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强武著
页数:202页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49263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作者一生求学、教育乃至办学的历程与感悟。全书分九章, 包括: 心怀故乡 ; 启蒙情深 ; 艰辛求学 ; 恩师印象 ; 教学躬行录 ; 科研方略记 ; 亚公恩重山水长 ; 大学风骨 个性分明 ; 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思考。
本书特色
张强武著的《弦歌杏坛平生记》一部个人史,半部社会史。追随着强武先生的背影,可清晰地看到河南近代教育的轨迹。亲情、师恩、事业、知己,世事的无常与变幻,人生的喜悦与艰辛,在先生的笔下,都充满着浓浓的人情与感恩。辛酸与委屈,艰难与努力,坎坷与得意,挫折与成功,在先生心里经多年积淀,早已沉渣尽去,久窖成醇,所余的只是岁月的厚重与思想的醇香。
目录
序言(二)
第一章 心怀故乡
第一节 钟灵毓秀的琉璃庙沟村
第二节 规模恢宏的柏茂庄园
第三节 军民抗战的红色根据地
第二章 启蒙情深
第一节 心系农家相映红
第二节 父母家教育启蒙
第三节 回眸小学颇轻盈
第三章 艰辛求学
第一节 宁朴康道
第二节 汴京考学
第三节 黄校求学
第四节 大学幽深
第四章 恩师印象
第一节 图业决策——武克明校长
第二节 伯乐清韵——杨俊杰枝长
第三节 恩师足音——张威老师
第四节 善诱入门——王应鼎老师
第五节 赐教幽深——戴毓琰主任
第五章 教学躬行录
第一节 初试锋芒,直抒胸臆
第二节 浪里淘沙,矢志教育
第三节 醉心教书,不落凡俗
第四节 陡出奇兵,标准宣讲
第五节 教学风格数点红
第六章 科研方略记
第一节 科研路线图
第二节 迟来的业绩认同
第七章 亚公恩重山水长
第一节 幸与亚公结缘
第二节 大姐在港安度晚年
第三节 浓浓亲惰
第四节 管理琴曲
第五节 恩德水长
第六节 信任山高
第七节 “代表”风云
第八节 月夜茕茕,追思亚公
第八章 大学风骨个性分明
第一节 升达学院初创13年
第二节 用心做人,用情做事
第三节 立志正气,两袖清风
第四节 尊重休制,人和风清
第五节 严格管理,严谨治校
第六节 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第九章 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思考
第一节 耧上睛天碧四垂167——读张强武教授《大学文化凝炼记》著作
第二节 学带文化:民办大学强较的基本途径170——兼谈王广亚博士的大学文化
第三节 民办高枝积极应对MOOC的兴起
第四节 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路径探新
第五节 学科专业特色:民办高校的生命线
第六节 民办高枝亦崇高亦践行亦创新的大学理念189——荐王广亚博士《我的大学理念》著作
第十章 回馈励学设“劲奖”
后记
节选
《弦歌杏坛平生记》: 第一节 钟灵毓秀的琉璃庙沟村记忆中的故乡是儒家社会秩序的写照,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家园,是温情脉脉、钟灵毓秀的小山村,故乡的风土人情令人怀念。 唐代诗人钱珝有一首诗《江行无题》:“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诗中充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我想起琉璃庙沟村颇有同感。退休后每次回到故乡,面对着香气袭人的土地,我比当年对它的感受更亲切、更深刻,也更心存感激。如今的我,比以前更能融入这里的一切,而它,也对我娓娓诉说着更丰富、更详尽的事。 1938年,我出生在山清水秀、灵气钟聚的巩县琉璃庙沟村,现在叫巩义市新中村。我的家庭是一个大户人家,现在叫柏茂庄园,又叫张祜庄园,位于嵩山余脉五指岭北麓,南望嵩山太室山峰,北临滔滔黄河南岸。周边山冈丘阜像屏风一样排列,地势自南向北倾斜,溪水纵贯南北狭长的山沟,如丝带一样蜿蜒其境。山沟出口有座琉璃庙,这座山沟乡村就取名琉璃庙沟村。琉璃庙沟村属暖温带,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土地为黄土伴有红黏土,适宜种小麦、玉米、红薯、谷子等。柿树较多,记得每逢秋天,我家晒柿饼、做柿子醋忙个不停。特别是上小学时,每天早上带几个八月黄漤柿,又脆又甜,是很惬意的事情。地下矿藏丰富,蕴藏量大,主要有煤炭、石灰岩、铝石等。 村西山岭,气势磅礴,清末民国初年打煤窑盛行,我叔张纯谔就是西岭窑(现豫兴煤矿前身)一个煤矿的买办。那时买煤卖煤生意兴隆,很多百姓远远从汜水、荥阳赶来,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独轮车,吱吱呀呀,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到琉璃庙沟买煤卖煤,络绎不绝。我也不时跟着长工有聚爷到矿上看稀罕。那时出煤,主要靠膘肥体壮的四头骡子拉一套,让大转轮快速旋转,通过绳索滑轮将一筐筐煤炭由深井提到地面,上煤用大煤筐,上水用牛皮包。这也是那个年代工业起步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村东树洼岭,高高耸立,岭上建有炮楼,瞭望村子一览无余。岭下河东场,是河东边的台地,我二爷修建了一座花园,厅堂水榭,小桥流水,鱼儿穿游,含苞欲放的荷花,清新淡雅的樱花,欣欣向荣的向日葵,迎风婀娜的垂柳,一派南国风光。花园之外是柏茂家的菜园,我家的菜园在小河西南的一片台地,老牛水车又是一道昔日的风景,用老牛做动力,通过一连串水斗上来下去,提出井水浇灌蔬菜和草木兰竹。 东券门外的小河沿着柏茂庄园的边沿,由南向北,来到琉璃庙前,过了琉璃庙又缓缓向北,经小里河、汜水河流人黄河。小河低洼处形成小水潭,清澈见底,村里人常在这里洗衣、洗菜。上小学要沿河而下,从布满各种白色、鹅黄、褐红、浅红色的鹅卵石的河滩上欢快跑过,水流清澈,脚步轻快,拿一块小瓦片或小石头抛出去,让它贴着水面一跳一跳地漂,激起一串串水花,玩得不亦乐乎!跳进河里捉虾、捉鱼也是常有之事。走进琉璃庙沟村,不时会听到“砰、砰、砰”的响声,那是妇女在洗衣,用棒槌捶打衣服,在河沟折射的回声,显得格外浑厚。洗衣时用的是皂角树上长的皂角板,夹在衣服中用“棒槌”捶打,再经揉搓、清洗,衣服就洗净了。村里人吃水的井,就在东券门外靠南边的小河旁,井口很大,水位较高,人们用扁担勾着水桶,来回一甩,就灌满了水,挑回家里倒进水缸。琉璃庙实际是老君庙,位于村子北口。老君庙屋顶用彩色琉璃瓦封顶,远远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栉比鳞次的琉璃瓦闪闪发亮,叫它琉璃庙也名副其实。老君庙门楼高大雄伟,坐北朝南,有东、中、西三个入口,平时走东门,门两旁站立的哼哈将军造型夸张。进到庙里,院子中央矗立一座碑楼,碑文记述老君生平,碑楼两侧是高大的柏树,凌霄花攀缘而上,红花点缀翠柏。老君神殿坐落在月台上,殿内有香案、神龛,高大鎏金的老君塑像安坐其中。 据说,1903年清廷诏令各府、州:“一等县办中学堂,二、三等县办高等小学堂。”巩县不属一等县,1905年县立高等小学堂成立,地点在县城内考院地址。1906年,崇仁高级小学在东山福昌寺成立,创办人是我三爷举人张祐和茶店人刘淑章先生,他们都是柏茂学堂毕业的高材生。1933年,举人张祜到省教育厅备案,在老君庙创办巩县私立笃志完全小学,当年秋招收学生50来人,参与创办的柏茂人有张诰(二伯)、张纯蓦(五伯)、张石山(十三叔)、张嵩生(父亲,老七)、张良吴(大哥)等十余人,把老君庙内四周的庙房改造成教室和办公室。当时许多教师学历高,又是义务教师,如举人张祐、校长张石山是北京中国大学毕业,算术老师张嵩生是北京矿业大学毕业,语文老师张良昊是东岳美专毕业,张忻然(十六叔)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