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村镇规划

封面

作者:崔英伟主编

页数:259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022732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节选

bsp;  出版前言
    整治落后的村容村貌,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风俗、气候、环境,
以及经济发展条件与现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地进行村镇的
规划与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建设与发展的“二元化”,农村建设远远滞
后于社会发展;而某些快速发展起来的村镇则由于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指
导与建设管理,出现了千篇一律、了无特色,建设高标准,盲目求新、求大,不注重对
历史及人文遗迹的保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问
题多,难度大,需要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有效的制度予以保障。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后,党和政府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强调“加强对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并要求发展资
源型、生态型、城镇型新农村,这为我国农村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这也对
进行村镇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村镇建设与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村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我们组织
人员编写了《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丛书》。
    这套丛书包括《村镇规划》《村镇建筑设计》《村镇建设管理》和《建筑材料与
施工》,主要针对村镇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监督管理环节,系统地介绍和讲解
了相关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及实践,尤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防灾,新能源、新
材料、新技术的推广与使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村庄改
造与规划建设的管理。
    这套丛书依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等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对新农村建设的部署与具体
要求,并结合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而编写,在内容方面,突出时代性、应用性,力求
浅显易懂,简洁而全面,既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节能省地”
“生态环保”“乡土文化保护”等思想、原则贯彻到书中,又注重实践应用,多以实例
说明,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村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实际。
    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立健康、安全、舒适、节约、环保、特
色鲜明的和谐型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规划界、建筑
界等多方的长期关注与努力,也需要广大村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而直接负责和
参与村镇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广大村镇建设与管理工作者,尤其需要掌握科学
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的整治与建设服务。为广大村镇建设与管
理工作者提供科学、系统的技术方法及实践参考,使广大村民了解相关政策及知
识,以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做得更好,令村民更满意,就是我们出版本套丛书的目
的。
    《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丛书》编辑部
    2008年2月

第五章  村庄建设规划
    第一节村庄建设规划的依据、内容和规划期限
    根据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及当地的经济发
展水平、现有建设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多种因素,村庄建设规划应当在村庄总体规
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的各项建设。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坚持的“五
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从一个更为突出的高度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提供战略构想,可以看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仍然是当前经济发展战
略安排的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要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不同。我们是要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考虑人民的共同富裕,考虑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我国的经济结构是二元
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据统计,2005年城市人均收入大约是农村人均收入的
三倍,城市人口的购买力大约是农村人口的四倍,城市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社会
服务都比农村要好得多。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就难以缩小贫富差距,难以实
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也将难以持续,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发
展。为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使二
元经济结构归一化。实现“五个统筹”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包括体制
和机制两个方面o。体制是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所处的状态和结构,机制则是指系统演化的
过程和动因。体制和机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体制是演化的出发点和结果,机制则是演化的路
径。应当认识到,社会、历史、政治、心理、文化等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经济
体系的组织与控制问题,要比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收入产量和物价等水平更为重要。例如
在制定和执行有关“三农”的政策时,应当考虑到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生
产规模很小、生产条件简单、自给自足与商品交换并存、依恋土地并重视亲友关系的小农经济
还在我国农村中占主要地位,要从体制和机制两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
收和农村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我国“十
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
此背景和形式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健康发展之路,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也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内容,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人口、资源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和
谐平衡问题,把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来协调这几种关系,对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十分
重要o。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
容,主要对住宅、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具体规划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近期建设规划一
般为3~5年。
   
    第二节农宅院落的布置形式
  一、农宅的组成
  村民住宅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居住部分、辅助设施、院落。
  (一)居住部分
  包括堂屋、卧室、厨房。
  (1)堂屋。堂屋是整个家庭起居的中心,它肩负着迎来送往、接待亲友、家庭团聚、从事必
要的农副业加工等多种功能。因此,堂屋的面积不宜太小,以18m。左右为宜。要求光线明
亮,通风良好。
    (2)卧室。卧室是供睡眠和休息的场所。农村住宅卧室一般围绕堂屋布置,卧室大小搭
配,以利合理分居。平面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避免互相穿套。面积以每室7~14m。为宜。
    (3)厨房。厨房主要是满足烧饭做菜、家畜饲料蒸煮加工以及贮藏杂物和柴草之用,一般
面积约6~12m。。
  (二)辅助设施    .
  包括厕所、禽畜舍、围墙门楼、沼气池、杂屋等。这些设施都是居民生活和家庭副业生产所
必需的,应当合理地布置,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辅助设施的布局要和各地的生活习惯、气候
地理条件、节约用地原则相适应,综合考虑。
    (1)厕所。我国农村各地生活习惯不同,住宅厕所布置与设备也不相同。如南方习惯用
马桶,北方多设茅坑。但总的布置原则,应有利卫生、积肥,便于使用。根据目前条件,农村一
般多为茅坑,但要加强卫生管理,并防止污染水源。设有自来水用户要考虑洗、便、浴的设备,
并可放置洗衣机。
    (2)禽畜圈舍。养猪、羊、鸡、鸭,是农民主要的家庭副业,禽畜圈要求一年四季都要照到
阳光,并且要与居室有适当隔离,一般应设在后院或靠近院墙和大门的一侧。
    (3)沼气池。推广使用沼气池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燃料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
还扩大了肥源,改善了农村住宅与环境卫生。院落设沼气池时,尽量和厕所、猪圈结合在一起
 布置修建,要靠近厨房,选土质好、地下水位低的位置。
    (三)院落    .
    村庄住宅中一般多设院落,在院落中饲养畜禽、堆放柴草,存放农具和设置村民住宅辅助
设施,是进行家庭副业的场所,也是种树、种花、种菜的地方。
  二、院落的基本形式
  我国农村住宅的院落布置形式较多,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相差较大,
因此,合理选择院落形式,主要应从当地生活特点和习惯去考虑。一般分为四种形式(图5-1):
    (1)前院式(南院式)。院落一般布置在南向,优点是避风向阳,适宜家禽、家禽饲养。缺点
是生活院与杂物院混在一起,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一般北方地区采用较多,如图5.1(a)所示。
    (2)后院式。院落布置在住房的北向,优点是住房朝向好,院落隐蔽、荫凉,适宜炎热地区
进行家庭副业生产,前后交通方便。缺点是住房易受室外干扰。一般南方地区采用较多,如图
5-1(b)所示。
    (3)前后院式。院落被住房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形成生活和杂物活动的场所。南向院子
多为生活院子,北向院子为杂物和饲养场所。优点是功能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安
静。一般在宅基宽度较窄、进深较长的住宅平面布置中使用,如图5.1(c)所示。
    (4)侧院式。院落被分割成两部分,即生活和杂物院,一般分别设在住房前面和一侧,构
成分割又连通的空间。优点是功能分区明确,如图5一l(d)所示。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村镇规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