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军,战北利,王士熙编著
页数:197
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74128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身心得到成长发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获得专业成长的主要阵地。课堂在教师职业经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课堂研究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在教育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的组织与管理上,使得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同心协力、答问流畅,在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因此,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环节与规律,掌握课堂组织与管理的原则与技巧,是教师工作与专业化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容。
“研究课堂”是当今时代的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课堂面临着多重挑战,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人们越来越能接受教师专业化的思想,认可了“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但对于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成长,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的认识并不尽相同。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课堂上的,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主要的是研究教学,研究课堂中的学生,研究课堂中的知识,研究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研究课堂中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应该说,没有对课堂的研究,也就很难有所谓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离开自己的教学岗位进行所谓的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并不能无条件地导致教育教学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长,就必须密切结合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潜心研究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推动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将理论学习迅速转化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生产力”,将科研的主战场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组织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互联网+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团队专项课题“教师职业素养培育研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研究、探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课堂管理的相关理论、规律、特点,以及课堂管理的策略、途径、方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素材。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编写了《课堂管理策略》一书。
目录
第一节 班级与课堂的特征
第二节 影响课堂行为的因素
第三节 信息化课堂的认识
第二章 课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第二节 学校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第三节 教学活动对课堂的影响
第四节 信息技术对课堂的影响
第三章 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原则
第一节 课堂教学组织的原则
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第四节 特殊教育的课堂管理
第四章 课堂的有效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良好课堂秩序的标准
第三节 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第四节 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
第五章 课堂组织技术
第一节 核心环节的组织与控制
第二节 课堂教学的导人策略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展开策略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第六章 学习指导与操行评定
第一节 学生学习的指导
第二节 学生的操行评定
第七章 课堂效果反馈与评价
第一节 课堂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第二节 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与手段
第四节 教学评价方法与形式
第五节 信息化的课堂评价与反馈
参考文献
节选
《课堂管理策略》:
2.经济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经济活动是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现代社会,教育与经济密不可分,社会的经济发展为课堂提供物质基础,而与此同时,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要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社会的经济活动也会影响课堂的人际交往,影响课堂管理与沟通。比如,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就会受到影响,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也会不同。
3.文化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文化是课堂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递社会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课程主要集中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其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社会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影响着课堂活动:一方面,学校文化、课堂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因此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即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符合社会规范文化的影响,并构成课堂的正式文化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公共媒体传播的流行文化、背离社会规范的所谓“负面文化”,也通过学生直接的社会生活作用于学生,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带到课堂,形成课堂中的另外一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常常相互冲突与矛盾,学生道德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文化冲突选择中形成的,课堂也是在这样的冲突中进行的。
4.科学技术对课堂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现代教育中,科学技术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担负着传递人类的科技文化遗产的重任,被寄予运用科技力量解决人类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厚望。科学技术也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科技知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科技发展也在改变着课堂交往的途径和手段,如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互联网等都在改变着课堂,将传统的课堂置于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里。
5.宗教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宗教是影响教育和课堂的另外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不同宗教对学校和教育的认识会有所不同,有些宗教排斥学校教育,有些宗教的规范与学校规范相互矛盾,使学生处于矛盾的选择中。具有不同宗教背景的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容易产生冲突,不易形成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课堂规范也可能受到宗教原则的抵制,这些都可能会给课堂管理与沟通带来更多的问题。
6.伦理道德因素对课堂的影响
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教育与道德密切相关。现代科学技术走进社会生活之前,学校主要是一个道德教育的机构,在今天,道德仍然是学校教育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课堂的重要任务,课堂肩负着重要的道德使命。社会主流道德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准,其目标是使学生形成道德意识、道德知识并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课堂规范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因此课堂交往、课堂规范、课堂教育的内容和是非标准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接受并遵守社会伦理规范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学校的重要任务是传承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伦理是课堂伦理的基础,课堂伦理通常需要遵守社会伦理。
社会因素对课堂的影响通常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体现的是课堂为实现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是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这些因素转化为正式的课堂规范,约束着课堂交往,是课堂管理与沟通的基础。产生消极影响的社会因素通常是被主流社会排斥的,这些因素被认为是社会应当反对的,但这些消极的因素总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到课堂,使学生产生违纪违规行为,形成课堂非期望的交流形式。
有人研究了影响青少年各种违规行为的因素,认为通常这些因素是多种多样、相互作用的。直接造成违规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帮派群体的影响。
学生同伴群体的相互影响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重要的形式就是所谓的帮派群体。具有相近心理体验和感受的学生容易形成帮派,以便获得归属感。在现代社会,如果青少年学生与长辈“代沟”较为显著,经常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他们相互之间就容易形成帮派群体,达到相互保护的目的。往往排斥力量越强,帮派的力量就越强,一些青少年学生甚至宁可放弃家庭和学校也要维护帮派。课堂中的这种帮派往往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重视其形成的社会基础,这样的帮派往往是形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同伴之间的压力。
在没有形成帮派群体的情况下,在课堂中,同伴或同学之间客观存在的相互比较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人们把这种压力称作“同伴压力”。这种压力直接影响学生对学校和课堂的态度,影响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课堂中的一些违规尤其是集体违规,往往是出于这样的同伴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