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彩燕、郭树斌
页数:186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361629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广东第二师范师院2014年以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实践”课题的成果之一,是教务处围绕“四个并重”,协同各部门开展师范生人文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是培养师范生人文与教育情怀的尝试。
作者简介
陈彩燕,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博士研究生,现从事课程论、教师教育相关工作。曾发表《知识就是快乐——一种关于幸福的知识价值观及其课程新形态》《自我课程策划:意义、可能性及其实现》等论文,并屡次获奖。
郭树斌,男,现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德育,思想文化宣传。
目录
篇首语做一个幸福的人
莫负师范莫负青春
——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博雅教育:为社会和个体赋予灵魂
远方的追求
爱与教育
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尊严
善良是一种天然的教育力量
精神·美德·幸福
以君子之心度别人之腹
命运与人性展示的“场
知识就是快乐
寻找意义
“立德·立功·立言”的现代思考
心诚则灵
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心与人生
不以trouble(麻烦)为trouble
进了大学,学得大气
师者的“爱心”与“责任
年轻的旗帜
做个智慧的家长
生命教育之”道
毕业歌
从教十年师心如水
快乐阅读幸福成长
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
觅一方土,植一份情
在英雄雕像前
善良是最好的心灵鸡汤
人之道
教育无止境
教学唯善,相进唯情
人文情怀带来的爱与教育
——站在师者的肩膀上看爱
做一个善良、温暖、懂得感恩的人
学会用爱伴随学生
践行工匠精神,争当“四有”好老师
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好老师
……
第二篇 一个老师范生的探索
第三篇 21世纪师范生的思考
节选
《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 下午放学时,个别家长见孩子未按时到家,就在班级群上焦急地询问。班主任刘老师一一作答,“今天他们订书赠了小礼物,也许顾着在路上玩,耽误回家时间了。确定回到家告诉我一下,谢谢”“他可能在路上吃牛轧糖,走路会慢一点”……我乐呵呵地看着,经老师的描述,感觉孩子们,好可爱!估计这牛轧糖就是刘老师奖赏的。后来问儿子,果真如此。 孩子放学不按时回家,本是让人苦恼的事情。但是细想,一群孩童,三五结队,玩着随书附送的小礼物,尝着老师送的牛轧糖,晃晃悠悠、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该是多么甜蜜和满足!这才是童年——天真无邪、心无芥蒂的童年!童心未泯的老师,很了解孩子的天性,给了学生快乐的童年。 语言是存在的家,爱的语言只能从爱的心灵流出。只有爱孩子,才能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孩子,才能读懂孩子调皮捣蛋、不循规蹈矩中的可爱之处。记得多年前读过一个小学老师写的诗,其中一句至今记得:课堂上举起的一只又一只小手,仿佛一片森林!在这位老师的眼里,他看到希望,或者是他内心积极的期望——孩子们是要长成参天大树的。可是,经验告诉我们,这“举起的一只又一只小手”中,有一旦站起来回答问题便“沉默是金”甚至是一问三不知的。许多老师正为此沮丧泄气呢!不同的心灵看到的不同,感受也不同。有爱心的人自然更能看到人与事的可爱之面,而有爱心的老师总是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充满宽容。 爱,无疑便是教育的源泉与力量。陶行知先生的《三块糖的故事》被我们反复传诵。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儿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敢于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可见,这就是爱的效应。 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实质就是爱的效应。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前者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后者则与一个著名的实验有关。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时常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佛洛狄忒的神殿求助。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并开始说话了。“少女”雕塑“复活”成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他们在六个年级的十八个班里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八个月后,当回到该小学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学生进步的心理机制是:心理学家的“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和爱,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望和爱在八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待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