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封面

作者:乔治.桑塔亚那

页数:16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04669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给英国听众所做的演讲稿”构成。第三、四章是在剑桥大学“本地夏季讲演会”上讲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为在“不列颠学会”及“鲁利塔埃·赫茨演讲会”上之讲演稿(1918),原题“美国的哲学观”,曾由“不列颠学会”出版。本书曾部分被译成德文(1936)与意大利文(1939)。
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阅读此书后的感受:如果美国的民族性格和信念是大树上的叶子,那么乔治桑塔亚那在书中向读者描绘的不是叶子的颜色、形状和脉络,而是将笔尖对准了大树的生长环境。桑塔亚那以其出众的才智写出的精彩文字,成为美国人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美国哲学家。生于马德里,1272年入美洲。27岁至50岁,在哈佛大学获得学位,并在那里任教。1912年离开哈佛后迁居英国,写些小诗自娱。60岁前后推出大部头著作《怀疑主义与动物信念》,自称为“一个新哲学系统的引子”。他把这个新哲学系统分为“本质王国”、“物质王国”、“真理王国”、“精神王国”四部分。威尔•杜兰称这个新哲学系统“实在是桑塔亚那思想全部的门径”。

本书特色

自从桑塔亚那当年踏上美国的土地,直到今天,……(他是)帮我们了解自己的众多杰出外国观察家之一。……其他描写美国的观察家、目光没有他那么锐利,头脑没有他那么清醒。
             ——阿•约翰逊
  如果不能立即看出其作者并不是记者,不是像记者那样巧妙地揭示民族弱点上的表面现象,那么要想读懂《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是困难。……那是一种给人带来无穷乐趣的风格。实际上他写出的是了不起的散文。
             ——欧•巴菲尔德
  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心平气和,风格高雅,不时闪现出智慧的光辉。
             ——拉•巴•佩里
  桑塔亚那具有思维敏捷、鞭辟人里的风格,字里行间闪烁着耀眼的幽默。……我们可以看出桑塔亚那笔下的威廉•詹姆斯和乔赛亚•罗伊斯•罗伊斯热诚、充满爱心,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本•雷•雷德曼
  他对美国人性格特征与信念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此项研究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了,并着重探讨个价值、个人需求、个人态度及其社会表现,或其所受之制约,万其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约翰•约尔顿

目录

从桑塔亚那笔下的美国看今日中国——读桑塔亚那《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前言
第一章 道德背景
第二章 学术环境
第三章 威廉·詹姆斯
第四章 乔赛亚·罗伊斯
第五章 后来的思辨
第六章 美国生活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七章 美国的英格兰式自由

节选

nbsp; 言
    这部著作的大部分内容原来都是讲演稿.讲演的对象是英国听众。
我在原稿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既然完整内容的读者会是美国
人,那么我也就不用为保留了一个超然评述者的口气和态度而道歉了。
“像别人看我们那样来看自己”便能真正地看清自己.这种说法是毫无
依据的。正相反.我同意斯宾诺莎的说法.他说别的一些人对一个人的
看法往往能更清楚地表现那些人的性格而不是那个人的性格。目前我接
受斯宾诺莎这一原则.愿意将它应用在这部书里的评价中.因此读者在
书中看到的主要是我自己情感的表达和我个人意见的流露。只有美国人
才能道出美国人的心声.而我并不是美国人.只不过是在美国待的时间
较长罢了。①我竭力像家里的朋友理解一个家庭那样去理解它.而这位
朋友可能跟他们性情不同。不过。实际上我所说的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
或者说我希望如此。当然。跟我在这里所讨论的事物的容量与命运相
比,我的意见是无足轻重的。可是批评家和艺术家也有他们的权利.冷
静而长久地坚持一个的观点似乎恰恰是对真理的热爱。此外,我觉得在
美国许多人私下里跟我有同感,包括美国本国人和外国人,他们可能缺
乏勇气或者没有机会直抒胸臆。说到底,正是对美国和对美国哲学家的
了解帮我理清并稳定了自己的思绪。我没有什么个人打算.只想锤炼自
己的思想,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反映出事物的部分真理。我自信不会严
重地冒犯那些有真知灼见的人,因为他们将感到正是对美国人民的热爱
使我希望他们的生活不应缺乏最好与最美的东西.
     人类文明也许又要遭遇时不时会来临的漫长的冬天。从地狱涌出的
野蛮的洪水也许会很快摧毁我们那些信仰基督教的祖先所创造的一切美
好的东西.就像两千年前那场洪水摧毁了古人所创造的美好的东西那
样。富于浪漫色彩的基督教世界——景色如画的、热情洋溢的、间或出
现不愉快插曲的世界也许就要落幕。即便出现这样的结局也没有理由绝
望。任何东西都不会永不消亡,然而生命的柔韧与顽强是奇妙的,即使
世界失去了记忆,它也不会失去其青春。洪水下面,各类种子受到水的
滋润.终将存活下去。在新的环境里,无论那些种子发出什么样的芽,
无论长成的东西样子多么不可思议,它们终归成功地死里逃生。在美
国.已经于不知不觉间多多少少地发生了这样的毁灭与复苏。人们对过
去的东西或者来自异域的东西多有遗忘、多所失敬,但是也积累下可观
的活力、优良品德和希望。这是以前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得不具备的优
势。有时候美国看起来很贪婪、总想出人头地,其实这只是对成就感的
追求,也谈不上什么存心不良。美国人民是个无所畏惧的民族,你从他
们的眼睛里和姿态上看不出什么恶意.即使他们的行为并不能证明这一
点。这里的土壤适于各样的种子,因此稗子在这儿大量生长。不过,这
里不同样也适于培育清醒的思想、诚实的评判、理智的幸福观吗?的确
这些东西未必非有不可.没有这些美国也许会像过去许多野蛮之国那样
长久地保持国库丰盈、人丁兴旺。然而若是那样的话,这个民族就会被
欺诈、悔恨所纠缠,美国人目前所遭遇的就是这种情况。祝愿苍天攘除
凶煞,让这块新大陆成为比以往更美好的地方!在欧洲浪漫的古典派传
统中,爱是由美激发出来的,而那里美很多,爱却极少。或许道义上的
化学过程能够扭转这种现象.在未来的美国爱会培育出美。
 威廉.詹姆斯在童年时就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生活中接触的
人都很有修养,曾经四处游历,还接受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教师的教
育。他父亲是一位低调的饱学之士。早期的美国曾经出现过一些像他
父亲那样的人.他们是思想独立的神秘主义者,是隔绝于商业活动之
外的隐士。是基督教教派中持异端的教徒。他们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者.充分尊重子女的自由天性,并且坚信每个人都应当独立自主,在
社会公共生活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威廉·詹姆斯受的是一种富于刺激
却有点脱离常规的教育:他读书时绝不会不求甚解,他进行探索和判
断的方式也不是那些名校所教的保险方法。因此他对于庸俗观点和沉
闷的官僚作风极其厌恶。他有绘画的天赋。更确切地说是有艺术家的
气质.但是却痴迷地关注大自然诡异的秘密以及人类的苦难,因此他
选择医学作为职业。可是他并没有当医生,反而去教授生理学,并逐
渐转向心理学和哲学。
    年轻时.他相继在巴黎、波恩、维也纳和日内瓦求学,因此通晓
多国语言;有时他会不自觉地使用外语词汇,而且发音十分地道;有
时候从他衬衫色彩明亮的条纹或颜色鲜艳的领带上还能看出放荡不羁
的痕迹。在艺术或医学方面他一直保持了专业水平和一种不经意的轻
松心态。但是他却从未在研究玄学时有过这种心情。我猜测,他曾经
由衷地仰慕一些老师.但是教哲学的老师除外,他也从未打算效仿哪
 位哲学家。当然威廉·詹姆斯的外表并不像位艺术家.因为英国的艺
术家经常衣着光鲜、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他本人身材不高,气宇轩
昂,充满活力,留着胡子,极具阳刚之气。尽管他口才出众,也曾经
希望自己的谈吐风格能够高雅有力.但是他最终还是偏爱自然随意的
风格,并且保持了下来;他宁肯说话粗俗,也不愿意故作正经。那些
粗俗的、质朴的、形象的词汇,只要生动活泼,他都会吸收并且使
用;因此他的讲话比他的文章更生动。他相信即兴的灵感,即使在思
考问题时他也喜欢即兴的想法;因此他备课并不注意细枝末节。他常
说首先要透彻地了解你所研究的问题.剩下的就靠运气了。在他身上
有一种很强的不安全感,那是谦虚和浪漫混杂在一起的感觉:无论如
何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犯些错误。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到胸怀坦荡。不
同时期的思想应当互相尊重.而不要试图建立过于僵化的统一模式。
即使你严格地修正自己的思想.又怎么能确定那种修正不会是更糟糕
的错误呢?我们所有的观念本来就都是自由和平等的.它们都是上帝
的孩子,如果它们不一致的话,那是上帝的问题,而不是它们自身的
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詹姆斯的思想是相当始终如一的,就连爱默生
也是如此(他的这种不负责任的始终如一更加极端)。灵感有其自身
的限制,有时这些限制会非常刻板。但是詹姆斯既不会循规蹈矩,也
不会顽固坚持;他会转换到新的论题上。他不会妄自尊大或者墨守成
规;他会放弃原来的观点,有时那些观点其实非常精彩;他会谦虚地
从其他眼光不如自己的人那里寻求启示。
    他在哲学领域里所研究的问题不一而足.因此读者很容易被他的
著作中的某一部分吸引,从而忽略了其他内容。或许因为那些内容本
 威廉·詹姆斯
    威廉·詹姆斯(1842—1910).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
学运动和功能主义心理学运动的领袖
人物。在哲学方面的著作有《一个多
元的宇宙》、  《哲学中的一些问题>、
《真理的涵义》等,心理学方面的著
作有《心理学原理》。
身更有价值。我认为事实上他的声望并非来自他最杰出的成就。而是
得益于三本似乎不很重要的著作:  《相信的决心》、  《实用主义》和
《宗教经验种种》。然而在我看来他最伟大的成就是《心理学原理》一
书。在这本书里他纵览了自己手边的课题。采用了一种对他而言非常
系统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篇平凡无奇的论文,但
是他竭力唤起思想活力的神来之笔使这部作品显得不同凡响。这是一
部想象力很丰富的书:他构想的主题是广义上人类直接经验的变化,
读者也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真正读懂。这是一个带有文学色彩的
课题,就像是自传或者心理小说,只能用充满诗意的方式对待它;因
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士比亚是比洛克或康德更优秀的心理学家。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美国的民族性格与信念》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