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涛著
页数:376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01020967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 全面梳理国内外产品质量监管的制度背景, 并依据科学方法划分出产品质量监管区域, 确定了产品质量监管的区域范围, 并界定了区域产品质量和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的概念 ; 其次, 系统对比了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在产品质量监管的异同, 及对我国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的借鉴意义和应对措施 ; 第三, 构建了我国区域产品质量监管影响因素模型, 并结合调研数据, 进行了实证分析, 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检验 ; 最后, 结合影响因素模型、监管机制设计及实证分析结果, 给出了我国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的应对措施以及管理启示。
作者简介
于涛,男,汉族,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1999年11月晋升为教授,201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质量管理相关研究工作。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担任全国高校质量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质量管理协会理事,山东省质量评价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营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现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正式出版著作10部;主持完成省级立项课题8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各一项。在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3项,近五年来发表被CS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28篇,培养博士生5名,硕士生20余名。 朱立龙,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山东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研究学者,目前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篇,EI Compendex检索论文8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A级期刊《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学报》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发表10余篇论文,其他CSSCI期刊论文5篇。目前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1项。目前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比较管理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咨询专家。 刘长玉,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主要领域为产品质量管理,目前主持2项山东省课题及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参与2项国家课题。在《中国管理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本书特色
近年来,我国各种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且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已引起全社会对于区域产品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书将结合《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制造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质量监管、提升全社会质量水平的系列讲话精神,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首先,全面梳理国内外产品质量监管的制度背景,并依据科学方法划分出产品质量监管区域,确定了产品质量监管的区域范围,并界定了区域产品质量和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的概念;其次,系统对比了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在产品质量监管的异同,及对我国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的借鉴意义和应对措施;第三,构建了我国区域产品质量监管影响因素模型,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检验;最后,结合影响因素模型、监管机制设计及实证分析结果,给出了我国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的应对措施以及管理启示,为有效遏制区域产品质量违法行为,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区域产品质量概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产品质量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相关概念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区域产品质量的概念与界定
第三节 基于二分网络的产品质量的区域划分
第四节 区域产品质量影响因素
第三章 区域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理论
第一节 政府监管理论演化过程
第二节 产品监管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管利益主体博弈研究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现状、监管体系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美国产品质量现状、监管体系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欧盟产品质量现状、监管体系及问题分析
第三节 日本产品质量现状、监管体系及问题分析
第四节 主要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监管启示
第五章 我国产品质量及监管现状概述
第一节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概述
第二节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概述
第三节 第三方机构及社会质量管理组织概述
第六章 我国区域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典型的产品质量特例事件分析及评述
第二节 政府方面产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第三节 企业方面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四节 消费者方面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第七章 当前衡量与评价产品质量的指标
第一节 体现区域特征的质量竞争力指数
第二节 全国性质量奖励及中质协所用评价指标
第三节 国家有关统计部门所用产品质量指标
第四节 中央政府用于考核地方政府质量工作指标
第八章 基于SEM的区域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区域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筛选
第二节 区域产品质量影响因素的测量指标
第三节 基于SEM的区域产品质量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第四节 区域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第九章 政府一企业间产品质量监管博弈分析
第一节 产品质量监管博弈机理分析
第二节 政府与生产企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模型
第三节 政府与生产企业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模型
第十章 政府、第三方和企业间产品质量监管博弈分析
第一节 第三方与企业之间寻租纯策略博弈
第二节 政府与第三方的演化博弈策略分析
第三节 政府、第三方和企业寻租博弈模型构建
第四节 三方博弈模型分析
第十一章 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间产品质量监管博弈分析
第一节 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第二节 博弈均衡解算例分析及研究结论
第十二章 区域产品质量诚信监管问题分析
第一节 “诚信监管”纳入区域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必要性一
第二节 “诚信监管”纳入区域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现实依据
第三节 区域产品质量诚信监管的理论依据
第十三章 区域产品质量诚信监管博弈分析——以食品行业为例
第一节 诚信监管中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诚信监管中食品企业与地方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食品安全诚信监管中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博弈分析
第四节 基于激励相容机制的食品安全诚信监管对策分析
第十四章 提升区域产品质量的建议及监管对策
第一节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评述
第二节 区域产品质量提升措施
第三节 区域产品质量监管对策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