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

封面

作者:李春青著

页数:311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0102154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最编“观念分析”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诗学观念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揭示了诗学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意蕴。最章具体论述了以儒学和老庄之学为代表的诸子之学对先秦诗学的影响,揭示了先秦诗学观念与士人阶层复杂心态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揭示了诗学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两汉经学与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把握汉代士人在日益强化的大一统君主专制政体之下形成的矛盾而复杂的文化心态的基础上,梳理出汉代诗学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第三章分析魏晋玄学与诗学的关系,在勾勒出玄学语境的基本状况与学术旨趣的基础上,阐释了六朝诗学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彰显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编“范畴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几对核心范畴形成的历史轨迹与文化蕴含。第五章是关于“文”与“道”的分析,在梳理这一对范畴产生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揭示出它们在不同时代所包含的不同意义,也分析了这对范畴意义变化与士人心态之间的密切关联。第六章是关于“自然”与“丽”这对范畴的研究。第三编“文本分析”旨在揭示蕴涵于文学文本之中的诗学观念与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

李春青,1955年,北京市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原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专职研究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现为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3项。主要作者有《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及中国古代诗学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文本与历史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趣味的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另有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

本书特色

最编“观念分析”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诗学观念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揭示了诗学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意蕴。最章具体论述了以儒学和老庄之学为代表的诸子之学对先秦诗学的影响,揭示了先秦诗学观念与士人阶层复杂心态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揭示了诗学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第二章探讨了两汉经学与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把握汉代士人在日益强化的大一统君主专制政体之下形成的矛盾而复杂的文化心态的基础上,梳理出汉代诗学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第三章分析魏晋玄学与诗学的关系,在勾勒出玄学语境的基本状况与学术旨趣的基础上,阐释了六朝诗学的主要特征及其所彰显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二编“范畴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几对核心范畴形成的历史轨迹与文化蕴含。第五章是关于“文”与“道”的分析,在梳理这一对范畴产生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揭示出它们在不同时代所包含的不同意义,也分析了这对范畴意义变化与士人心态之间的密切关联。第六章是关于“自然”与“丽”这对范畴的研究。第三编“文本分析”旨在揭示蕴涵于文学文本之中的诗学观念与文化意义。

目录

绪论 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意义——对一种恰当的阐释态度的探寻
一 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何在?
三 走向文化诗学
上编 观念分析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
一 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二 处于主体与功能之间的士人阶层
三 子学时代文化意义的生成模式
四 诸子之学的几种基本价值取向
五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上)
六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下)
第二章 经学与汉代诗学
一 汉代士人社会境遇的改变
二 汉代统治者对士人阶层的态度
三 汉代士人两面性的文化策略
四 汉代经学旨趣
五 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三章 玄学话语向诗学话语的转换
一 魏晋六朝土族文人心态
二 魏晋玄学之基本旨趣
三 玄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四章 道学与诗学
一 “体用”论的阐释模式
二 “体用”论模式在诗学上的运用
三 诗文审美特性的把握
四 两种意义生成模式之关系
中编 范畴分析
第五章 “文”与“道
一 “文”之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所表征的文化意义
二 关于“文”与“道”之关系的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 “自然”与“丽
一 “自然”作为一种诗的风格与境界
二 “自然”作为一种人生理想
三 “自然”范畴的认识论内涵
四 “丽”范畴的含义及其演变
第七章 “情性”与“意
一 “情性”内涵辨析
二 “吟咏情性”所负载的诗学本体论观点
三 “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四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的比较
五 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产生的原因
下编 文本分析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
一 文学形式与社会变革
二 文学形式与身份政治
三 文学修辞中的政治意涵
四 分品论人与以品论诗
五 复古观念与文学退化论
第九章 诗人言愁,所愁何事——魏晋之际若干诗歌的文本意义与文化意蕴
一 引言:如何进入诗歌文本
二 对建安时期几首诗歌文本意义与文化意蕴的分析
三 对几首正始诗歌的文本分析
四 余论
第十章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之比较
一 对若干陶诗的文本分析
二 对几首谢诗的文本分析
三 陶诗、谢诗主要差异及其文化原因
第十一章 宋诗与唐诗究竟何异——尝试一种文本分析
一 小引
二 从李白与苏轼的诗歌文本看唐诗与宋诗之异
三 杜甫与黄庭坚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
四 唐诗宋诗相异之文化原因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宋词的兴起与宋代士人人格结构之关系
一 词之兴起与士人新型文化人格
二 对北宋中期几位重要政治人物词作的文本分析
三 词对于宋代士人之独特意义
四 豪放词出现的文化意义
五 元曲的解构功能
第十三章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一 《水浒传》的意义生成模式
二 重建文化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
三 回到文本世界
第十四章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一 《三国演义》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
二 重建文化历史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
三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第十五章 《西游记》的文本分析
一 文本的意义结构剖析
二 换一个角度看
三 重建文化语境
四 回到文本世界
第十六章 《红楼梦》文本意义及其生成模式
一 《红楼梦》的文本因素及其关系维度
二 《红楼梦》的文化语境分析
三 在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
四 第二个文本意义的生成模式
后记
修订版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11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