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西国著
页数:312页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0958935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十章, 内容包括: 文献综述 ; 理论框架 ; 数据与研究方法 ; 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与主观福利现状 ; 经济支持主观福利效应研究 ;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研究等。
作者简介
刘西国,男,安徽界首人,管理学博士,济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2016年,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济南大学博士基金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CSSCI收录15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多篇论文被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研究成果连续3年(2016-2018年)获济南市优秀社科成果奖。2012-2018年,连续7年获得济南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2016年获济南大学“优秀教学奖提名奖”。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使得家庭在养老体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具体回答了如下问题:1.通过描述统计,描述中国家庭代际经济支持与老年主观福利的现状及相关关系;2.通过实证研究,检验经济支持与老年主观福利间的双向因果关系;3.通过研究健康等主观福利因素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探讨如何拓展经济支持的来源,并探讨在家庭经济支持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在提高老年主观福利方面是否具有替代作用,为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健康测量
第二节 代际经济支持的现状及其主观福利效应
第三节 控制变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
第四节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
第五节 研究方法综述
第三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四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章 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与主观福利现状
第一节 变量及样本特征
第二节 样本老年人经济来源状况
第三节 样本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状况
第六章 经济支持主观福利效应研究
第一节 变量的选择及模型稳健性检验方法
第二节 代际经济支持的主观福利效应检验
第三节 代际经济支持主观福利效应异质性检验
第四节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再
检验
第七章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变量含义说明
第二节 家庭经济支持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全样本回归结果
第四节 分样本回归结果
第八章 经济支持与健康双向因果关系机理研究
第一节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健康的机理
第二节 健康等因素影响经济支持的机理
第九章 代际经济支持可替代性研究
第一节 日常照料的可替代性检验
第二节 代际经济支持的可替代性检验
第三节 社会保障对代际转移的替代性:基于主观
福利视角
第四节 文化活动对代际转移的替代性:基于主观
福利视角
第五节 “啃老”对向上代际转移的替代性:基于
主观福利视角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书的方法学及指标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健康测量
第二节 代际经济支持的现状及其主观福利效应
第三节 控制变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
第四节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
第五节 研究方法综述
第三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四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抽样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五章 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与主观福利现状
第一节 变量及样本特征
第二节 样本老年人经济来源状况
第三节 样本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状况
第六章 经济支持主观福利效应研究
第一节 变量的选择及模型稳健性检验方法
第二节 代际经济支持的主观福利效应检验
第三节 代际经济支持主观福利效应异质性检验
第四节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再
检验
第七章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变量含义说明
第二节 家庭经济支持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全样本回归结果
第四节 分样本回归结果
第八章 经济支持与健康双向因果关系机理研究
第一节 代际经济支持影响健康的机理
第二节 健康等因素影响经济支持的机理
第九章 代际经济支持可替代性研究
第一节 日常照料的可替代性检验
第二节 代际经济支持的可替代性检验
第三节 社会保障对代际转移的替代性:基于主观
福利视角
第四节 文化活动对代际转移的替代性:基于主观
福利视角
第五节 “啃老”对向上代际转移的替代性:基于
主观福利视角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书的方法学及指标
第二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三节 政策建议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