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戏剧大三角: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

封面

作者:陈世雄著

页数:501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0102145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作者对国内戏剧界关于梅兰芳戏剧有无体系的争论和戏剧改革运动做了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 认为“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他以戏剧界两位最重要的大导演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长达四十年的矛盾与论争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剖析了两大导演流派最终一枯一荣、遭遇不同命运的原因, 反思了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陈世雄,1944年11月生,教授,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89—1999)、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2007)。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1),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起)。研究领域为戏剧理论、欧美戏剧史、闽台戏剧。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戏剧思维学、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戏剧人类学、苏联戏剧的历史经验研究)、教育部科研项目2项(现代欧美戏剧史、20世纪东西方戏剧的交流与互动)、国台办项目1项(闽南戏剧)。曾由国家公派赴列宁格勒大学(1985—1986)、苏联文化大学(1998—1999)、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2003、2014、2016、2017)进修、讲学。1993年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应邀作为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赴该校讲学。多次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戏曲研讨会。 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教育部第六、第七届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被国家财政部、文化部聘任为200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曾兼任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2007—2014),目前兼任《中华戏曲》、《福建艺术》编委。 已出版戏剧方面的学术专著11种(含增订本),译著3种(其中2部与他人合译);散文笔集1种。 《现代西方剧作戏剧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是我国新时期最早出版的外国戏剧研究专著之一,获首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苏联当代戏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是我国研究苏联戏剧重要的专著之一,莫斯科《戏剧》杂志(苏联文化部主办)曾发表对该书的评论。《现代欧美戏剧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现代欧美戏剧发展历程的著作,多年来一直被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校指定为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读书。《戏剧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于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与周宁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于2003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角对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于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15部著作

目录

导言 “戏剧大三角”及其研究方法与观念问题
上卷
第一部分 从“莫艺”的创建到十月革命
第一章 分道扬镳——梅耶荷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分歧的由来
第一节 两个体系的对立与斗争
第二节 1902年的“莫艺”:分歧的表面化与梅耶荷德的出走
第三节 1905年:合作的失败与再次分手
第二章 1917年革命前两位大师的分歧与论战
第一节 1906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批判“坏的假定性”
第二节 1907年:梅耶荷德狠批自然主义剧院
第三节 1907年:梅耶荷德论假定性剧院的最初尝试
第四节 1907年:梅耶荷德再论假定性剧院
第五节 1907-1909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取消所有的外部动作
第六节 1911年:斯坦尼体系开始推行
第七节 1912年:梅耶荷德指出“生活”在舞台上不算“表演”
第八节 1905-1910年:两位大师对象征主义从迷恋到摒弃
第九节 从抛弃象征主义到1917年革命
第二部分 从“戏剧的十月”到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
第三章 十月革命后梅耶荷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系的变化
第一节 十月革命后戏剧生态的巨变
第二节 梅耶荷德与“戏剧的十月”
第三节 1921年:梅耶荷德发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孤独》引起轰动
第四节 1923年:瓦赫坦戈夫的逝世与第三工作室作为两位大师合作的“唯一场所”
第五节 风波尚未平息——1925年俄共(布)党中央决议前后
第四章 梅耶荷德借梅兰芳访苏的“东风”为自己辩护
第一节 梅兰芳访问苏联的背景
第二节 梅兰芳与塔伊罗夫
第三节 梅耶荷德借梅兰芳来访的“东风”反击他的对手
第四节 梅耶荷德称梅兰芳艺术为“体系”,并将学习京剧列入教学大纲
第五章 反对形式主义斗争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立场
第一节 反对形式主义斗争的缘起
第二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反对形式主义斗争
第三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莫艺”的剧目方针
第六章 梅耶荷德回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身边
第一节 从提出“形体动作方法”到召唤梅耶荷德回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的大转折
第二节 斯坦尼的遗言:应该永远听从梅耶荷德的意见——同时代人回忆两位大师和好如初的动人情景
第三节 梅耶荷德承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唯一的体系”
第七章 文艺的规范化与两大导演流派的评价问题
第一节 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的规范化
第二节 新的批评规范对两大导演流派的评价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卢那察尔斯基对梅耶荷德的关注与评价
第八章 斯坦尼逝世后的苏联剧坛
第一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后的“莫艺”
第二节 首届全苏导演会议与梅耶荷德演讲之谜
第三节 从导演会议看反对形式主义斗争和推行斯坦尼体系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尾声:“莫艺”的一分为二
下卷 从苏联经验反观梅兰芳与中国戏剧
第一部分 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两大体系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一章 梅耶荷德体系的进一步确认
第二章 身体第一,还是文学因素、心理因素第一——论两大体系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三章 论两大体系在划分角色类型问题上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四章 论两大体系在“怪诞”风格问题上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
第二部分 从“戏改”到关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讨论
第五章 戏曲改革与梅兰芳的“移步而不换形”论
第一节 “移步而不换形”论——处理圆满的一次风波
第二节 半世纪后风波再起和人们对“戏改”的再思考
第三节 梅兰芳的“软着陆”和向斯坦尼“一边倒”
第六章 戏曲界推行斯坦尼体系过程中“适合”与“不适合”两种观点的对立
第一节 陈幼韩反对强制戏曲“适合”斯坦尼体系的粗暴做法
第二节 焦菊隐断言“戏曲是体验派的艺术”
第三节 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造成误判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 来华苏联戏剧专家对中国戏曲看法不一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节 古里也夫、奥布拉兹卓夫与列斯里对中国戏曲的不同看法
第二节 “把民族戏曲引向哪里?”——陈幼韩反驳列斯里的言论
第三节 不应该否定苏联戏剧专家的贡献
第八章 “反对形式主义斗争”在中国
第一节 中国戏剧界的反对形式主义斗争
第二节 焦菊隐的困惑:“反对形式主义斗争”背景下的话剧民族化
第三节 从福建省的个案看“反对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收获
第九章 关于“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
第二节 从实践性体系走向理论体系
第三节 “以实涵虚”的《舞台生活四十年》
第四节 梅兰芳认为“中国戏曲不宜于都用布景”
第五节 谁对梅兰芳影响更大?——梅兰芳对中国戏曲传统的继承和坚守
第六节 戏曲表演中的体验、表情号性格塑造
结束语:建设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有机造型术”的若干文献陈世雄译
附录二 梅耶荷德在全苏导演会议上的演讲(1939年6月15日)陈世雄
附录三 西方话剧角色类型陈世雄编译
附录四 西方戏剧的角色类型与中国戏曲的脚色行当陈世雄
附录五 梅兰芳1935年访苏档案考陈世雄
附录六 梅兰芳等中苏艺术家讨论会记录(未删节版)及其价值陈世雄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戏剧大三角:斯坦尼—梅耶荷德—梅兰芳》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1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