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人民教育家车向忱

封面

作者:车树实,盛雪芬著

页数:363页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2031092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序, 向读者呈现出车向忱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少年时的忧国忧民、立志改造社会, 到办平民教育、反对日本侵略, 再到办抗大式学校、建设民主昌盛新东北, 作者徐徐道来, 真实再现车向忱先生的教育生涯。

目录

第一章 忧国忧民的少年时代
第一节 刻苦勤学
第二节 一颗争当英雄的童心
第三节 “谨怀饥溺”

第二章 立志改造社会
第一节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节 《打破迷信》一书的问世
第三节 一次破除迷信的宣传
第四节 创办中国大学平民学校

第三章 兴办平民教育
第一节 为创办平民学校而奔走
第二节 掀起拒日临江设领斗争
第三节 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
第四节 建立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
第五节 显著的成绩与潜在的危机

第四章 反对日本侵略
第一节 成立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
第二节 “我们决不放弃工作”
第三节 拒毒禁烟,焚烧鸦片
第四节 破坏日本军事侵略的部署
第五节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六节 别了,故乡

第五章 抗日复土斗争
第一节 组织学生军,成立“救国会”
第二节 出关联络义勇军
第三节 慰问李杜、马占山将军
第四节 大同疗养院与敌后抗日活动
第五节 慰劳长城、张北抗战将士
第六节 第三次潜回东北
第七节 开始新的斗争

第六章 西安事变前后
第一节 “不该与北上抗日的红军作战”
第二节 两块钱办起的东北竞存小学
第三节 抗日救亡战线上的一支劲旅
第四节 主持东北民众救亡会
第五节 掀起援绥抗战的高潮
第六节 西安事变旗帜上的碧血
第七节 “打回老家去,有希望了”
第八节 周恩来副主席到来之后
第九节 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
第十节 在风云突变的日子里

第七章 在斗争中求生存
第一节 坚持在西安办学
第二节 东北竞存中学诞生了
第三节 同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作斗争
第四节 被捕入狱
第五节 “把东北竞存的旗帜举得更高”
第六节 参观安吴堡和七贤庄
第七节 东北竞存农业中学的建立
第八节 “投八路去,我赞成”
第九节 在共产党的支持下,把学校办得更好
第十节 准备迁校凤翔县

第八章 办“抗大”式的学校
第一节 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
第二节 团结、创造、耐苦、奋斗
第三节 学习纺纱、缝纫生产
第四节 开荒种地与竞存造纸工厂
第五节 “我听共产党的”
第六节 做好进山打游击的准备

第九章 坚持就是胜利
第一节 感谢共产党的关怀、支持
第二节 齐心共建“众志斋”
第三节 搜捕与反搜捕的殊死斗争
第四节 同舟共济渡难关
第五节 支持师生走革命道路
第六节 再一次的重庆之行
第七节 敌特阴谋败露与大搜捕
第八节 “要把学校维持下去”
第九节 筹建东北竞存职业高中
第十节 “组织上会帮忙的”

第十章 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第一节 “去陕北,上延安”
第二节 巧渡封锁线,进入解放区
第三节 “啊!延安”
第四节 幸福难忘的会见
第五节 “这种新教育制度是真理”
第六节 乘飞机,回东北

第十一章 建设民主昌盛的新东北
第一节 回到久别的家乡
第二节 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第三节 建设人民的乐土
第四节 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民主教育
第五节 充实提高,培养各方面人才
第六节 勤工俭学,自力更生
第七节 清贫、温暖的家庭
第八节 推动全东北的教育建设
第九节 创办东北实验学校
第十节 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
第十一节 “健康第一”,全面发展
第十二节 要团结更多的同志
第十三节 怎样教育新的一代
第十四节 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作风
第十五节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车向忱重要年表

节选

  《人民教育家车向忱》:  第一节 刻苦勤学  在我国辽宁省辽河平原西部,有一片群山环抱,荒草遍野的肥沃土地。清代中期,由于连年的水旱灾害,从关内逃难来了许多农民。他们在这里垦荒造田,伐木造屋,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园。相传,最早仅有八户人家,人们叫它八户门,后来,转音为法库门。直到民国初年,法库门发展成具有三万多户的法库县。1898年5月7日,车向忱(原名车庆和)就诞生在法库县一个名叫顾家房身的小村子里。  车向忱的曾祖父兄弟三人,是从山东挑着八股绳,携老带少,来这里逃荒闯关东的。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了庄稼,养活着全家的男女老少。父亲车文笏是位读书人,为人诚恳、耿直,热心公益事业,办事慷慨、认真。母亲杨氏,性情温和,非常重视子女的抚养和教育。  幼年的车向忱身体瘦弱,喜独居,能吃苦,爱劳动。农忙时,经常给家里看地,兼做零活。他上有兄长(名庆升,后来管理家务),下有胞弟(名庆士,后为中医),还有两个叔伯弟弟。大家相处得很和睦,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车向忱从小不爱交游,好独立思考。邻居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车家的“二姑娘”。  车向忱9岁时,入本村的私塾读书。正如各地的私塾一样,老先生都是从《三字经》开始教起的。第一课教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四句。老先生口授一遍后,便是领读,背诵,学生只好囫囵吞枣,十分紧张、苦恼地学习着。有些同学会背了,可是,车向忱仅仅只能背出前边两句,后边两句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结果,挨了老先生的板子。  但是,车向忱并不灰心,更不服人,自己仍然默默地努力学习,下决心要赶上别的同学。可是,不知怎的,效果总是不明显。  有一天,他主动问父亲:“爸爸!我背书怎么老不如别的同学呢?”  父亲想了一下,轻轻地抚摩着他的头,非常耐心地解释说:“学习就好比射箭,并不是每个人射出的箭都能穿透箭靶子的,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同啊!”  他又继续问道:“那么,我还能不能赶上别的同学呢?”  父亲微笑着,明确地说:“当然可以。《中庸》上说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说,别人学一遍会了,自己学一百遍;别人学十遍会了,自己学一千遍。如果真能根据这个道理勤奋地做下去,愚笨的也能聪明了,柔弱的也能坚强了。当然,这就要比别人用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刻苦学习。《三字经》上说‘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就是讲的汉朝朱买臣一面打柴,一面抽空在树林里读书;隋朝的李密替人家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骑在牛背上读书。他们的家庭都很贫困,可是,由于这样刻苦勤学,后来都成了很有名的人。”  这时,父亲又指了指墙上贴着的一副对联,继续解释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就是这个道理。下联写的‘否极从今泰必来’是说只要坚持努力下去,自己比较差的地方也会变好的。”  听过父亲的这番讲解,他内心高兴极了,同时也懂得了为什么父亲要把这副对联贴在屋里。  从此以后,无论白天黑夜,一本薄薄的《三字经》课本,他总是反复地诵读、临摹,有时还请父亲讲解。书角摸薄了,不易掀起,母亲便用烙铁烫化了蜡油,涂在书角上,并将书角熨平。书上的字迹模糊了,不易辨认,自己便用毛笔描写清楚。晚上,为了计算诵读的时间,燃起一炷香;熄灭了,再点燃一炷。每每读书至深夜,直到炉内缭绕的青烟完全消散。经过这样不断顽强地刻苦勤学,原来不能背诵的,能够背诵了;不能背写的,能够背写了。从此,《中庸》上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成了鞭策他发奋努力、刻苦勤学的座右铭。正像他自己后来所说:“这也是启蒙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种力量。”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人民教育家车向忱》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8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