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编阿拉伯语教程-(6)

封面

作者:王有勇

页数:265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446066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新编阿拉伯语教程》共6册.供四年制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一至三年级本科教学基础课使用,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本套教材是按照教育部2001年核准颁发的《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从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人手,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这套教材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国情民风、宗教习俗、生态和环境等各个领域,课文大都是阿拉伯文原著或略作改编删节的原文素材,适当收入一些介绍中国情况的汉译阿文章,以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一些专用和特定术语。

目录

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
第十六课第十七课第十八课第十九课

节选

nbsp; 言
    《新编阿拉伯语教程》共6册,供四年制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专业一至三年级本科教学基础课使用,被列入上海市重点学科
建设项目。这套基础教材的编著始于2001年,由上海外国语大
学阿拉伯语专业的教师集体参与编写,经不断修订补充才最终
定稿。该教程已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生教学中试用了4轮,得到了授课教师与学生们的好评。
    教育部2001年核准颁发的《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大
纲》指出:阿语本科专业基础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阿拉伯语语
言熟巧和技能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对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及国情
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用阿拉伯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教材
正是按照这一目标而编写,适用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阿拉伯语
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和专科(一至四册)主干课程的基础教材。
    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从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语言知
识、语言技能人手,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为目标,全面提高
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与其他主要通用外国语种不同,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是从
“零起点”开始学习的,因此在编写体例、课文主题、内容筛选、
操练方法上,三个年级(各两册)的形式均有所不同。
    第一、二册是“入门”教材,从阿拉伯语的字母发音、语
音和语调人手,侧重朗读和听说训练,以基本句型结构为主导,
语法和语言功能为主线,增强学生的语言活用能力,培养学生
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第三、四册按课文内容进行单元分
类,并附上单元简介,重点增加与课文相关的辅助阅读篇幅和
围绕课文的讨论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和寓意的整体
把握与理解。第五、六册的课文体现了“精”与“博”的特点,
注释较为详细,个别段落配上参考译文,每课附上“课文分析”,
并加大了阅读材料的篇幅,以及确定每课的作文要求。总体而
言,本套教材对阿语专业各年级的学习要求均有侧重,既连贯
又独立,为教师在使用和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进
度提供了方便。
    这套教材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国情
民风、宗教习俗、生态和环境等各个领域,课文大都是阿拉伯
文原著或略作改编删节的原文素材,适当收入一些介绍中国情
况的汉译阿文章,以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
展的一些专用和特定术语。
    本套教材总主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教授
陆培勇,由其负责确定总体思路,制定大纲,以及全套教材的
修改、统稿和审定,并参与了各册教材的编写。第一、二册主
编为周文巨教授,编写成员为:周文巨、施桦、韩忡、陆怡玮、
孔令涛、陆培勇等;第三、四册主编为虞晓贞教授,编写成员
为:虞晓贞、王有勇、严庭国、陈杰、温诚、李国发、陆培勇
等;第五、六册主编为王有勇教授,编写成员为:王有勇、陈
杰、陆怡玮、王广大、张雪峰、刘磊、陆培勇等。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埃及、叙利亚和利比亚等阿
拉伯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向我们提供了4套不同版本的
阿语学习课本作为编写素材。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阿拉伯语
的埃及专家马吉迪·侯赛因先生,以及国内有关高校的阿语同
仁均对教材修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供我们参考和
借鉴,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限于编者的水平,本套教材如有谬
误和疏漏之处,尚望专家赐教指正。
    陆培勇
    2008年1月1日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编阿拉伯语教程-(6)》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