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止学全鉴-典藏诵读版

封面

作者:东篱子

页数:320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180611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止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止”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论述处世之道。虽文短却内涵深厚,意境悠远,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止学全鉴》围绕其主旨含义进行解读,将国学和现代励志学融为一体,便于读者更好地领略《止学》的精髓要义。

作者简介

迟双明,笔名东篱子,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目录

智卷第一

1. 聪明过分就是愚 / 2

2. 失败多是因为失德 / 5

3. 智慧的人善于隐藏自己 / 7

4. 智者不贪权力 / 11

5. 智有穷而道无尽 / 15

6. 成于智,败于智 / 17

7. 谋身者善舍心机 / 20

8. 智慧总有缺憾 / 23

9. 智慧不够,别谋划大事 / 26

10. 懂得掩智是大智 / 29

用势卷第二

1. 势无常,少依靠 / 34

2. 权势暗藏着危险 / 37

3. 不要用势力欺君子 / 39

4. 别和小人讲道德 / 42

5. 君子不依靠权力行事 / 46

6. 小人不可用 / 49

7. 众人的事业一人毁 / 53

8. 以强欺弱遭人怨 / 56

9. 位高者要懂得谦恭进退 / 59

10. 别抱怨才能得到 / 61

11. 不骄纵的人才有福报 / 65

利卷第三

1. 利是容易诱人的 / 70

2. 有付出才有回报 / 73

3. 懂得舍弃才能得到 / 76

4. 逐利要慎重 / 79

5. 行动要遵守戒规 / 82

6. 众见其利而非利 / 85

7. 众见其害而非害 / 88

8.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 / 91

9. 利无尽而命有尽 / 94

10. 运有兴衰,心存畏警 / 96

辩卷第四

1. 凡事低调最好 / 100

2. 言语不要太直接 / 103

3. 别轻易下定论 / 106

4. 势不及人,别说忌讳的话 / 109

5. 力不胜人,别勉强自己 / 112

6. 和人争论会损威信 / 115

7. 智者讷言惑敌 / 118

8. 勇者无语 / 121

9. 忠臣不表其功 / 124

10. 谤贤者必小人 / 126

誉卷第五

1. 好誉者多辱 / 130

2. 名高众之所忌 / 132

3. 虚名不要也罢 / 135

4. 智慧的人不会自我夸耀 / 138

5. 贪巧天不佑 / 141

6. 别随便称赞人 / 145

7. 在荣誉面前懂得辞让 / 148

8. 不争才能保住名誉 / 151

9. 来路不正的荣耀大凶 / 154

10. 求誉不得或许是福 / 157

情卷第六

1. 欲多失矩 / 162

2. 表面上保持淡定 / 164

3. 有度量方可成就大事 / 166

4. 保持距离以求自安 / 168

5. 君臣殊密会有横祸 / 171

6. 别和小人攀交情 / 175

7. 正确对待感情的亲疏 / 177

8. 理智对待情感 / 181

9. 多情者多艰 / 183

10. 收敛自己的情感 / 186

蹇卷第七

1. 困境磨难是常态 / 190

2. 逆境转化为顺境的关键是有所不为 / 192

3. 理性面对挫折 / 195

4. 人生要善于反省 / 198

5. 凡事欲速则不达 / 203

6. 自私自利者害人害己 / 206

7. 在困境面前保持乐观 / 210

8.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 / 213

9. 忍辱为大,不怒为尊 / 216

10. 人生的大敌是放纵自我 / 219

释怨卷第八

1. 不公才会生怨 / 224

2. 穷富敌对产祸患 / 227

3. 计较旧恶损德行 / 230

4. 心存仇怨必自毁 / 232

5. 和而不争是大原则 / 235

6. 名不正而谤兴 / 238

7. 惑不解而恨重 / 241

8.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 / 244

9. 宽不足以悦人 / 246

10. 敬无助于劝善 / 249

心卷第九

1. 用心性控制欲望 / 254

2. 行动可以解除疑惑 / 257

3.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 / 260

4. 不良嗜好害人害己 / 262

5. 自弃者人莫救 / 264

6. 苦与乐自在心 / 266

7. 同等看待荣辱 / 268

8.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 270

9.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 / 273

10. 智者示愚,不显其心 / 276

修身卷第十

1. 服人者乃德 / 280

2. 不修德的人没有好下场 / 282

3. 虚心纳言者才能成功 / 285

4. 细节决定成败 / 287

5. 敬人先敬心 / 289

6. 真诚待人,不行诡道 / 292

7. 人最难的就是战胜自己 / 294

8. 不惧怕谤言和强权 / 296

9. 识人先察其德 / 298

10. 识而不用非大德 / 301

参考文献 / 304

文中子简介 / 305

《止学》全文 / 307

节选

用势卷第二

本卷主要阐述和权势有关的处世原则。文中子提出了“权为轻、德为重”的观点。有权的人不是就能随心所欲,因为有权的人要承受许多责无旁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身心压力。另外,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拥有最高的权力,它终究会有消逝的那一天,所以,权力在仁德的人手里才会运用得当,因为用权的人懂得小心谨慎,谦恭礼让,这样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从根本上巩固权势。

2. 权势暗藏着危险
【原文】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jīn)。
【译文】
势力隐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解析】
权力不只是人们想象中的至高无上,能够办成一切想办成的事情。权力的背后拥有一张关系网,就是这张关系网,如果正确利用就会带来无限福利,相反,就隐藏着巨大的凶险。因为它就像一个漩涡,漩涡里面隐藏着金钱、欲望以及权力的无限扩张,这些都是对人们道德底线的极大挑战,因此,当做人的原则在欲望面前丧失之后,你也就慢慢地陷入了漩涡里,无法自拔,直至毁灭。这就是权力隐藏的祸患。

【主题延伸阅读】
学会“远权”避祸
古今以来的为官者,人生中大概都有一个重要的决策:“远权避祸。”这是他们在权力的漩涡中明哲保身的智慧体现。

清代中叶,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后,收复南京。国家安宁了,可曾国藩感到他与清廷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而微妙起来。那时曾国藩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三十万湘军总数,仅曾国藩直接指挥的军队就高达十二万之多,这相当于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此时清政府感到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已对朝廷构成重大威胁,于是故意疏远冷淡他。曾国藩也感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顾命大臣功高震主,朝廷对自己心存芥蒂。摆在曾国藩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带兵反清,取而代之;二是解散湘军,自解兵权。第一条路,他不愿,也不敢;那就只能走第二条路了。
于是为了远权避祸,曾国藩解散湘军。但为了做得不露痕迹,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湘军暮气太重,锐气全消,已不可用。”同治三年七月初七,即攻破南京后二十天,曾国藩上《贼酋分别处治粗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七月十三日,“遣撤曾国荃部二万五千人”,同日“撤萧庆衍全军九千人”。十月中旬,“奏报裁军二万余人”。到同治五年夏,除“陆军尚留下鲍超、刘松山万余人”,“水师改编为经制兵长江水师”外,其他直属湘军先后撤并完毕。其后,“鲍超部亦解散,仅留刘松山部奉命援陕”。眼见裁军如此干净彻底,清廷对曾国藩的畏忌心理烟消云散。
为了远权避祸,曾国藩还劝曾国荃称病回乡。
曾国荃为人“傲”,嚣张自负。自从带吉字营出征,战绩辉煌。但他与诸将不和,矛盾重重。在与属下彭玉麟、杨载福有事相商时,往往声色俱厉。诸将对他不服,但又碍于曾国藩情面,于是“告去”之人日益增多。郭嵩焘说:“侯相兄弟克复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诋之。”这句话中的焦点人物是曾国荃,群言嚣嚣,主要是针对他的。曾国荃再一点就是“贪”。连曾国藩也说他“老饕名遍天下”。 若不解决这个问题,早晚会出大事,于是曾国藩苦心告诫其弟,让曾国荃急流勇退,称病回乡。
曾国荃终于听了兄长的劝告,就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在攻占南京两个多月以后,奏请回原籍,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回湘乡享清福去了。

置身官场的人,总希望生前身后留个好名声。岂不知其中却潜伏着危机。掌权者不只对战功卓著的大将们心怀猜忌,对那些政绩突出、德行好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一旦你的光芒超过了君上,形成了一种功高震主的姿态,灾祸就很快要从天而降了。
因此,古之智者,总注意不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绌,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功成身退,化解君上的猜疑,保全自己。所以为官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冷静的心理状态,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为官不倒的最高境界。因为“远权避祸”,曾国藩才有不败人生。所以,在官场上打拼的人,一定要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即使位高权重,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否则,风头出尽之后,离灾难也就不远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止学全鉴-典藏诵读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2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