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闫宁著
页数:23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01531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融会传统经学、现代儒学、礼制史以及文献学,立足于文本诠释,还原先秦儒学中关于礼的哲学建构,从经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古礼制流变做出新的解释。
作者简介
闫宁,男,汉族,1982年出生,北京人。2009年考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师从著名文献学家杜泽逊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2012年毕业后进入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先秦礼学、儒学、中古礼制沿革及礼书文献研究。专著:《中古礼制建设概论:仪注学、故事学与礼官系统》。近年主要论文:《〈礼记•檀弓〉“有子与子游立”章新解》(《江汉学术》)、《孔子道论发微》(《国学研究》)、《齐梁五礼仪注研究》(《文史》)、《〈宋书•礼志〉编纂体例初探》(《北方论丛》)、《〈元史•祭祀志〉中华书局本校勘记纠误与献疑》(《内蒙古大学学报》)、《略论〈读易别录〉对〈隋书经籍志〉体例的继承与改造》(《山东大学学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的修纂,主要负责其中经部三礼、史部仪注两类,还曾参加山东省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工作,现主持江西省社科项目《〈隋书•经籍志〉礼仪类著作整理与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尝试融会传统经学、现代儒学、礼制史以及文献学,立足于文本诠释,还原先秦儒学中关于礼的哲学建构,从经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古礼制流变做出新的解释。
目录
小引
第一编 《礼记》与先秦儒家礼论研究
孔子道论中的创造性与“实得”概念:从王船山到安乐哲与陈来
一、游夏之争中所见道的内在矛盾:“心行合一”与行道“动力不足”
二、孔荀礼学中的“通道”观:作为规则的道与义
三、实得之道:礼道的两个层次及与“仁”的关系
《礼记》中的“义数之辨”——对《礼运》《礼器》中两处文本的重新解读
一、“义”作为礼之意义:“礼以义起”辨析
一、义“作为忠信之德:《礼器》”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辨析”
三、余论
“忠信为本”还是“义理为文”——《礼记·礼器》篇主旨探微
一、对几处行文属于“忠信为本”或“义理为文”的考辨
一、“远人情者”——“义理为文”的确切涵义与由敬文而言情
先秦儒家礼学中情与文关系试探:从孔子、子游到荀子
一、重仁与情文取中:孔子礼论的两个向度
二、“微情”与“以故兴物”:子游情文礼论的发展
三、情文俱尽——从子游到荀子
第二编 中古郊庙制度考论
魏晋及南朝郊祀礼沿革之经学背景探微
东晋庙制理论及其经学背景
一、刁协、贺循的庙制设计方案
二、华恒与温峤的方案以及东晋庙制的终确定
三、其他礼学家庙制评说
元代宗庙礼中蒙古因素的重新审视——以“蒙古巫祝”职能为中心
一、蒙古巫祝的两类职能与“割奠、致辞”问题
二、蒙古巫祝作为“司禋监官”之渊源
第三编 中古礼书编 纂体例与成书研究
《宋书·礼志》编 纂体例初探
一、《后汉志》《宋志》分卷体例对比
二、《宋志》收录材料性质分析
三、《宋志》诸礼次序及与《后汉志》比较
齐梁《五礼仪注》修撰考
一、修撰始末
二、齐梁《五礼仪注》在礼制史上的意义
第四编 正史礼志校勘献疑
中华书局本《晋书·礼志》《宋书·礼志》校勘献疑
点校本《南齐书·礼志》献疑
第一编 《礼记》与先秦儒家礼论研究
孔子道论中的创造性与“实得”概念:从王船山到安乐哲与陈来
一、游夏之争中所见道的内在矛盾:“心行合一”与行道“动力不足”
二、孔荀礼学中的“通道”观:作为规则的道与义
三、实得之道:礼道的两个层次及与“仁”的关系
《礼记》中的“义数之辨”——对《礼运》《礼器》中两处文本的重新解读
一、“义”作为礼之意义:“礼以义起”辨析
一、义“作为忠信之德:《礼器》”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辨析”
三、余论
“忠信为本”还是“义理为文”——《礼记·礼器》篇主旨探微
一、对几处行文属于“忠信为本”或“义理为文”的考辨
一、“远人情者”——“义理为文”的确切涵义与由敬文而言情
先秦儒家礼学中情与文关系试探:从孔子、子游到荀子
一、重仁与情文取中:孔子礼论的两个向度
二、“微情”与“以故兴物”:子游情文礼论的发展
三、情文俱尽——从子游到荀子
第二编 中古郊庙制度考论
魏晋及南朝郊祀礼沿革之经学背景探微
东晋庙制理论及其经学背景
一、刁协、贺循的庙制设计方案
二、华恒与温峤的方案以及东晋庙制的终确定
三、其他礼学家庙制评说
元代宗庙礼中蒙古因素的重新审视——以“蒙古巫祝”职能为中心
一、蒙古巫祝的两类职能与“割奠、致辞”问题
二、蒙古巫祝作为“司禋监官”之渊源
第三编 中古礼书编 纂体例与成书研究
《宋书·礼志》编 纂体例初探
一、《后汉志》《宋志》分卷体例对比
二、《宋志》收录材料性质分析
三、《宋志》诸礼次序及与《后汉志》比较
齐梁《五礼仪注》修撰考
一、修撰始末
二、齐梁《五礼仪注》在礼制史上的意义
第四编 正史礼志校勘献疑
中华书局本《晋书·礼志》《宋书·礼志》校勘献疑
点校本《南齐书·礼志》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