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舒,黄伟,游文秀,贺征珍,陈春
页数:236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3678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小学小说、诗歌、寓言、散文、神话以及实用性文体教学的整体情况,从而揭示该类文体的教学规律与实施路径,既能指导一线教师“依体而教”,又能指导孩子从小树立文体意识。本书针对小学语文的不同文体教学实践和研究,采用“文体解释”和“课例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既把握了不同文体各自的主要特点,又明确了不同文体的主要教学策略和各学段的具体要求,另外,还附有对不同文体、不同学段教学课例的详尽分析,或文本解读,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让学生充分把握课文的价值与语言文字的魅力。
作者简介
柳舒,中学高级教师,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曾参编多部教材教辅,出版个人专著两本,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并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介绍了小学小说、诗歌、寓言、散文、神话以及实用性文体教学的整体情况,从而揭示该类文体的教学规律与实施路径,既能指导一线教师“依体而教”,又能指导孩子从小树立文体意识。本书针对小学语文的不同文体教学实践和研究,采用“文体解释”和“课例分析”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既把握了不同文体各自的主要特点,又明确了不同文体的主要教学策略和各学段的具体要求,另外,还附有对不同文体、不同学段教学课例的详尽分析,或文本解读,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让学生充分把握课文的价值与语言文字的魅力。
目录
第一节 文体与文体教学
第二节 文体教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小说文体教学
第一节 小说阅读与小说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小说教学案例解读
第三章 诗歌文体教学
第一节 诗歌阅读与诗歌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诗歌教学案例解读
第四章 寓言文体教学
第一节 寓言阅读与寓言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寓言教学案例解读
第五章 散文文体教学
第一节 散文阅读与散文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散文教学案例解读
第六章 神话文体教学
第一节 神话阅读与神话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神话教学案例解读
第七章 实用性文体教学
第一节 实用性文本阅读与实用性文体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实用性文体教学案例解读
第八章 说明文文体教学
第一节 说明文阅读与说明文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说明文文体教学案例解读
第九章 童话文体教学
第一节 童话阅读与童话教学
第二节 各学段童话教学案例解读
参考文献
节选
《小学阅读课程文体研究》: (一)掌握情节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有因果关系的故事(事件),具体地说,它是作者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构思、集中的供人物活动的一种典型的生活领域。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讲,它是能够表现某种深刻意义的生活片段的“过程”;从反映性格上讲,它是人物间的关系的行为、语言形式的一种“历史”。结构是小说对于故事情节的安排。它是作者构思的形迹化、思维思路的“外化”。从两者关系上看,结构为情节服务,情节靠结构组织,结构大于情节。 总体来说,情节和结构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和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熟悉故事情节,了解结构特点是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基础。小说教学首先要梳理故事情节、概括结构形式,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或简明的图表表现出来。如《荷花淀》的情节结构是:①开端——送夫参军;②发展——寻夫遇险;③高潮——助夫歼敌;④结局——学夫战斗。另外,阅读、鉴赏小说还要分析小说的结构技巧。小说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伏笔、反复、张弛、拖延、错综、穿插、急转、巧合、虚实等。 (二)了解典型环境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其实就是人物得以生存的场所,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背景。一般来说,环境包括:①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政治气氛、社会风貌),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②自然环境(风景、风物、风俗),具有点染性、审美性,起衬托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典型环境解读。没有典型环境便没有典型人物,所以恩格斯十分强调文学创作要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典型形象,可是让它离开清末封建社会这个特定环境(辛亥革命前后),阿Q形象便不真实了,阿Q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对典型环境的了解分析还能深入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心灵的深处。例如《孔乙己》,分析咸亨酒店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清末科举没落),能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分析人物形象 没有形象便没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便成了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呢?①注意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环境;②注意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手段;③重视故事情节的分析;④重视形象化的语言。以《祝福》为例,一方面,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末农村“过年”(祝福)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形象化的语言,通过对祥林嫂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勤恳、善良、倔强、受迫害,有一定反抗精神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