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联】高尔基
页数:184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385345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我的大学(导读版)》是高尔基1923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小说叙述16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婆,从下诺夫戈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 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四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这所“大学”为他展示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在生活底层与人民大众的直接接触,深人社会,接触进步思想的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使他真正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师。
作者简介
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高尔基原名是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而后(《母亲》的问世,揭开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的生活图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刻画了阿廖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本书特色
《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我的大学(导读版)》和《童年》《在人间》构成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这三部曲是表现了新人成长、刻画新人形象的作品,问世后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我的大学(导读版)》是高尔基在艺术上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一个逐渐成长的孩子的眼光来描写他周围的世界,通过主人公16岁到20岁的见闻,真实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身处生活底层、不断寻求真理、寻求光明的精神历程,同时艺术性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表达了高尔基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录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我的大学》知识题锦
参考答案
节选
《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我的大学(导读版)》: 我就这样来到了这个半俄罗斯半鞑靼式的城市,住在一间狭窄的小屋里,这所小小的平房孤零零地立在一个小土冈上,位于一条狭窄偏僻的小街道的尽头。房子的一边是一片废墟,这是大火留下的痕迹,野草又在这里蔓延。在密密麻麻生长着的苦艾、牛蒡、马蔺的杂草丛和接骨木的灌木丛里,有一堆砖瓦建筑物废墟矗立在那里,下面是一个很大的地窖。一些无家可归的野狗住在这里或者死在这里。这座大地窖我会永远记着它,因为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叶夫列依诺夫一家只有孤寡的母亲带着两个没成年的儿子,他们三口人仅靠微薄的抚恤金来支撑生活。我刚来的头几天,常常看见这个瘦弱矮小、面色苍白的可怜寡妇从市场上回来,她把买回的东西放在厨房的桌子上,怀着苦楚的心情想尽办法去解决难题:怎么样用这一小块劣质的肉为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健壮的青年人——就算自己不吃,做出一顿足够吃的美餐呢?她是一个沉默内向、不爱说话的人。她那双灰色的眸子里蕴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温婉的执拗劲儿,就像一匹已经筋疲力尽的、拉着重车爬坡的老马,即使知道无能为力,却还拼命地往前拽。 我来到她家的第四天早晨,两个孩子还在熟睡时,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谨慎地小声问我:“你来这儿干什么?”“我是来上大学的。”听完我的话,她的眉毛微微上挑,连同额头上毫无血色的枯黄面皮也一起皱了一下,菜刀割伤了她的一个手指,她随即把手指放到口里吮吸,重重地跌坐在身后的一张椅子上。但她马上又跳了起来,说道:“哎哟,见鬼……”她用旧手帕把割伤的手指包扎好,夸奖我说:“你挺会削土豆皮啊。”嘿,怎么可能不会呢?我把自己在轮船的厨房里做事的经历告诉她,她问:“您以为,凭这些就可以去大学学习吗?”在当时,我对“幽默”这两个字的含义还不能完全理解。我当真以为她是在对我提问,于是把自己的全部计划告诉了她,并可笑地肯定,只要按着计划去做,我就会步入科学殿堂的大门。 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唉!尼古拉呀尼古拉……”正在这时,尼古拉睡眼惺忪,一头乱发地到厨房来洗脸,和平时一样,神情看起来还是挺愉快的。 “妈,要是能吃顿饺子该有多好!”“喔,好的。”母亲应着他说。 我十分想显示一下自己的烹调知识,就插嘴说道:“这肉质不好,不适合用来包饺子,再说也太少了点儿。”不料这话竞惹恼了瓦尔瓦拉·伊凡诺芙娜,她大着嗓门奚落了我几句,说得我耳根都红了起来。她把手里的胡萝卜往桌子上一扔,转身出了厨房。尼古拉冲我挤了挤眼睛,对此解释道:“情绪不佳……”他坐在凳子上,继续向我说:“女人一般说来比男人更爱生气,这是她们的天性。”关于这一点,有一位瑞士的大学者似乎做出了无可辩驳的有力论证。 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对这个问题也有过一些见解。 尼古拉很喜欢像个长者似的教导我,他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利用时机来向我灌输某些必不可少的生活知识。而我也对他那声情并茂的说教极有兴趣,甚至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到后来,我竟然把他故事里的那些人都混淆了,情节也一样。我也记不清是谁把谁的脑袋给砍了,是拉法西砍了杜莫利的脑壳呢,还是正好反过来?这个年轻人的心肠实在是太好了,殷切真诚地“教导我成长”,他或许有把握做到答应我的一切吧。但是,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其他条件来认认真真地帮助我。年轻人头脑里的利己主义和轻佻浮夸的特性,使得他对母亲殚精竭虑、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视而不见,半点不为此所动。他的弟弟,一个木讷迟钝的男孩,对于母亲的辛苦劳累反而多少有些感觉。我倒是理解那位母亲复杂的厨房经济和化学戏法,对这位巧妇的心灵手巧也看得很清楚。她每天都要想尽办法来喂饱两个孩子,还要养活我这个因为“崇高的理想”跑到别人家里,外貌平庸、举止粗俗的流浪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分的每一份面包都如同石头一样压在心头。我于是开始寻找一点儿活干。 为了不在这个家里吃闲饭,我大清早便离家外出;如果遇上天气恶劣,我就去那废墟的地下室里去躲一下。在昏暗肮脏的地窖里闻着腐猫烂狗的令人作呕的尸臭味,听着外面狂风暴雨的嘈杂声。我这才醒悟到,上大学念书只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要是当初去了波斯,那一定会比来这儿要明智一些。我经常想象着自己是个神气的白胡子大法师,有着神奇的法术,能够把每个麦粒变得像苹果一样大,能让每个土豆长到三四十斤。总之,我的小脑袋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幻想,不仅是为了我在这个地方艰难度日,更为了能够给灾难深重的人民造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