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探讨

封面

作者:唐凌

页数:249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40480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探讨》为“中国当代舞台艺术与国家形象塑造”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探讨国家形象构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当前我国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对外传播实践进行观察与研究,努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特别是坚持立足实际,从我国舞台艺术对外传播的现状出发,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寻更好的通过舞台艺术作品传播和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渠道和方法,为建设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体系和提高传播效果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强和改进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提供可行性方案,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参考和裨益。  课题采取了文献研究、内容分析、现场观摩、比较研究、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来探讨相关问题,本次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国内外有关国家形象、对外文化传播、艺术家研究、作品研究等理论书籍;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国际关系学、艺术学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报纸、杂志、互联网资料等。  2.内容分析:通过引用和分析有关中国艺术的报道以及国内一些数据和调研报告,对其中的议题、数量、倾向、态度等进行分析,了解对外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3.观摩研究:现场观摩舞台艺术作品,学习了解作品的主题立意、艺术特色、艺术家风格等。  4.深度访谈:与艺术家面对面进行深入探讨,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气质、艺术特点以及对外传播的状况等。  5.案例分析:选取当下有代表性的舞台艺术创作和对外传播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研究,使研究鲜活生动、言之有物,努力达到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针对性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唐凌,文学博士,曾任职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创作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中心特约评论员、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舞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编剧话剧《望》、话剧《广陵散》、湘剧《护国》等,发表小说、散文、学术论文及文艺评论多篇,出版专著《全球化背景下的对话——对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的探讨》、《当代舞台艺术家访谈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当代舞台艺术与国家形象塑造”、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外交融剧目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关于“国家形象”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关于“国家形象”的概念溯源和研究状况
第二节 当前重视国家形象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节 对外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
第四节 舞台艺术建构国家形象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第二章 舞台艺术建构国家形象的机制和特点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的建构
第二节 感性的心灵的建构
第三节 直观的形象的建构
第四节 小众的主流的建构
第五节 持久的稳定的建构

第三章 当前中国文化形象分析
第一节 当前舞台艺术对外传播日益繁盛
第二节 当前中国文化形象的状况
第三节 当前舞台艺术建构国家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 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的当下关注与国际视野
第二节 “请进来”的价值与意义——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为例
第三节 跨文化戏剧创作的兴起

第五章 舞台艺术建构国家形象的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第一节 树立舞台艺术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
自觉意识
第二节 注重艺术性,推进真正的艺术交流和对话
第三节 注重表达当代中国
第四节 注重推广思想性强的作品
第五节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
第六节 注重推介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大师
第七节 注重多层次的对外艺术交流,提高艺术对外传播能力
第八节 善用新媒体与新平台,增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九节 加强对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扶持
第十节 加强海外受众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探讨》:  长期以来,我国的海外文化传播大多由政府主导,较少从市场角度传递中国文化。政府渠道是指由政府出资或是主导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多表现为由政府搭建的文化年、大型文化节庆以及政府之间的文化团体的互访,在受众的构成上也较为狭窄,以国外的华人为多,能真正抵达国外主流人群的演出还是为数不多。由于过于依赖政府的资助,产业发展不足,局限于官方文化交流,并未真正打开世界文化市场。但是面对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海外文化传播单纯依靠政府行政推动远远不够。从接受心理来看,西方民众普遍对政府声音较为敏感,西方容易抱着意识形态偏见看中国,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主导的文化传播是中国政府输出意识形态的工具,容易被戴有色眼镜的人放大或歪曲。当前还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民间的公共外交资源,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对海外文化传播的参与。总之,对于舞台艺术的海外传播,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文化渠道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渠道过于单一,而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的民间交流渠道,具有形式多样,灵活高效的特点,但在当前还开发得不够,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我们应当通过所能利用的各种方式来积极地进行海外传播,尤其是应当扶持和引导民间和企业的活动,巧妙地通过商业媒介、各类非政治倾向性的文化活动等平台和渠道,开展对外交往,淡化政治宣传色彩。  在拓展对外文化艺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文化传播就是立体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从传播载体(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故居、互联网视频和宣传广告及游戏等)和传播媒体(广播公司、旅游网站、宣传手册、报纸等)两方面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已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之一。据统计,在英国每年有100万入境旅游者参与了与莎士比亚戏剧文化相关的旅游活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传播将莎剧外宣和国际旅游结合起来,进行跨文化宣传营销。  总之,只有全方位系统化的进行国际传播渠道与平台的建设,才能以国际化的姿态在市场上占有更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才能对国外受众产生较大影响。  八、优秀的对外文化传播人才严重不足  舞台艺术要走出国门,人才至关重要。最直接的比如翻译,目前很多剧目被简单直译,国人都一头雾水,更别提外国人了。例如把《夜奔》翻译成“在晚上跑步”,还有一些京剧剧名的翻译,只是把汉字、词语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再拼凑起来。比如,把《四郎探母》翻译成“第四个儿子去看他的母亲”。这些简单粗暴的翻译破坏了剧作的意境和美感,让本就不太懂戏曲的外国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其他对外文化传播人才如熟识国际规则和市场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更是当下极为稀缺的。  再以戏曲的海外传播为例。近年来,戏曲的海外传播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主要依靠戏曲舞台艺术的海外演出实践,为在异质文化环境中加深受众对戏曲的认知打好了基础,也积累了一批对戏曲感兴趣的剧迷。但是,随着戏曲对外传播进程的深入发展,戏曲艺术在对外输出上也凸显出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戏曲的对外传播活动大部分仅限于舞台演出,缺少戏曲艺术家、跨文化传播学者、翻译家等的对外阐释和推介,戏曲翻译人才匮乏。戏曲艺术家懂得戏曲文化,但是不懂得外语和外国国情;翻译人员和跨文化专家懂外语和跨文化沟通,但是缺乏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深入理解戏曲表现形式,面对一些专业名词只能束手无策,使得戏曲翻译的准确性和戏曲文化的意境、韵味难以保障,这也是翻译界对戏曲翻译涉足不多的原因之一,戏曲文化也难以在更高层次上对外传播,中外戏剧界平等对话很难实现。很多优秀的戏曲很想走向国际舞台,却因为缺少国际化视野和意识的人才的推广和指导,找不到“走出去”的合适的契机和路径。这限制了戏曲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探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7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