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

封面

作者:周甭明

页数:25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0100699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学分制的思想基础、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对中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了中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了当前推行学分制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了在中国高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的构想,并对弹性学分制的基本理论问题、弹性学分制的具体运行模式、弹性学分制的支持保障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弹性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一整套可行的方法体系。书中还首创性地提出了弹性学分制下的学习自由矛盾论、自主选择相对论、教学过程控制论和自主学习论。本书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周清明,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兼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中国农学会理事、湖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等。

  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国家、省、厅级各类科研课题10多项。已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湖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大田作物文摘》(英联邦)、《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农业教育》、《湖南内参》、《湖南日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农学、教育、经济、管理类研究论文100多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分制概述
一、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分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学分制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学分制研究动态
一、国外学分制研究综述
二、中国学分制研究现状述评
三、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分制的思想基础与历史渊源
  一、中国高校学分制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历史
  一、“五四”时期的引进和应用
  二、民国初期的推广和发展
三、抗战时期的进一步完善
四、民国后期的缓慢发展
五、建国后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中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实行学分制是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二、实行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行学分制是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四、实行学分制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五、实行学分制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中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搭建了学分制改革的良好平台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为推行学分制提供了良好的主体性支持
三、中国高校教育资源的能量积累为推行学分制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中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方面
二、社会政策与体制方面
三、学校内部环境方面
  ……
第四章 弹性学分制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五章 弹性学分制的具体运行模式
第六章 中国高校实施弹性学分制的支持保障系统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br />
刘献君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
管理制度。现代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课制度。1825年,选
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并在新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开
始试行。随后,一些老牌大学,如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等,也开始尝试实施选课制。1872年,学分制正式成为一种教学管理
制度在美国哈佛大学开始推行。1894年,哈佛大学明确规定学生修满
规定学分课程就可获得学位。“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
日本或欧美引进了学分制,如张伯苓曾经在南开大学实行积点学分制
和选科制。但一般认为,我国高校学分制始于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
大学实行的“选科制”。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及广东部分高校紧随其
后,也将学级制改为选科制。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特别强调“谋
个性之发展”,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此后二十余年,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其中,“根在国外,权在教会”的教
会大学可以说是实行学分制的典型。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全盘“苏化”
的政策环境下,学分制被学年制全面取代。直到1978年,教育部提出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分制
的第一次“高潮”。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
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别的高校,形成
 了第二次“高潮”。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的学分制改革探索,并明确指出要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此后,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
制的第三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为止,实行学分制的高
校达到200余所,大多数重点院校实行了学分制。在世纪交替之际,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跨越,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大众化之后
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
次“高潮”。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周清明教授基于在本校
的改革实践,围绕在高等学校实行弹性学分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
讨。应该说,这不仅是一种学分制的本土化探索,同时也是对当前高
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工程转移的积极回应。大众化时期的高校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应该如何改革?国际高等教育的经验表明:多样化
和个性化是必然趋势。对弹性学分制进行系统探索,正是为了给中国
高校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条全新的
思路。
    通览周清明教授的这本著作,我们会发现,它对学分制的来龙去
脉做了系统深入的综述。例如,书中提到,虽然一般都认为学分制起
源于西方大学,但实际上,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存在过某种意义上
的本土化的学分制的雏形,如唐代的“选科制”和宋代的“积分法”,它
们比柏林大学的选课制要早900多年。当然,本书的重点在于对有关
学分制的诸多现实问题所进行的系统的阐释和论述。在综合分析中
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与高校学分制的现状和问题的基
础上,全书对弹性学分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具体运行模式、支持保障系
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和较为严谨的实际设计,为弹性学分制的推
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客观而言,学分制所蕴涵的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及所涉及的极为
 复杂的现实问题,使得对它的任何一种系统研究都难言完满。本书也
不例外。但作为一个富有理论兴趣的高校管理者反思其管理实践的
产物,本书既不限于对学分制的纯理论探究,也不限于对学分制的实
际工作总结和计划,其行动研究的色彩极为浓厚,值得相关人员高度
关注。此外,本书质朴的文风和简洁的笔触也会使读者愿意一气
读完。
    2007年12月21日

  第四章弹性学分制的基本理论问题
    弹性学分制是针对完全学分制的一种改革尝试,是针对中国高校
学分制现状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弹性学分制也
是一种学分制的发展和升华。因此,本章试图从理性层面来分析弹性
学分制,以构建弹性学分制的理论框架体系。
    第一节弹性学分制的基本内涵
  一、弹性学分制的概念界定
  目前正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学
分制,是以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
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学分制的推进,减轻其
对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分依赖,逐步向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过
渡,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弹性学分制是在现行本科基本学制一般为(四年)的教学进程安
排的基础上,允许优秀学生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提前期限一般为一
年;也允许学习困难或因其他特殊原因休学、停学的学生,在未达到退
学条件的前提下滞后毕业,滞后毕业的最长期限一般为两年。提前、
滞后毕业的时间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
    (1)弹性学分制的学分管理
    弹性学分制,作为与同选修制、导师制相适应的学校教学和学生
 学习量的计量和管理,要在导师制、绩点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奖
励、资助和审核等制度并行运用,确保教学管理得到完善。弹性学分
制的学分管理主要包括:一是留科制——取消原留级制,改为留科制,
考试未合格的课程允许学生补考。二是补考制——学分制教学管理
中一般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弹性学分制允许必修课考核不及格的
学生有多次补考机会。三是重修制——同一门课程因补考不及格,可
以重修或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从而获得学分。四是学
分互认制——学校可以和层次相同、专业相近的院校建立学分互认
制。五是免修、免听制——经个人申请,学校教务处批准少数优秀学
生免修或免听某些课程,直接参加课程统一考核,取得该课程学分。
六是弹性学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以
提前毕业,也允许其在读期间选修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的有关课程。
学习困难及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延缓一段时间毕业,学校保留已取得
的学分,学生复学修满规定学分后,即可毕业。七是学业警示制度(试
读、退学制)——学校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应获得的学分情况,规定在
基本学制年限内各阶段学生应获得的最低学分,当学生在某一阶段内
取得学分低于规定学分时,学校根据学生获得学分情况分别给予学业
警示、随班试读及退学处理。
    (2)弹性学分制的学制管理
    传统学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规划了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课程
计划和学习要求等,这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只有改革简单划一
的学年制系统,实施弹性学分制,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弹性学分制的学生学籍管理
    目前在我国转校、转系、转专业只能是适度的,为此要建立一套专
门的制度来加以规范。首先,要建立学生转校、转系、转专业咨询指导
与评估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其次,成立评估委员会,学生在
转校、转系、转专业之前,必须提供详细的报告,然后由评估委员会根
据学生的意愿进行评估并决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合转校、转系或转
 专业。
    (4)弹性学分制的课程教学管理
    实行弹性学分制课程教学模块化管理,课程的内容可能是跨院系
甚至跨学校的,当然它也可以是跨学科的;课程内容一般不再是由学
校、教师单方面决定,它是教师与学生协商的结果。①
    二、弹性学分制的本质内涵
    (1)自主选择学校
    学校类型是专业的延伸和扩展,从理论上来说,学生完全应该具
有这种选择权利。目前,我国大学生选择学校一般有三种机会:第一
种机会是参加高考后,通过填报志愿,再由招生录取来实现学生本人
的选择;第二种机会是通过转校实现由录取学校转到自主选择的志愿
学校就读;第三种机会是在就读学校学习期间到本校认可的其他高校
去选修课程。当然,鉴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完全意义上的学生自
主选择学校不可能实现。同时,选择也不可能是单方面的。
  (2)自主选择专业
  专业是课程的组合。在现行的学年教学制度下,如果没有特殊的
原因,学生一般很难变换专业。但确实存在着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深入
职业领域之初对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他们对自己不甚了解,对未来
的职业也知之甚少,难免会有闪失。随着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
配而是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在考取大学的同时就要考虑将来的就业
问题,加之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引起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
使得学生自由选择专业和中途变更专业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在学分
制的条件下,随着教育平台的建立,学生可在基本不重复学习的情况
下,实施对专业的调整。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