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岱年
页数:432页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068664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不同的伦理学基本派别为线索,探究了儒道墨法和佛、道两教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基本思想特征等,揭示各派伦理思想的本义及其现实的意义,有益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张岱年先生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本书特色
《伦理中国:中华六家道德学说精要》在张岱年先生的指导下以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的伦理学基本派别为线索,探究了儒道墨、法和佛、道两教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基本思想特征的,以便能更好地揭示各派思想的本奥及其现实的意义,希望能有益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目录
序
导论
上篇 儒家伦理学说
第一章 春秋末年孔子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孔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西周社会的伦理思想
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礼崩乐坏的道德危机
三、鲁国文化氛围对孔子的熏陶
第二节 孔子伦理思想的构建
一、礼学
二、仁学
三、理想人格与道德境界——圣人与君子
四、道德修养论
第三节 中西伦理思想的两位奠基人
第二章 战国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大学》伦理思想
一、论“修身”
二、《大学》“内圣外王”之道
第二节 《中庸》伦理思想
一、《中庸》伦理思想的渊源
二、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中庸之道的反思
第三节 孟子伦理思想
一、性善论
二、仁政说
三、仁义学说
四、道德修养论
第四节 荀子伦理思想
一、性恶论
二、化性起伪说
第五节 《易传》伦理思想
一、论道德的起源
二、反身修德说
三、振民育德说
第三章 两汉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汉初儒家伦理思想的复兴与独尊
第二节 董仲舒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天人感应——董仲舒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论“仁”“义”
三、论人性善恶
四、论“三纲”
第三节 官方钦定的《白虎通德论》的伦理思想
一、论“忠”与“礼”
二、论“三纲”“六纪”“五常”
三、论性情与道德修养和教化
第四章 汉末魏晋南北朝随唐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危机与复兴
第一节 汉末魏晋南北朝玄、佛思想的兴盛与儒家伦理的危机
一、玄学的兴起
二、佛教之兴起
三、儒家伦理之危机
导论
上篇 儒家伦理学说
第一章 春秋末年孔子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孔子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西周社会的伦理思想
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礼崩乐坏的道德危机
三、鲁国文化氛围对孔子的熏陶
第二节 孔子伦理思想的构建
一、礼学
二、仁学
三、理想人格与道德境界——圣人与君子
四、道德修养论
第三节 中西伦理思想的两位奠基人
第二章 战国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大学》伦理思想
一、论“修身”
二、《大学》“内圣外王”之道
第二节 《中庸》伦理思想
一、《中庸》伦理思想的渊源
二、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中庸之道的反思
第三节 孟子伦理思想
一、性善论
二、仁政说
三、仁义学说
四、道德修养论
第四节 荀子伦理思想
一、性恶论
二、化性起伪说
第五节 《易传》伦理思想
一、论道德的起源
二、反身修德说
三、振民育德说
第三章 两汉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汉初儒家伦理思想的复兴与独尊
第二节 董仲舒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天人感应——董仲舒伦理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论“仁”“义”
三、论人性善恶
四、论“三纲”
第三节 官方钦定的《白虎通德论》的伦理思想
一、论“忠”与“礼”
二、论“三纲”“六纪”“五常”
三、论性情与道德修养和教化
第四章 汉末魏晋南北朝随唐时期儒家伦理思想的危机与复兴
第一节 汉末魏晋南北朝玄、佛思想的兴盛与儒家伦理的危机
一、玄学的兴起
二、佛教之兴起
三、儒家伦理之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