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家庭与伦理

封面

作者:赵庆杰

页数:18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620323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激变对家庭作为伦理始点地位的反复解构造成了严重的伦理危机。当代中国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体系中进行伦理建构,激活家庭这一传统伦理危机。

作者简介

p>   赵庆杰1976年生,山东利津

人。1995年至1999年就读于曲阜师

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学

士学位;1 999年至2005年就读于东

本书特色

在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和现代人的道德生活中,家庭与伦理的关系似乎是不证自明但事实上有待澄明的前沿性、关键性乃至具有某种理论尖端性的道德哲学难题之一。毋庸置疑,在迄今为止的一切道德形态中,家庭伦理几乎毫无例外地备受关注。但是,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家庭与伦理的关系到底如何?家庭在道德哲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在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家庭与伦理的关系是否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某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改变?这些改变对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尤其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体系的建构具有什么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些,正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书——《家庭与伦理》研究的主题。

目录

摘要

导言
一、现代性社会中的伦理命运
二、基本概念的设定
三、研究理路
四、相关文献

上篇 伦理始点的形上辩证
第一章 经济与伦理
一、决定论的合理性限度
二、经济作为伦理始点的非合理性
三、走向“伦理思维”

第二章 习俗与伦理
一、伦理的习俗渊源
二、习俗的伦理限度
三、习俗向伦理的迈进

第三章 宗教与伦理
一、伦理始点的神学诠释
二、伦理的宗教情结
三、西方:一个反证?

中篇 家庭与伦理始点
第四章 家庭与中国传统伦理
一、家庭之理念
二、家与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生长
三、家与中国社会的伦理格局
四、家与中国传统社会
五、家与传统中国人

第五章 家庭与伦理实体
一、伦理实体
二、作为初级伦理实体的家庭

第六章 家庭与伦理原理
一、神圣性的根源
二、伦理原理的运作

第七章 家庭与伦理生活
一、伦理生活
二、个体伦理生活的始点

下篇 家庭与当代中国伦理建构
第八章 “伦理始点”与伦理危机
一、文化解构中的理性与情感
二、意识形态的伦理悖论
三、家庭伦理的剧变

第九章 “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体系中的伦理建构
一、家庭:传统伦理合理因子的激活
二、“市民社会”的伦理中介
三、“国家”的伦理使命

第十章 结语:作为“围城”的家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br />

    在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和现代人的道德生活中,家庭与伦

理的关系似乎是不证自明但事实上有待澄明的前沿性、关键

性乃至具有某种理论尖端性的道德哲学难题之一。毋庸置

疑,在迄今为止的一切道德形态中,家庭伦理几乎毫无例外

地备受关注。但是,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家庭与伦理的关

系到底如何?家庭在道德哲学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中的地位

到底如何?在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家庭与伦理的关

系是否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某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改变?这些

改变对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尤其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

神体系的建构具有什么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些,正是呈现在

我们面前的这部书——《家庭与伦理》研究的主题。

    关于家庭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得最为直接也是最具借鉴意

义的道德哲学资源,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体系和德国古典道

 德哲学体系。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价值之始与人文之根是

什么?就是家庭伦理或家庭伦理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虽然在各家各派、各个历

史阶段的发展中表现出多样性,但两个要素总是最基本的结

构:伦理实体与道德自我。伦理实体的理论是关于人伦关系

及其文化原理的体系,核心是伦理范型的建构;道德自我的

理论是关于道德规范的体系,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建构。前

者是伦理(或人伦),后者是道德(或德性)。除此以外,还

有扬弃伦理与道德矛盾的结构,即修养论以及作为它的形上

价值基础的人性论。㈠伦理、道德、修养(含人性论),构

成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体系和伦理精神体系的三大结构。它

是体现中国文化特质和中国民族性的道德体系。

    伦理或伦理实体理论是对各种人伦关系,以及由诸多人

伦关系构成的伦理性实体的设计。对此,中国传统道德很早

就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这就是孟子的“五伦”说,它在

日后伦理精神的发展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并被尊奉为经典。

 “五伦”被称为中国伦理的典范,其意义有二:一是建立了

中国伦理的理论与实践范型;二是找到并揭示了中国伦理或

人伦关系的文化原理。在杂而多的人伦关系中,  “五伦”以

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夫妇为五种最典型和最基本的人

伦关系,并由此建立起伦理实体的范型。五伦之中,属家者

三:父子、兄弟、夫妇。“五伦”以家庭及其伦理为人伦典

范,其根本原理就是: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父子、兄弟即所

谓“天伦”,是家庭血缘伦理关系;君臣、朋友即所谓“人

伦”,是社会伦理关系;而夫妇一伦则介于“天”一“人”

之间,在其未形成之前是社会伦理关系,形成之后,又是家

庭伦理关系,并且是家庭延续的基础,是一切男女关系的伦

理范型。“五伦”之中,君臣比父子,朋友比兄弟,由家庭

的父子、兄弟伦理关系延伸出君臣、朋友的社会伦理关系。

可以这样说,“五伦”是中国伦理的范型,而父子、兄弟又

是五伦的范型。两汉时期,“五伦”被抽象为“三纲”,虽然

伦理精神发生了异化,但其文化原理并没有根本改变,而

且,在整个中国伦理精神的发展史上,最有影响、最具民族

性的是“五伦”而不是“三纲”。无论如何,家庭伦理、家

庭伦理关系构成了传统伦理实体的人文之根。

    道德规范体系是对道德自我或个体德性的设计。道德自

我的价值始点、个体德性的生长点是什么?就是家庭伦理情

感。仁、义、礼、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基德,在与理智、

正义、勇敢、节制的希腊四德相对照的意义上,它可以被称

为“中国四德”,在中国道德理论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发展中,

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四德之中,仁是根本。什么是仁?仁

 的伦理精神如何产生和生长?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樊

迟问仁,子日:爱人”。这种爱人之情的生长有一个辩证

过程。第一步,为仁之本:亲亲。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是

爱人行仁的始点和根本。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㈠第二步,为仁之方:忠恕。

亲亲之家庭伦理之情如何成为社会的道德情感?就是通过行

忠恕之道。忠恕是家庭道德情感之外推,具体内涵就是:诚

以待人,推已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第三步:仁之正

路:仁道。亲亲与忠恕的结合,既“笃于亲”,又“泛爱

众”,便是所谓仁道。三者的结合,就是中国式的爱人之情:

仁爱。它与西方的博爱或神爱相对照,体现中国道德的民族

特色:在仁爱中,在家庭伦理关系中孕生的亲亲之情,始终

是德性的根本。由孟子奠基的“仁义礼智”的建立道德自我

的德性体系,强调“居仁由义”、“礼门义路”、“必仁且智”,

突显的就是家庭伦理关系和伦理情感对于整个道德体系与伦

理精神的根源性意义。

     (七)宋明伦理:“回家”

    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经过先秦的初步成型,汉唐的否定

性发展,到宋明已经进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综合阶段,理学是

宋明伦理精神的理论形态,它是儒、道、佛三家的辩证统一。

在精神结构上,它以儒家人世为基础,吸收了道家的避世与佛

家的出世,从而形成伦理精神的三维结构。如果说先秦儒家伦

理精神是单一的人世,道家、佛家伦理精神是“出世中的人世,,

的话,理学伦理精神就是一种“人世中的出世”。三者都以人世

为旨趣,但理学伦理在人世中更有一套出世的功夫,就是说能

摆脱人伦之牵、人欲之累,达到大彻大悟、“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同时,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已不是一个单一的

伦理体系,对世界本原的探讨及其哲学的逻辑已不像以前的学

说那样从属于伦理,相反,伦理是其理学结构的贯彻与展开。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复杂的情况:理学既不是伦理学说的概括与

升华,又具有浓烈的伦理色彩;它在伦理学的刺激下完成,而

又使其伦理学说哲学化。因此,它构成了一个融自然、社会、

人生为一体的哲学体系。与此相连,家庭与伦理的关系也进

一步哲学化,形成两条类推的线索:一条是自下而上的线索,

即由家庭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直到宇宙自然,由下往上推,

把父母说成天地自然;另一条是自上而下的线索,即由天地、

宇宙、自然推到家庭和个人,由天理、道推出人伦之道。这两

条线索紧密结合、难分彼此。这种上下推的一端是天道,一端

 是家庭血缘,一方面家庭伦理被天道化了,另一方面天道又被

家庭伦理化了。

    宋明时期伦理精神的特点显示出这是对原始儒家伦理精神

的复归,并且是辩证复归,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融合了道、佛

的“新儒家”。中国伦理精神由最初的“在家”,经历了“离

家”、“出家”等否定环节之后,又重新“回家”。这次“回家”

的伦理精神摆脱了当初“在家”时的单纯,表现出了成熟与圆

满,满载着“家”外的东西衣锦还“家”。这点即使在一般人的

生活中也会体现出来。

    比如,原始儒家强调祖先崇拜,而它欠缺的功能正是由佛、

道的功能来补充,使人们在各种状态下的心理都能得到平衡和

满足,如对极乐世界、地狱的描述;对明哲保身、顺应自然的

倡导;因果报应的作用等;发展到后世,人们祭祀祖先或操办

红白喜事时,还往往请和尚或道士来诵经或作道场,最终形成

了中国人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多元宗教信仰并存的格局。人们

在公共事务中表现出祖先崇拜的价值取向;在个人事务中,佛、

道文化价值兼而有之。难怪在评价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时说:

“得意的时候信儒家;失意的时候信道家;绝望的时候信佛家。”

佛教、道教与祖先崇拜已融合成一个文化整体,影响着当时的

中国人。

    但是,这种辨证复归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进一步的发

展中也走向了极端化。于是,一方面我们仍听到统治者满嘴仁

义道德的教化之声;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也听到诸多“饿死事

极小,失节事极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谓之不

 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谓之不孝”的训导。这显然

违反了道德的基本精神,家庭人伦关系不再是“父慈子孝”、

“夫义妇顺”,而变成了极端的“杀人之理”。殊不知,道德之所

以为道德,固然需要一定的规范与原则,但其更根本的目的则

是为了人像“人”一样的生长与生活。所以,凡违反了这一根

本目的,它就已经不是道德了,“天地之大德日生”,此是最根

本的判断准则。家仍是那个家,但以家为始点的伦理精神改变

了,历史需要新的突破。

    自从周公在中国伦理的始点上放置了家,此后中国伦理的

发展就像是中了魔咒般始终无法脱离家的影子。不管是直接从

家中发展出自身伦理思想的儒学,还是不满家庭人伦关系的拖

累而离家出走的玄学,抑或看破红尘而彻底出家为僧的佛学,

不论其各自的学说如何变换、如何不同,在本质上都不过是在

以家为支点的跷跷板上摇摆而已。

    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考察家庭与伦理的关系是必要的,它

能给人一种未经人工修饰的真切感。但仅仅以历史发展顺序为

线索,流水账似的记录又难以形成全局性的整体把握与鸟瞰气

势。下面笔者将换一种视角,把纵向的历史压缩到一个平面上

来体会家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始点性地位。

    三、家与中国社会的伦理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格局可以概括为以血缘纵轴为核心的

差序格局。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家庭与伦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