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海平著
页数:249页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689146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部汉字字形千年演变史
详述和分析汉字字形:5个发展阶段
2次下行
2次重大危机
2次造字观念羁绊冲破
2条发展路线
3个功能层次
2种演变模式
2种字形拆解法
3个字形意义。
作者简介
李海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硕士,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主攻汉字学,出版专著《汉字字体设计原理》。论文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30篇论文之一)。作品曾获第二十四届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Jozef Mroszczak 荣誉奖、第一届波兰奥斯维辛社会政治国际海报双年展一等奖、第七届波兰旺达国际图形双年展荣誉奖、2006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奖评委特别奖和第三届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铜奖。
本书特色
《汉字字形学新论》梳理了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文字学、书法学和设计学,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汉字字形造字技法,演变过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对于造字技法,书中提出取形源头、观察视角、取形手法、成形范式、定形技巧、再次成形等字形设计技法,归纳出字形的2种拆解法、“多”的表示法,品格功能等区别于其他文字体系的重要特点。
对于演变过程,书中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字形的内外在特征、汉字字形的选用制度,汉字字形的行款发展,发现汉字字形演变历经5个阶段,2次下行、2次造字观念羁绊的冲破,拥有2条发展路线、2种演变模式、2种字形拆解法、3个字形意义和3个功能层次。同时,书中也对字形的程式化与自由化、构形的场景式图示法向罗列式组合法转变、字形与字体的相依与配合等字形演变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以全新角度思考“下行而左”行款基本样式确立的缘由、“方块”外轮廓定式化的成因,“写”字与“画”字的差异、持单纸书写姿势的的实用性、古代活字印刷边缘化的原委等与字形相关的常见问题。《汉字字形学新论》梳理了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文字学、书法学和设计学,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汉字字形造字技法,演变过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对于造字技法,书中提出取形源头、观察视角、取形手法、成形范式、定形技巧、再次成形等字形设计技法,归纳出字形的2种拆解法、“多”的表示法,品格功能等区别于其他文字体系的重要特点。
对于演变过程,书中涉及汉字的起源、汉字字形的内外在特征、汉字字形的选用制度,汉字字形的行款发展,发现汉字字形演变历经5个阶段,2次下行、2次造字观念羁绊的冲破,拥有2条发展路线、2种演变模式、2种字形拆解法、3个字形意义和3个功能层次。同时,书中也对字形的程式化与自由化、构形的场景式图示法向罗列式组合法转变、字形与字体的相依与配合等字形演变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以全新角度思考“下行而左”行款基本样式确立的缘由、“方块”外轮廓定式化的成因,“写”字与“画”字的差异、持单纸书写姿势的的实用性、古代活字印刷边缘化的原委等与字形相关的常见问题。
对于字形演变的内外影响因素,书中考察了自身职能、内在矛盾等内驱力,及目的、书写工具、参与群体、地理环境、文化等外部力量,并借此探究字形对挑战与机遇的应对与把控,如面对造字“法不敷用”时的抉择与坚持、面对不同时代不同需求时的与时俱进与升华、针对书写工具性能的开发与驾驭、针对不同参与群体各自特点的发挥与运用。
本书可供文字学、书法学和字体学的高校老师、学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一 六书与取形技法
二 第一次文字下行的机遇与挑战
三 汉字关注重心的转向
四 字形设计概念的提出
五 字形设计的研究内容
六 注意事项
上篇 汉字字形的演变
第一章 汉字字形演变概述
一 汉字字形的分类
二 汉字字形演变的五个阶段
三 汉字形与体的相依与配合
四 汉字字形演变的两条路线
五 汉字字形演变的两种模式
第二章 汉字字形起源猜想
一 初期字形设计技法尝试
二 初期字形设计技法总结和规范
第三章 字形的演变(一):内在特征
一 汉字功能
二 字形气质
三 字形简化意向
四 书写顺序
第四章 字形的演变(二):外在特征
一 整体特征
(一)字形象形性
(二)字形装饰性
(三)字形艺术性
二 局部特征
(一)字形外轮廓
(二)字形线条特征
(三)字形构件方位
(四)不同文字间同一构件形态
中篇 汉字字形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字形的选用和行款样式
一 字形选用制度
二 行款样式
第六章 字形设计基本内容概述
一 一脉相承
二 并存与革新
第七章 取形源头
一 自然物
二 人造物
第八章 初期成形(一):取形手法
一 多种视角
(一)基本视角
(二)视角合成
(三)凝固视角
(四)透视应用
二 典型特征
(一)依据事物本身的典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