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博著
页数:264页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518199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黄老思想把正统道学从隐逸遁世转化为经世致用, 从消极无为转变成积极有为, 这是对理想社会从愿景到践行的突破, 是治世学说从理想王国到现实王国的跨越。
本书特色
本书运用文献学的方法,辨析了老子、老莱子、太史儋以及竹简本、帛书本与通行本《老子》的关系。指出竹简本是《老子》的一种原始传本,而帛书本、通行本是在竹简本基础上融会不同内容的增订传本。以此为准,又论证了老子的“道论”并非凭空论“道”,而是服务于其“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的理想社会道德标准;进而得出老子思想的本旨是要“最智弃辩”“最巧弃利”“最伪弃诈”,以恢复和建立“民利百倍”“盗贼亡有”“民复孝慈”的和谐社会。这样遂使老子的“道论”不再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黄老思想溯源
第一节 “道”的缘起
一、“道”在先秦时期的不同含义
二、“道”向哲学概念的演进
第二节 “道”的奠基
一、老子及其著述辨伪
二、老子思想的本旨
第三节 正统道学及其缺陷
一、正统道学的传承
二、正统道家的缺憾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应运而生
一、“黄帝情结”与“黄帝思潮”
二、黄老之学产生的缘由
三、黄老之学产生的时间推断
四、黄老之学产生的方式
第二章 黄老思想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黄老思想的摇篮——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二、黄老之学成说于稷下
第二节 黄老思想的基石——《黄老帛书》
一、治世学说
二、以“道”为基点的宇宙观
三、辩证思维
四、伦理道德取向
五、《黄老帛书》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黄老思想的传播与丰富
一、《管子》四篇中的黄老思想
二、《庄子》外、杂篇中的黄老思想
三、《文子》的黄老思想
四、《鹗冠子》的黄老思想
第四节 黄老思想的政纲化——《吕氏春秋》
一、学派归属之争
二、著书意图及体现方式
三、以黄老学说为主线的思想体系
第三章 黄老思想的社会政治实践及理论总结
第一节 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
一、正统“礼治”的不合时宜
二、三晋“法治”的偏颇过激
三、黄老思想的温和实用
第二节 黄老道治思想的实践及得失
一、“无为而治”及其成效
二、黄老政治的流弊
三、黄老学说的余韵
第三节 《淮南子》对黄老思想的理论总结
一、“道论”的丰富与提升
二、宇宙生成论
三、无为思想和认识论
四、礼法思想
五、形神与养生
第一章 黄老思想溯源
第一节 “道”的缘起
一、“道”在先秦时期的不同含义
二、“道”向哲学概念的演进
第二节 “道”的奠基
一、老子及其著述辨伪
二、老子思想的本旨
第三节 正统道学及其缺陷
一、正统道学的传承
二、正统道家的缺憾
第四节 黄老之学的应运而生
一、“黄帝情结”与“黄帝思潮”
二、黄老之学产生的缘由
三、黄老之学产生的时间推断
四、黄老之学产生的方式
第二章 黄老思想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黄老思想的摇篮——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二、黄老之学成说于稷下
第二节 黄老思想的基石——《黄老帛书》
一、治世学说
二、以“道”为基点的宇宙观
三、辩证思维
四、伦理道德取向
五、《黄老帛书》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黄老思想的传播与丰富
一、《管子》四篇中的黄老思想
二、《庄子》外、杂篇中的黄老思想
三、《文子》的黄老思想
四、《鹗冠子》的黄老思想
第四节 黄老思想的政纲化——《吕氏春秋》
一、学派归属之争
二、著书意图及体现方式
三、以黄老学说为主线的思想体系
第三章 黄老思想的社会政治实践及理论总结
第一节 黄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
一、正统“礼治”的不合时宜
二、三晋“法治”的偏颇过激
三、黄老思想的温和实用
第二节 黄老道治思想的实践及得失
一、“无为而治”及其成效
二、黄老政治的流弊
三、黄老学说的余韵
第三节 《淮南子》对黄老思想的理论总结
一、“道论”的丰富与提升
二、宇宙生成论
三、无为思想和认识论
四、礼法思想
五、形神与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