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薛猛
页数:225页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21992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薛猛副教授主编。全书围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论知识、教学实务和教师发展等主题进行论述, 包括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与演进、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解、语文课程的目标与评价、语文课程的资源与教材、语文教学的设计与义理、语文教学: 阅读与鉴赏、语文与现代教学媒体、语文教师与专业发展共八章内容。
作者简介
薛猛,男,汉族,沈阳人,教育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论分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理事、全民悦读大连阅读会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语文教育、审美教育和普通话理论实践研究。 近年来出版专著《审美教育个性化论稿:基于语文学科》,独立编写的教材《中学语文教育实习行动策略》获批为教育都“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另外,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7项。2010年以来,获得辽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辽宁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荣获辽宁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一、课程论的历史演进与反思
二、教学论的历史沿革与特征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与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界定与内涵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科学范畴与关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论基础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解读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我国语文课程的演进与发展
一、我国语文课程的演进与变化
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时段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转型与重构
一、语文课程理念的转型与重构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型与重构
三、语文课程结构的转型与重构
四、语文课程实践的转型与重构
第三章 语文课程目标与评价
第一节 语文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
第四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第二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三节 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界定与价值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
三、语文教材的发展与创新
第五章 语文教学的设计与义理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原则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第二节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 语文教学任务
一、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与要求
二、语文教学任务的分析
第四节 语文教学范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范式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第六章 语文教学:阅读与鉴赏
第七章 语文与现代教学媒体
第八章 语文教师与专业化发展
节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坚持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语文课程理念也随之转型,强调立德树人的文化功能。 (二)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语文课程理念的重要转变之一。面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只有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自信意味着对本国文化尊重、保护、继承和发展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以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为本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为本。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形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各学科教育偏重知识能力、轻视综合素养的弊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这一语文课程理念的革新真正地遵循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体现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机会无处不在,因此要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再把课堂视为唯一的学习渠道,应学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使学生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这一课程理念的转型从根本上否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和灌输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善于利用各类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这符合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五)注重时代性,构建多样化语文课程 时代的进步要求语文课程理念的革新,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资源等各个方面都应注重显示时代性特征,不能固步自封。语文课程适应时代性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样地,时代的进步也呼吁着多样化的语文课程。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这要求语文课程要坚持实践与创新,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理念,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