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蓝天著
页数:36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2052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钟理和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籍贯广东梅县,出生于台湾地区屏东县农家。中国台湾地区作家、小说家。是台湾地区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在台湾地区现代文学目前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夹竹桃》《故乡》《原乡人》等。 本书稿从文化视阈出发,深入研究钟理和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作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者认为,钟理和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自他踏上社会后一生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个人的苦难遭遇使他很自然地与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同命相怜。他的创作始终以自己的生活遭遇为题材,反映大陆、台湾地区的城市居民、农民和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经历,从中探讨他们的命运根源。所以,他的作品带有浓厚、鲜明的“自传”色彩。在钟理和的作品中,他除了以真诚的态度和流畅的笔调生动描写活在周围的人物之外,很重要的是强烈地贯注在他作品中的思想特质,即强调反封建、反威权的革新精神和不妥协的“人性尊严。 在文化场域视角下,作者总结了钟理和的文学创作本质,即以高度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结合自己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创作很好的文学作品;他由一己的痛苦,同情更多人的痛苦,于是把他的伤痛、挣扎、无奈、委屈一一倾泻在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他的作品都为奠定台湾地区乡
作者简介
蓝天,1970年10月出生,文学博士,教授,广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校教学名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学习经历:1、1988年9月-1992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2、1995年9月-1998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3、2010年9月-2014年11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博士。 二、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1、广东省教育厅高职教育教学建设推进项目:高职高专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化与规范化建设;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技术美育对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影响的研究;3、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产业文化理念的职业素质培养研究;4、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出版物:四大百货沉浮录:;5、教育部高职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项目:会展业文秘人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6、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创新项目:文化力创新建设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影响。 三、近五年主要教研项目:1、主持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2、主持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实用文写作;3、主持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4、主持广东理工优秀教学团队“文化创意”。 四、近五年在中文核心及CSSCI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认知暴力下民族意识与文化的自觉——再读《原乡人》,求是学刊,2014年第6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2、殖民语境下身份的焦虑——《夹竹桃》的文化意蕴,东北师大学报,2014年第6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3、钟理和的悲情意识,学术交流,2014年第10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4、从《悲情城市》看台湾文化中的“悲情意识”,电影文学,2011年第10期,中文核心期刊;5、钟理和创作中的客家文化情怀,《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6、从《笠山农场》看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流变,吉首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中文核心期刊;7、中华文化对赖声川现代戏剧创作的影响,戏剧文学,2010年第4期,中文核心期刊;8、都市民间剧场艺术的文化镜像,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9、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形态的嬗变,学术交流,2009年第8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10、台湾文学“悲情意识”的生成与演变,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CSSCI/中文核心期刊;11、台湾文学场
本书特色
钟理和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籍贯广东梅县,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中国台湾作家、小说家。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夹竹桃》《故乡》《原乡人》等。 本书稿从文化视阈出发,深入研究钟理和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作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者认为,钟理和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自他踏上社会后一生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个人的苦难遭遇使他很自然地与被压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同命相怜。他的创作始终以自己的生活遭遇为题材,反映大陆、台湾的城市居民、农民和贫苦知识分子的不幸经历,从中探讨他们的命运根源。所以,他的作品带有浓厚、鲜明的“自传”色彩。在钟理和的作品中,他除了以真诚的态度和流畅的笔调生动描写活在周围的人物之外,最重要的是强烈地贯注在他作品中的思想特质,即强调反封建、反威权的革新精神和不妥协的“人性尊严。 在文化场域视角下,作者总结了钟理和的文学创作本质,即以高度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结合自己坎坷丰富的人生经历,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由一己的痛苦,同情更多人的痛苦,于是把他的伤痛、挣扎、无奈、委屈一一倾泻在作品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他的作品都为奠定台湾乡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第二节 钟理和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文化场域对钟理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台湾文化场域的形成
第二节 族群文化对钟理和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原乡与故乡
第四节 文化场域的迁移:放逐与返乡
第二章 原乡的失落
第一节 认知暴力下的身份困惑
第二节 身份的迷失
第三节 “矛盾时代中矛盾的人”
第四节 历史的书写与反书写
第三章 悲悯情怀的书写
第一节 台湾早期垦殖生活的悲苦
第二节 “同姓之婚”下的悲剧人生
第三节 挥之不去的死亡意识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守望者
第四章 文化的反思
第一节 “文学的方言”
第二节 乡土的沉思
第三节 “国民性”批判的继承与发展
第五章 “不屈的作家魂”
第一节 文学思想的升华
第二节 第一个体的人文情怀
第三节 台湾新时期文学的开拓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