄不良情绪的“出气筒”。不良心境不仅会影响家长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庭长时间笼罩着消极情绪,会使孩子始终处于压抑、紧张、恐惧不安的精神状态,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育,甚至导致一些身心疾病的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些家长在孩子或者客人面前,往往无限度地流露自己的感情,过分夸奖孩子,使孩子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这样往往会害了孩子。因此,家长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保持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遇事沉着冷静、不急不躁,从容地处理棘手的事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及喜怒无常。宽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和过失,鼓励遇到困难的孩子,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悦,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温馨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轻松快乐,有安全感,乐意和家长沟通,学习状态会更好。  3.要有恒心和耐心良好的意志表现为:遇事果敢坚定,勇于知难而进,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不退缩、不灰心、不气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能抵制和战胜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有比较强的控制能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对家长来说,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比培植树木要复杂得多,也辛苦得多。家长要有恒心、耐心和顽强的毅力,有打持久战的决心。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从近期目标做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孩子年龄幼小,自制力差,在养成习惯或改正错误时,领会不了家长的意图时,出现失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还要有一股持久的教育热情,耐心细致、具体周到,要不怕麻烦、不怕反复,坚持不懈。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因“智力迟钝”,被老师拒之门外,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孩子,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引导、开发孩子的智慧,为他们走向辉煌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痛苦和挫折。家长面对自己的逆境要正确对待,并以顽强的意志和坚持性走出困境。这种做法本身也是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即没有辛勤的汗水,就没有娇美的鲜花;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  4.完善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地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受社会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的评判,所以有好坏之分。虽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性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它还有可塑的一面,“勤能补拙”这句成语就说明性格的巨大作用。良好的性格是成功的基石,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命运。好性格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艰难磨砺。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在生活中家长要尽力做到:第一,能悦纳自己,有自知之明,能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反思精神,勇于改造不良的性格。既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又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勇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并不断完善自我。第二,对工作和学习有求知欲和上进心,热情认真、勤奋踏实及有责任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第三,对人诚实、守信、正直、礼貌,以及和蔼可亲,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能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第四,家长要有开朗乐观的个性,稳定的情绪,对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在这种精神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以处乱不惊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发生在身边的意外事件,稳重沉着,应变能力强。第五,遇事果敢坚定,勇于知难而进,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不退缩、不灰心、不气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能抵制和战胜形形色色的不良诱惑,有比较强的控制能力。  5.端正教育动机,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学所指的动机,就是人们活动的内部原因,即一种推动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动力。父母教育子女的动机,主要取决于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现在大部分家长要在职场打拼、挣钱养家、赡养老人及教育子女,心理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如果适度,将会促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压力过重,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误。例如:孩子成绩不如别人孩子时、孩子犯错误时、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家长会在心理上产生很大压力。一旦没有控制好压力,就很可能在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家长出现急躁情绪,导致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影响教育效果。  家长应学会心理调适,自觉减压,丢掉虚荣心、补偿心、攀比心等不健康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根据现实,调整教子动机,丢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想使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并能有所成就,唯有将孩子培养成为体、智、德、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适应现实生活。  6.有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好是指喜爱、喜好,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时间长了可能成为生活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而广泛的兴趣使人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乐趣,可以使人的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从而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因兴趣而找到成功的路径,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可见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之”,才能好学、好问、好探索、好实践。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第2版)/周雪艳/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1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