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时评写作十六讲(3册)

封面

作者:曹林

页数:141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103056277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曹林时评系列”包含《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老师的三本时评著作,分别为《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时评写作十六讲》。

《时评中国》两本是曹林老师历年来所写的时评文章精选结集,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致力于在此起彼伏、“热门不断”“反转新闻不断”的舆论氛围中,坚守理性的文字,让事物回归常情常理常识。

《时评写作十六讲》则是曹林老师近几年来讲授评论写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侧重于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更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作者简介

  曹林,《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江苏扬州人,七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得主,已出版《时评写作十讲》《时评中国》系列、《守脑如玉》《北大熏出来的评论》等;任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评论课程,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做过演讲,给多个单位做过媒介素养和新闻发言培训,课程很受学员欢迎。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曹林多年来一直活跃于靠前时评界,并在北京大学、民大学等高校教授新闻评论课,既有的业界实践经验,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心得,这使得本书在具有较强实操性的同时,也具备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梳理。在力求跳脱教材式的传统结构的同时,本书尝试从融媒体时代语境出发,呈现时评写作的新特点与内在规律,传达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时评写作理念。

本书由十六讲组成,每一讲都涉及时评写作理论讲解与思维训练、新时评写作案例分析,以及时评写作专题训练建议与学生习作点评等。对于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系学生的专业提升,以及各类考试中的评论写作水平的提高,本书可视为是一本“时评写作实战指南”,与此同时,本书更致力于启发评论思维,培养正确、公允的评论素养。

目录

●《时评写作十六讲》

自序 评论写作不仅是新闻职业的核心资本

一、评论员需要养成自虐的习惯

二、请在精神上做好进入评论课的准备

三、寻找简单并怀疑它,寻找复杂并使之有序

四、随时记下碎片想法并培养专注力、深思力

五、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六、习惯去跟人对话,而不是独自冥想

七、给自己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

八、培养“有证据”的质疑精神

九、慢一拍的能力

十、培养看数据来源的习惯

十一、别只寻找认同,兼听相反观点

十二、意识到局限性,避免走向极端

十三、对微妙变化的敏感

附:我和“求稳心态”的战斗 李菡

第二讲 跨越评论写作的心理障碍

一、评论写作心理障碍的几种症状

二、如何打破心理障碍,培养“想”的习惯

三、想法不是瞎想——思想中的“他者想象”

四、想法多了,评论自然就有了——评论的“养题意识”

五、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步

六、学会看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

七、一定要把想法写出来——跨越从“想”到“写”的障碍

八、在开放的平台上自由驰骋

第三讲 评论专业主义的

一、同学们对评论的感性直观描述

二、评论专业主义之一:强大的内心

三、评论专业主义之二:对专业问题的敬畏

四、评论专业主义之三:历史主义意识

五、评论专业主义之四:程序主义意识

六、评论专业主义之五:泛道德化本能

第四讲 评论写作的表达效率

一、直话直说,不要绕来绕去

二、用收敛思维避免读者阅读“走神”

三、宁要片面的深刻,也不要肤浅的全面

四、亮点和论点体现在标题上

五、要有标题意识,但不可成为“标题党”

六、有冲突性的开头

七、结尾需要首尾呼应

八、事与理融合,不能“两张皮”

九、尽可能简短和直接的逻辑线

十、论点偏离由头,会让人感觉“扯远了”

……

《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

《时评中国.2,用静能量对抗狂热》

节选

  《时评写作十六讲(套装共3册)》:  想法是评论的酵母,先有了想法,才会有看法,进而形成说法,最后落到纸上、电台、电视、纸媒上成为评论。一个人脑子里想法多了,久而久之会形成累积,产生观点的化学反应。想法充分积累后,新闻与新闻、想法与想法、观点与观点之间形成一种嵌合的联系,自己的“新闻和思想视域”就会不断扩展,形成个人判断的思维基础秩序。想法多了,一个人的思维的金字塔基就会很坚固,会让你由此及彼,会让你脑洞大开,会让你信手拈来。  C.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不断联系个人关怀与公共议题,而且任何重大问题都必然放在历史(时间)的视野和全球(空间)的架构中考察”。——这是社会学的想象力,评论也需要这种想象力,它是在充分的想法基础上形成的,在各种新闻和问题意识中游刃有余。  我的很多评论选题,都是从一个个刚开始不成熟、只是孤立个案的想法养成的。我的笔记本上“养”着很多想法,一有合适的由头,想法成熟后,就会成为一篇评论。  比如,有一次看到一条新闻——《最美背影:广州暴雨中校长膛水背十多个学生入校》——隐约有种不舒服的感觉。显然,新闻是从正面暖新闻来报道的,说广州下暴雨,一所小学门口有一些积水,家长把孩子送到校门口后,校长一个个地背着孩子进学校。记者显然被感动了,称这位校长是最美校长的最美背影。  当时我有一种隐约的想法,觉得不应该背孩子。地上积水又不是太深,为什么这些孩子不能自己走过去昵?非得让校长背?这不是一则佳话,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都说现在出现“男孩危机”,孩子缺乏“狼性”“野性”,是因为平时太娇生惯养了。家长常常报名让孩子参加各种夏令营,训练孩子的生存挑战能力,但这时候却让人背,这不是“最美”,是“最娇气”,这也不是什么正能量。话语的膨胀和浮夸的赞美让人难受。动不动就背,心疼孩子湿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孩子的溺爱和过度保护吗?  很想就这个话题写一篇评论,批评一下那种“把背人当正能量”的暖新闻思维。但又觉得这个案例不是太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毕竟这些都是孩子,拿孩子说事,不是太有说服力。国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很容易情感用事。所以我便把这个不成熟的选题“养”了起来,放在笔记本里,等待一个更好的由头。  没想到半个月就等到了,等来了一条适合的新闻——某地一所师范学院门口,暴雨之后有积水,不少学生怕鞋子进水,几个保洁阿姨便淌水背着他们过马路。当地的一条微博发了一系列保洁阿姨背人的照片,并饱含深情地赞美这些保洁阿姨——“温暖一幕,她们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但她们的热忱却异常温暖人心。”这抒情真让我不明白,有些人的心怎么那么容易暖,这种事情又怎么能暖得起来?一群四肢健全、正值年少、精力充沛的大学生,就因为怕路上那点水弄湿自己的鞋,让跟自己母亲一样年长的保洁阿姨背自己过马路,排着队等着被背。真把自己当宝宝了,那么心安理得地让保洁阿姨背着过马路,真好意思抒发感动之情,难道没有半点儿的羞愧和觉得不妥吗?  拿小孩子说事,没有典型性、代表性,无法激起痛点,但拿大学生说事,还是可以的,大学生竟然还让人背。“养”的选题熟了,可以收获了,于是便有了我的那篇评论——《雨中背人的正能量,我真的忍你很久了》。在这篇评论中我提到:“温暖是好事,但不要变成一种没有原则的泛滥爱心,不要把温暖变成一种自我感动的温床和过度保护的温室。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时评写作十六讲(3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8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