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选注
页数:542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2070761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nbsp; 序
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久远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
原因就在于她具有独特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如同黄河长江,跨
千山,汇万水,横越五千春秋,一条河道,一脉相承,最后终于形
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明巨渊。
中华传统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支流,它们虽然
形式和特色有所区别,但其历史发展趋向、社会理想,以及自然
愿望、人文精神都是共通的。
蒙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周秦时的蒙学教材,在注重识
字的基础上,已开始实施自然、社会、历史诸方面的知识教化。
周朝的贵族子弟之学、“保傅之教”,应看作蒙学教育的发端。周
宣王的史官所著的《史籀篇》应看作最早的初等蒙学教材。秦代
另有三位高官也参与到蒙学教育之中,李斯编写了《仓颉篇》七
章,赵高编写了《爰历篇》五章,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七章,始
开蒙学教化一代风气。
至春秋,孔子等人开创私学,使蒙学教育从周朝贵族的高堂
走向民间,不分贵贱,“有教无类”。孔子所施教的六艺及部分典
籍,把蒙学教育推向更高的国学阶梯,社会上已经出现高等蒙
孛。
汉代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闾里塾师不但将上述秦代三
书合为一编作为教材,仍名《仓颉》,并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
五章。并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也成为优秀
的蒙学教本。扬雄还编写《训纂篇》以续解《仓颉篇》。汉代除广
泛施行初等蒙学教育外,民间又成立多所高等蒙学学校,施用经
学教材,以继承孔子儒学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学教育有了更大发展,出现很多初等蒙
学图书,一些著名学者也参与进来,如蔡邕著《劝学》,束皙著《发
蒙记》,顾恺之著《启蒙记》,周兴嗣著《千字文》,都属精品之作,
而其中《千字文》不但成为历代书家必书法帖,更是千古蒙学传
统教材。又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被后人推为家训之祖。南
北朝时期,从朝廷到地方,各类学校林立,讲学之风盛行,有关四
书五经,甚至诸子的讲解或著述,更是多不胜举,其所撰书籍惜
多已失传。
唐代的蒙学教育已进入全盛时期,所编蒙学教材在注重识
字的基础上,开始以道德教育为主线,辅以自然、社会、历史诸方
面的知识。其初等蒙学教育,除继续使用前代教材外,又新编了
许多名言谚语、故事韵语、杂抄一类著作,其中《太公家训》是最
有代表性的教材。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个人的才识往往以吟诗赋词为标
准,科举考场都以诗考为主卷,高等教育教材中,已有当代诗歌
选本《文场秀句》面世。
宋代的蒙学教材已由原来的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编方向发
展,传统的“三千百”已成为固定教材。宋代性理之学盛行于世,
又产生许多伦理教育的新书,如《性理字训》、《名贤集》、《增广贤
文》,还产生一些有关名物历史的新书,如《龙文鞭影》。尤其是
《幼学琼林》,版本既多,注者更加繁细,直至清代都是蒙学范本。
而诗歌方面的教材,更开亘古新风,《神童诗》、《千家诗》、《唐诗
三百首》,以及四书五经,都成为高等蒙学的重点教材。
综上,这些教材对元明两代都有深远影响。而清代是一个
政治风云激荡的时代,世界正在大踏步迈进,而执柄者却龟缩在
闭关自守的昏聩之中。清代末年,传统蒙学逐渐由盛旺而走向
衰落。由于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在全国
民情激愤中,人们都在思索_个问题,中华民族向何处去?可惜
这个思索竟然长达百年。他们首先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原因,有
些人骂生养自己的祖宗,骂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最后竟然把孩子
和污水一起泼掉,传统蒙学和国学都被推进历史的垃圾堆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大革
命”中,传统蒙学被称为“反攻倒算的反动读物”。只有改革开放
之后,人们才从历史的迷雾和现实的误会中清醒过来,终于认识
到传统蒙学和国学读物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研究传统蒙学文化对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有不可估量的价
值,通过对蒙学演变历程的研究,不但可以掌握大量教育史资
料,还可以探讨古代有关教学规律、方法、手段,对当今中小学,
乃至大学的教材编写,教法运用,甚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都会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蒙学重视知识教育,在对自然、社会、历史知识传授的
同时,往往灌注一定的思想内容和道德教育,仅以初等蒙学《三
字经》为例,全书很短,后人却评价说:“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
书一贯通。”再有《幼学琼林》,天文地理、君臣之道、家教人情、典
章制度,甚至鸟兽花木,各方面知识几乎无所不包。每个对句都
隐含着是非评判,美恶赞毁,把知识教育和道德培养,紧密融合
为一体,学子受益必定匪浅。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高等蒙学教材,后人誉之为家
训学之祖。可以肯定地说对现代家教会有许多启发教育作用。
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深深感叹上起自春秋先祖颜回,中至于颜之
推,下及于唐代颜真卿,颜氏家风及历代所出名人事迹,令人歌
而泣之。
传统蒙学能够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注意音、形、义
的奇妙的表达方式,许多读物多采用韵语,以使文章琅琅上口,
容易记忆。多采用对句,以使词义交互贯通,相较辉映,自成异
趣。传统教材《三字经》,三字成句,文浅而意长;《千字文》,四言
叶韵,多用常用字,且无一重复。代代传习,家喻户晓,已成社会
大众读物。《千家诗》虽说选材尚有缺陷,但其中五言七言律诗
绝句,都对句工稳,整齐规范,平仄准确,尾韵谐和。
蒙学教材多出于名人大家之手,其中学者文人占一大部分,
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蔡邕、束皙、朱熹、王应麟、周兴嗣等。
另外还有一些高官也参与教材编写。如:李斯、赵高、胡毋敬、史
游等。这不仅能提高教材声誉,引起社会重视,而且即或是高
官,也都是博通古今的学问家,对于教材的编写质量自不待言,
都是有保障的。
古人对人类心理的某种把握,并不亚于现代人。传统蒙学
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他们根据年龄特点,初等教材都浅显
易懂,形象具体,活泼生动,切合实际。又大量选编历史故事、民
间传说作为教学内容。这种编辑主旨很容易引起学习情趣,在
欢乐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道德,效果肯定是巨大的。
传统的蒙学教材,各代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保持相对的稳定
性。那些在教育实践中效果良好的内容都能尽量保持稳定。同
时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因时而变,进行适当的修订,才可以保
持优秀蒙学教材的稳定地位。
古文观止卷之五(汉文)
五帝本纪赞
《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迁为太史公官。日:学者多称五帝,尚
矣。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尚,久远也。学者多称五帝,已久远
矣。o锁一句,下即捷转。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其可徵而信者,莫如
尚书。然其所载,独有尧以来,而不载黄帝、颛顼、帝喾。则所徵者,犹有
藉于他书也。o二转。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同□。绅先
生难言之。驯,训也。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皆非典雅之训。故当
世士大夫皆不敢道,则不可取以为徵也。o三转。孔子所传《宰予问
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五帝德》、《帝系姓》二篇,见《大
戴礼》及《家语》,虽称孔子传于宰我,而儒者疑非圣人之言,故不传以为
实。则似未可全徵而信也。o四转。余尝西至空峒,空峒,山名。黄帝
问道广成子处。北过涿鹿,涿鹿,亦山名,在妫州。山侧有涿鹿城,即黄
帝尧舜之都。东渐尖。于海,南浮江淮矣。点东南西北,与篇中作映
带。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余身所涉
历,见所在长老,往往称黄帝、尧、舜旧迹,与其风俗教化,固有不同。则他
书之言黄帝者,亦或可徵也。o五转。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古文,
《尚书》也。大要以不背《尚书》所载者,为近于是。然太拘泥,则不载者岂
无可徵者乎?故日近是也。o六转。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
《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同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备载则有《五帝德》等篇。我观《国语》,其间发明二篇之说为甚章著。顾
儒者但不深考,而或不传耳。其二篇所发明,章著而表见,验之风教固殊
者,皆实而不虚,则亦或可微矣。O七转。《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
时见于他说。况《尚书》缺亡,其间多矣,岂可以其缺亡而遂已乎?其尚
遗佚,若黄帝以下之事,乃时时见于他说。如百家《五帝德》之类,皆他说
也。又岂可以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择取乎?o八转。将《尚书》《国
语》等一总。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事在
疑信间,则当会其意。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
固难为之言也。o九转。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应文不雅驯。故
著为《本纪》书首。余非止据《尚书》论次尧以下,且并黄帝、颛顼、帝喾
而论次之。于《五帝德》等书,择其言之尤雅者取之。则其不雅者,在所不
取也。o结出一生作史之意。
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转折层曲,
往复回环。其传疑不敢自信之意,绝不作一了结语,乃
赞语中之尤超绝者。
项羽本纪赞
《史记》
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汉时儒者。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
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异。邪?何兴之暴也?重瞳,两眸子。
苗裔,后嗣也。暴,骤也。o从兴之暴想到舜。然舜羽非伦,故又想到重
瞳子。史公论赞,往往从闲处写,极有丰神。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
去声。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升。数。上声。o秦二世元年七
月,陈涉等起大泽中。蜂起,言多也。斯时相与争天下者,不可胜数,而欲
崛起定霸,盖亦甚难。o振数语,逼入项羽,有势。然羽非有尺寸,乘
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乘势,乘豪杰之势
也。五诸侯:齐、赵、韩、魏、燕。O一段正写其兴之暴。极赞项羽。及羽
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背关,背约,不王
高祖于关中。怀楚,谓思东归而都彭城。义帝,楚怀王孙心,项梁立以为
楚怀王,项羽尊之为义帝,后徙之长沙,阴令人击杀之江中。o一贬驳。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二贬驳。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三贬驳。o前后兴亡二
字相照,三年五年,并见兴亡之速,俱关键。过矣谬哉,唤应绝韵。
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太史公读秦二世。楚项氏。之际时天下未定,参错变化,不可以
年纪,故列其月。日:初作难,发于陈涉;一段。虐戾灭秦自项氏;二
段。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同阼。成于汉家。祚,位也。
o三段。三样写法。五年之间,号令三嬗,同禅。自生民以来,未始
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三嬗,谓陈涉、项氏、汉高祖。o总承上三段作结。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
于天,然后在位。考之于天,即《孟子》所谓人归天与也。o一段。汤、
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
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会孟津二句,单言武王,举武以见汤
耳。o二段。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
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章,显大也。o二段。o俱反上
三段。数十年,十余世,百有余载,句中有眼。以德若彼,指四代。用力
如此,指秦。盖一统若斯之难也!总承上三段作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