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彦
页数:24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3488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历史想象即诗人对历史的诗意想象。唐代诗人成功运用历史想象的技巧,将历史因素转化为诗意要素,形成了唐代历史诗歌的繁荣。本书从接受想象与创作想象两个层面,勾勒出唐代历史诗歌的艺术特征,探讨作为历史知识接受主体的唐代诗人,想象历史情境,理解历史意义,形成理解并解释的历史意识的过程;探讨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唐代诗人,把接受并理解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融注于心,将历史材料酝酿加工,创造出诗歌历史意象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张彦,女,1982年生,内蒙古满洲里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歌。现已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1项,获得2018年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本书特色
历史想象即诗人对历史的诗意想象。唐代诗人成功运用历史想象的技巧,将历史因素转化为诗意要素,形成了唐代历史诗歌的繁荣。本书从接受想象与创作想象两个层面,勾勒出唐代历史诗歌的艺术特征,探讨作为历史知识接受主体的唐代诗人,想象历史情境,理解历史意义,形成理解并解释的历史意识的过程;探讨作为诗歌创作主体的唐代诗人,把接受并理解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融注于心,将历史材料酝酿加工,创造出诗歌历史意象的过程。
目录
绪 言…………………………………………………………………………… 1一 选题提出……………………………………………………………… 1二 文献综述……………………………………………………………… 2三 研究对象……………………………………………………………… 3四 研究内容……………………………………………………………… 14
第一章 史官文化影响下唐诗中的史鉴意识………………………………… 17第一节 唐代统治者诗中的史鉴意识……………………………………… 17一 总结历代兴亡. 巩固创业鸿基……………………………………… 18二 见盛须得观衰. 居安则要思危……………………………………… 20第二节 唐代史家诗中的史鉴思想………………………………………… 22一 史家的历史题材诗歌概观…………………………………………… 23二 史家责任: 借史讽谏君王…………………………………………… 28三 历史哲学: 探寻天人之际…………………………………………… 31四 历史经验: 从政处世之道…………………………………………… 32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史鉴精神……………………………………………… 35一 见乱思治. 总结历史规律…………………………………………… 35二 咏史明志. 寻找生命范式…………………………………………… 40三 牒谱精神. 树立立身之本…………………………………………… 41
第二章 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与唐诗对历史的想象………………………… 44第一节 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 44一 史部正史: 唐人历史知识来源的主体……………………………… 45二 史部野史: 唐人历史想象的启蒙…………………………………… 50三 经部典籍: 唐人据经探史且据史谈经……………………………… 53四 子部典籍: 唐人历史典故的积累…………………………………… 60第二节 唐人对正史知识的接受与诗意想象……………………………… 63一 正史之中尤崇“三史” ……………………………………………… 63二 “三史” 之中尤尚汉史……………………………………………… 67第三节 唐人对野史和类书中历史知识的诗意想象……………………… 79一 唐人对杂史的诗意想象: 以唐诗对.吴越春秋. 的接受为例…… 80二 唐人对杂传的诗意想象: 以唐诗对杂传“老莱子” 故事的接受为例84三 唐人对类书的诗意想象: 以类书的“老莱子” 典故为例………… 87
第三章 唐代诗人的历史取向与文化原因…………………………………… 90第一节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及文化原因………………………………… 91一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 91二 “唐承汉统” 政治思想的影响……………………………………… 94三 祭祀汉代先王贤臣的礼制熏陶……………………………………… 96四 唐人对汉朝文化的理性选择………………………………………… 98第二节 唐代诗人的三国观及文化背景………………………………… 101一 诗人的君主观: 以咏曹操为例…………………………………… 101二 诗人的名臣观: 以咏诸葛亮为例………………………………… 105三 诗人的正统观: 对正史的传承…………………………………… 109四 诗人的天人观: 三国史论影响…………………………………… 111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六朝兴亡观及文化背景…………………………… 115一 兴亡因素: 君主人才、地势王气………………………………… 116二 败亡原因: “近小人” 与“务奢靡” ………………………… 122三 兴亡感叹: 历史与生命的衰亡同构……………………………… 125
第四章 唐诗历史想象的功能、模式与技巧……………………………… 128第一节 唐前诗歌历史想象特征概说…………………………………… 128一 先秦两汉: 诗歌想象历史的叙事性与颂赞性…………………… 129二 魏晋南北朝: 诗歌想象历史的咏怀性…………………………… 133第二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功能…………………………………………… 137一 以史言志与因史抒情……………………………………………… 138二 借史讽今与借古喻今……………………………………………… 145第三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文本模式……………………………………… 150一 历史传记式………………………………………………………… 151二 历史论赞式………………………………………………………… 159三 历史情境式………………………………………………………… 163第四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技巧举隅……………………………………… 167一 浓缩式想象………………………………………………………… 168二 连缀式想象………………………………………………………… 170三 填充式想象………………………………………………………… 172四 换位式想象………………………………………………………… 174五 虚构式想象………………………………………………………… 177
第五章 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181第一节 唐诗历史意象化概述…………………………………………… 181一 历史意象与历史意象化…………………………………………… 182二 历史意象结构与组合的方式……………………………………… 186三 唐诗历史意象的功能……………………………………………… 189第二节 初盛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192一 初盛唐诗历史意象化概说………………………………………… 193二 李白的复合结构和凭虚构象……………………………………… 195三 杜甫的意植象中与借象达意……………………………………… 199第三节 中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202一 李贺的历史意象陌生化…………………………………………… 203二 刘禹锡的意深而境生象外………………………………………… 209第四节 晚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218一 杜牧的意到直陈象翻新…………………………………………… 220二 李商隐的用意曲折象密集………………………………………… 223
结 语………………………………………………………………………… 230一 历史想象之于唐诗的艺术魅力…………………………………… 230二 较前代发展变化及对后世影响…………………………………… 233三 唐代诗人历史想象与史家历史想象比较…………………………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6
后 记………………………………………………………………………… 245
第一章 史官文化影响下唐诗中的史鉴意识………………………………… 17第一节 唐代统治者诗中的史鉴意识……………………………………… 17一 总结历代兴亡. 巩固创业鸿基……………………………………… 18二 见盛须得观衰. 居安则要思危……………………………………… 20第二节 唐代史家诗中的史鉴思想………………………………………… 22一 史家的历史题材诗歌概观…………………………………………… 23二 史家责任: 借史讽谏君王…………………………………………… 28三 历史哲学: 探寻天人之际…………………………………………… 31四 历史经验: 从政处世之道…………………………………………… 32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史鉴精神……………………………………………… 35一 见乱思治. 总结历史规律…………………………………………… 35二 咏史明志. 寻找生命范式…………………………………………… 40三 牒谱精神. 树立立身之本…………………………………………… 41
第二章 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与唐诗对历史的想象………………………… 44第一节 唐人的历史知识谱系……………………………………………… 44一 史部正史: 唐人历史知识来源的主体……………………………… 45二 史部野史: 唐人历史想象的启蒙…………………………………… 50三 经部典籍: 唐人据经探史且据史谈经……………………………… 53四 子部典籍: 唐人历史典故的积累…………………………………… 60第二节 唐人对正史知识的接受与诗意想象……………………………… 63一 正史之中尤崇“三史” ……………………………………………… 63二 “三史” 之中尤尚汉史……………………………………………… 67第三节 唐人对野史和类书中历史知识的诗意想象……………………… 79一 唐人对杂史的诗意想象: 以唐诗对.吴越春秋. 的接受为例…… 80二 唐人对杂传的诗意想象: 以唐诗对杂传“老莱子” 故事的接受为例84三 唐人对类书的诗意想象: 以类书的“老莱子” 典故为例………… 87
第三章 唐代诗人的历史取向与文化原因…………………………………… 90第一节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及文化原因………………………………… 91一 唐代诗人的汉朝情结………………………………………………… 91二 “唐承汉统” 政治思想的影响……………………………………… 94三 祭祀汉代先王贤臣的礼制熏陶……………………………………… 96四 唐人对汉朝文化的理性选择………………………………………… 98第二节 唐代诗人的三国观及文化背景………………………………… 101一 诗人的君主观: 以咏曹操为例…………………………………… 101二 诗人的名臣观: 以咏诸葛亮为例………………………………… 105三 诗人的正统观: 对正史的传承…………………………………… 109四 诗人的天人观: 三国史论影响…………………………………… 111第三节 唐代诗人的六朝兴亡观及文化背景…………………………… 115一 兴亡因素: 君主人才、地势王气………………………………… 116二 败亡原因: “近小人” 与“务奢靡” ………………………… 122三 兴亡感叹: 历史与生命的衰亡同构……………………………… 125
第四章 唐诗历史想象的功能、模式与技巧……………………………… 128第一节 唐前诗歌历史想象特征概说…………………………………… 128一 先秦两汉: 诗歌想象历史的叙事性与颂赞性…………………… 129二 魏晋南北朝: 诗歌想象历史的咏怀性…………………………… 133第二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功能…………………………………………… 137一 以史言志与因史抒情……………………………………………… 138二 借史讽今与借古喻今……………………………………………… 145第三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文本模式……………………………………… 150一 历史传记式………………………………………………………… 151二 历史论赞式………………………………………………………… 159三 历史情境式………………………………………………………… 163第四节 唐诗历史想象之技巧举隅……………………………………… 167一 浓缩式想象………………………………………………………… 168二 连缀式想象………………………………………………………… 170三 填充式想象………………………………………………………… 172四 换位式想象………………………………………………………… 174五 虚构式想象………………………………………………………… 177
第五章 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181第一节 唐诗历史意象化概述…………………………………………… 181一 历史意象与历史意象化…………………………………………… 182二 历史意象结构与组合的方式……………………………………… 186三 唐诗历史意象的功能……………………………………………… 189第二节 初盛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192一 初盛唐诗历史意象化概说………………………………………… 193二 李白的复合结构和凭虚构象……………………………………… 195三 杜甫的意植象中与借象达意……………………………………… 199第三节 中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202一 李贺的历史意象陌生化…………………………………………… 203二 刘禹锡的意深而境生象外………………………………………… 209第四节 晚唐诗的历史意象化…………………………………………… 218一 杜牧的意到直陈象翻新…………………………………………… 220二 李商隐的用意曲折象密集………………………………………… 223
结 语………………………………………………………………………… 230一 历史想象之于唐诗的艺术魅力…………………………………… 230二 较前代发展变化及对后世影响…………………………………… 233三 唐代诗人历史想象与史家历史想象比较…………………………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6
后 记………………………………………………………………………… 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