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火华忆名人

封面

作者:火华

页数:206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2041578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书稿以翔实的资料,忆述了作者在近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与我国近现代有名的艺术家、作家、歌唱家、作曲家接触、交流、交往的过程、故事。这些名家名人包括中央电视台有名导演邓在军、八路军进行曲的作者公木、有名作家贺敬之、有名词作家乔羽、有名作曲家刘炽、闫肃、有名歌唱家胡松华、艺术家吴雁泽、有名作家臧克家、有名作家魏巍等40多名名人。既有交往过程的介绍,也有大量通信、字画、照片等宝贵的历史材料。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成长历程,以及名人们的风范和艺术追求。资料翔实,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火华,原名郑桂富;1942年生于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郑栅子村。196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1970年入伍任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报社编辑。1976年任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创作组长。1990年转业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副厅级)。1995年任内蒙古纪委驻文化厅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2001年任巡视员。2003年退休。  著有诗集《军垦新曲》《边防号角》《军马歌》《珍珠河》《幽默寓言诗》《火华诗集》。著有歌词集《塞上星辰》《火华歌词选》《火华歌词四百首》。出版有火华作词歌曲专辑磁带《昭君出塞》和火华作词的十八首歌曲光碟《火华的歌》(VCD)。  作品多次获奖,饮誉海内外。获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奖6项、获北京军区创作奖6项、获文化部创作奖3项。由其作词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国际音乐教材,编入亚太歌曲集中,在世界各地久唱不衰。内蒙古党委、内蒙古政府授予火华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本书特色

  《在莫斯科看高莽画展》《军旅歌唱家贾世骏》《著名歌唱家胡松华》《为艺术而生的德德玛》《我所认识的马玉涛》《相遇吴雁泽》《俸丽和她的女儿田震》《俄罗斯为陈昊苏授勋》《粤剧红派艺术创始入红线女》《书法家林岫》《画家塔琳托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成长历程,以及名人们的风范和艺术追求。

目录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
我所敬重的冰心先生
我所认识的诗人臧克家
我和诗人贺敬之的故事
《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
《小英雄雨来》的作者管桦
将军诗人李瑛
《红色娘子军连歌》的曲作者黄准
《社会主义好》的曲作者李焕之
有幸相约马识途
词坛泰斗乔羽
著名作曲家刘炽
《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曲作者生茂
高产作曲家吕远
将军作曲家付庚辰
瑞雪纷飞送阎肃老师远行
女作曲家雷蕾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作者美丽其格
怀念好友阿拉腾奥勒
著名词作家晓光
著名作曲家唐诃
《十五的月亮》的作者石祥、铁源
诗人、书法家柳倩
诗人、画家马萧萧
在莫斯科看高莽画展
军旅歌唱家贾世骏
著名歌唱家胡松华
为艺术而生的德德玛
我所认识的马玉涛
相遇吴雁泽
俸丽和她的女儿田震
俄罗斯为陈昊苏授勋
粤剧红派艺术创始入红线女
央视春晚第一代导演邓在军
书法家林岫
画家塔琳托娅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
从《诗人徐志摩遗像》说起

节选

  《火华忆名人》: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这雄壮有力的歌声鼓舞着中华儿女去抗争、去呐喊、去奋斗。它化作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了我们的传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祖国去献身。这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所告诉我们的。  冼星海这位大师英年早逝,1945年就离开了我们。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目睹他的风采,更无法聆听他的教诲。然而有幸的是我见到过光未然先生,得到过这位大师的指点,与之成为忘年交。现在想起来这是一种荣幸,也是一段机缘。  记得有一年在《诗刊》社我见到了这位大词作家。他长得有些消瘦,慈眉善目,待人非常和气。他走到我身边与我握手,问我叫什么,在哪里工作。让我非常吃惊,这就是唱响中国震惊世界的《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当时我真想和他多聊一会,听听他对歌词创作的意见。因为当时我正处于由写诗转为写歌词的转型时期,得到名家的指点是非常可贵的。后来我从侧面得知光未然同志刚刚被“解放”出来。他很谨慎不便讲些什么。这些我都能理解,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如果哪一句讲不好又会再次被关进“牛棚”,再受批判。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走进了光未然同志的家里,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客厅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见我是个很诚实的人,就与我说了有关歌词写作方面的事情。谈得很多,说的很远,谈得时间较长。为了不影响老人家的休息,我只得起身告辞。在我要离开的时候,他随手拿了一本他写的文集《风雨文谈》送给了我。我请他给签名。他问我是签“张光年”还是签“光未然”呢?我说我是写诗的,还是签“光未然”为好。他在书的扉页上留下了清秀的字迹。  这里所说的两个名字都是他本人。1913年他出生于湖北光化县老河口镇。他姓张,叫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在长期读他的文章诗词当中,我发现他写评论文章时用本名张光年,用来发表诗歌歌词时用光未然。在理论逻辑思维和诗歌的形象思维二者中他都是高水平。不了解情况的人常常以为中国有个大评论家张光年,中国还有个大诗人光未然。这二者在他身上巧妙地统一起来,这是非常难得的。他的父亲是老河口钱庄的职员,他小时候跟钱庄的少东家学会写古体诗。光未然生活的时代是大革命时代,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大革命。1937年他在武汉发表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这首词经阎述诗谱曲后广为流传,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曲还成了他与冼星海后来合作的媒介。  光未然1937年入党。第二年组织派他到上海组织战地文艺工作团。有一次他去上海找一个进步组织“工宣团”,与他们联合排练节目。当他走进去时,里面正在唱着他写的《五月的鲜花》。有位先生正在那里认真地指挥排练,光未然看着很受感动。一曲唱罢,工作团的一个同志把这位指挥和光未然拉到了一起,告诉他:这就是你指挥排练的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同志。又跟光未然说,这位指挥排练你作品的是冼星海同志。此时此刻这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两个人的握手改写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他们支擎起中国音乐的一片蓝天。一个伟大的音乐工程正是从这时开启的。这两个人彼此敬佩对方的才能,多次进行沟通与合作。当时他们共同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等。  1938年,光未然带领演剧三队到战区演出,便和冼星海分开了。他活动在山西陕北一带,有机会领略到黄河的气势。有一次他从山顶看到壶口瀑布,一泻千里声势浩大,就在心里产生了“我站在高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的诗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从这里开始构思了。在此之后的日子里,“黄河”在他的心中一直奔流。写黄河、唱黄河的打算在光未然的心中涌动着。也就在这个时候出了点问题。光未然在一次骑马的过程中从马上摔了下来,造成了骨折。当时报告了上级领导陈云、李富春同志,得到答复是当地条件差,要送到延安附近的和平医院进行治疗。得知光未然住院的消息,已经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的冼星海便到和平医院来看望他。原来冼星海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周密安排下已经先于他到达了延安。两人在医院里相遇,畅谈离别,畅谈友情;又谈到创作方面的事情。两个人都特别激动。二人决定要写一部力作《黄河大合唱》。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火华忆名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2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