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宝臣
页数:273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010584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的理念与场景所能体会的。作者以情景与情理为视角,回归历史场景,还原社会风貌,从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丧礼五个方面解读明清京师礼制文化,及其对人们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在讲述中,作者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把礼制内容和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分析入情入理,叙述趣味盎然。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澄清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更会对传统文化增添几分感悟。
作者简介
p> 李宝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工作,侧重于明清政治制度史、礼制制度史、北京史以及京师文化。主要著作有《北京城市生活史)》(明代部分)、《文化冲击中的制度惯性
本书特色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的理念与场景所能体会的。作者以情景与情理为视角,回归历史场景,还原社会风貌,从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丧礼五个方面解读明清京师礼制文化,及其对人们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在讲述中,作者结合具体生动的实例,把礼制内容和自己的见解融入其中,分析入情入理,叙述趣味盎然。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澄清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更会对传统文化增添几分感悟。
目录
解题絮语
第一章 情景与情理——体悟明清京师文化的关键
一 “第四堵墙”理论与旧日戏园情景——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一/2
“第四堵墙”理论
茶园世象及其他
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以京剧为例
“第四堵墙”理论与传统戏曲表演模式格格不入
二 男旦的女人气与同性恋——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二/15
女人气:男旦第一的条件
同性恋: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艺术追求和人格的关系
三 男旦的由来与男旦艺术的优势——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三/23
妇女礼教约束时代并不禁止女性演员登台
官场纪律的变革成就了男旦事业
男旦的优势
四 皇族与正黄旗双保险的纰漏——关于情理解题的举证一/35
烤肉生意何必牵扯皇族
皇族大都与正黄旗无缘
五 红楼“茄鲞”的美食玩笑——关于隋理解题的举证二/41
六 秦可卿搭上废太子允扔之女——关于情理解题的举证三/45
秦可卿悬案的前提
允初及其诸子女情形
清代皇子、宗室王公纳妾与生育登记制度
投资废太子私生女的价值与风险
废太子的女儿需要出宫避难吗
曹雪芹笔下的贾珍其人
第二章 吉礼——敬天法祖的庇佑情结
一 吉礼的类别、日期与意义/60
大祀及其日期
中祀与小祀
祭祀的意义
二 天坛与祭天程序/68
北京天坛的创建与形制
清乾隆扩建圜丘的尺寸问题
圜丘祭天仪式的程序
乐舞与神乐署的功能
三 祭天——皇帝的专利:胤稹代父祭天透露的传位信息/79
抚远出征:允褪并非父皇属意的储位人选
代父祭天:传递了储位人选的信息
四 明清两朝北京其他主要国家坛庙的历史渊源/85
地坛
朝日坛
夕月坛
社稷坛
山川坛
先农坛
太庙
帝王庙
文庙
汉寿亭侯庙
堂子
第三章 嘉礼——皇权的铺张与人生的庆典
一 皇帝登基、大朝与日常召见的礼仪/99
理解明清嘉礼的立足点
庄严肃穆的皇帝登基仪
大朝仪:皇朝最隆重的典礼
清装剧山呼万岁的泛滥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清朝皇帝召见官员
二 清代上层服饰礼仪/121
侍卫的黄马褂与恩赏的黄马褂
清朝皇帝与官员的服装
清代命妇的官服与便衣
三 清代婚礼的时间与程序/130
两性结合的最佳时刻——昏
结婚的一般程序
洞房花烛与新婚三日无大小
四 妇女历史地位·缠足·包办婚姻/143
妇女历史地位的变迁
缠足礼教意义与婚姻稳定功能
早婚包办习惯形成的生理原因与人口再生产
早婚多育习惯与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过剩
门当户对:包办婚姻遵循的一般原则
五 喜棚婚宴/154
食物经常性短缺铸成吃喝欢庆的礼仪习惯
四合房支棚待客
人情份往的礼金
婚宴餐桌与座次
宴席规格
“满汉全席”与厨艺进化
会馆与饭庄的婚宴
六 明清皇室婚仪/171
清代皇帝大婚仪
明清后妃与宫女遴选的方式
皇帝与嫔妃生活的召幸制与递膳牌
皇子与宗室王公的结婚仪式
公主下嫁
第四章 宾礼——外交与社交的礼仪规范
一 跪拜引发的中西礼仪冲突/194
传教士与中西交往
英使来华与跪拜礼仪之争
从跪拜到鞠躬
二 名号称谓习惯/205
名号称谓的一般规矩
旗人称谓习惯
三 清代王公封爵世职等级与官员品级及官职名称/210
王公封爵世职等级
官员品级与出身
官职的名称与别称
四 清代社会上层迎送客人的规矩/218
四合房住宅模式与接待来客的规矩
朝廷官员如何迎送客人
外省地方官员相见礼节
公私聚会的座次
礼仪交换的权利维护与礼仪习惯的形成
五 清代官员的交通工具/226
京城官员出行为何多骑马乘车
车轿装饰等级
官员车轿路遇避让规定与道路右行习惯
六 从宫中到普通旗人人家的各式旗礼/231
男子礼
女子礼
旗人在茶馆等场合为何不行旗礼
第五章 军礼——耀武扬威的军事礼典
一 皇帝阅兵仪式/236
二 朝廷命将出征仪式/238
三 城墙马面与城门瓮城的军事功能/241
四 日食与救日伐鼓/243
第六章 凶礼——逝者的荣哀生者的团聚
一 五服制度兼谈秦可卿丧礼的疑问/247
五服制度
秦可卿丧礼中的疑问
二 丧礼的一般程序/252
清代皇帝丧礼
民间丧礼
三 点主仪式与用杠的等级限制/259
点主仪式
用杠的等级限制
四 清代官员丧礼中的恩典/264
朝廷赐奠与所谓“跪像”问题
赐陀罗经被:皇帝对重臣的临终关怀
赐谥:易名之典
后记
第一章 情景与情理——体悟明清京师文化的关键
一 “第四堵墙”理论与旧日戏园情景——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一/2
“第四堵墙”理论
茶园世象及其他
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以京剧为例
“第四堵墙”理论与传统戏曲表演模式格格不入
二 男旦的女人气与同性恋——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二/15
女人气:男旦第一的条件
同性恋: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
艺术追求和人格的关系
三 男旦的由来与男旦艺术的优势——关于情景解题的举证三/23
妇女礼教约束时代并不禁止女性演员登台
官场纪律的变革成就了男旦事业
男旦的优势
四 皇族与正黄旗双保险的纰漏——关于情理解题的举证一/35
烤肉生意何必牵扯皇族
皇族大都与正黄旗无缘
五 红楼“茄鲞”的美食玩笑——关于隋理解题的举证二/41
六 秦可卿搭上废太子允扔之女——关于情理解题的举证三/45
秦可卿悬案的前提
允初及其诸子女情形
清代皇子、宗室王公纳妾与生育登记制度
投资废太子私生女的价值与风险
废太子的女儿需要出宫避难吗
曹雪芹笔下的贾珍其人
第二章 吉礼——敬天法祖的庇佑情结
一 吉礼的类别、日期与意义/60
大祀及其日期
中祀与小祀
祭祀的意义
二 天坛与祭天程序/68
北京天坛的创建与形制
清乾隆扩建圜丘的尺寸问题
圜丘祭天仪式的程序
乐舞与神乐署的功能
三 祭天——皇帝的专利:胤稹代父祭天透露的传位信息/79
抚远出征:允褪并非父皇属意的储位人选
代父祭天:传递了储位人选的信息
四 明清两朝北京其他主要国家坛庙的历史渊源/85
地坛
朝日坛
夕月坛
社稷坛
山川坛
先农坛
太庙
帝王庙
文庙
汉寿亭侯庙
堂子
第三章 嘉礼——皇权的铺张与人生的庆典
一 皇帝登基、大朝与日常召见的礼仪/99
理解明清嘉礼的立足点
庄严肃穆的皇帝登基仪
大朝仪:皇朝最隆重的典礼
清装剧山呼万岁的泛滥
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清朝皇帝召见官员
二 清代上层服饰礼仪/121
侍卫的黄马褂与恩赏的黄马褂
清朝皇帝与官员的服装
清代命妇的官服与便衣
三 清代婚礼的时间与程序/130
两性结合的最佳时刻——昏
结婚的一般程序
洞房花烛与新婚三日无大小
四 妇女历史地位·缠足·包办婚姻/143
妇女历史地位的变迁
缠足礼教意义与婚姻稳定功能
早婚包办习惯形成的生理原因与人口再生产
早婚多育习惯与清代中期以后的人口过剩
门当户对:包办婚姻遵循的一般原则
五 喜棚婚宴/154
食物经常性短缺铸成吃喝欢庆的礼仪习惯
四合房支棚待客
人情份往的礼金
婚宴餐桌与座次
宴席规格
“满汉全席”与厨艺进化
会馆与饭庄的婚宴
六 明清皇室婚仪/171
清代皇帝大婚仪
明清后妃与宫女遴选的方式
皇帝与嫔妃生活的召幸制与递膳牌
皇子与宗室王公的结婚仪式
公主下嫁
第四章 宾礼——外交与社交的礼仪规范
一 跪拜引发的中西礼仪冲突/194
传教士与中西交往
英使来华与跪拜礼仪之争
从跪拜到鞠躬
二 名号称谓习惯/205
名号称谓的一般规矩
旗人称谓习惯
三 清代王公封爵世职等级与官员品级及官职名称/210
王公封爵世职等级
官员品级与出身
官职的名称与别称
四 清代社会上层迎送客人的规矩/218
四合房住宅模式与接待来客的规矩
朝廷官员如何迎送客人
外省地方官员相见礼节
公私聚会的座次
礼仪交换的权利维护与礼仪习惯的形成
五 清代官员的交通工具/226
京城官员出行为何多骑马乘车
车轿装饰等级
官员车轿路遇避让规定与道路右行习惯
六 从宫中到普通旗人人家的各式旗礼/231
男子礼
女子礼
旗人在茶馆等场合为何不行旗礼
第五章 军礼——耀武扬威的军事礼典
一 皇帝阅兵仪式/236
二 朝廷命将出征仪式/238
三 城墙马面与城门瓮城的军事功能/241
四 日食与救日伐鼓/243
第六章 凶礼——逝者的荣哀生者的团聚
一 五服制度兼谈秦可卿丧礼的疑问/247
五服制度
秦可卿丧礼中的疑问
二 丧礼的一般程序/252
清代皇帝丧礼
民间丧礼
三 点主仪式与用杠的等级限制/259
点主仪式
用杠的等级限制
四 清代官员丧礼中的恩典/264
朝廷赐奠与所谓“跪像”问题
赐陀罗经被:皇帝对重臣的临终关怀
赐谥:易名之典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