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数学卷-个性化备课经验

封面

作者:华应龙

页数:212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41396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个性是标志一个教师教学成熟的基本要素。许多一线著名教师,当一提起来时,给我们的印象首先就是他们的教学个性。于漪的深情、魏书生的民主、吴非的硬气、窦桂梅的激情与深度……因此只有寻找到自己的教学个性,我们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思潮中迷失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拥有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学生。

本书特色

 个性是标志一个教师教学成熟的
基本要素。许多一线著名教师,当一
提起来时,给我们的印象首先就是他
们的教学个性。于漪的深情、魏书生
的民主、吴非的硬气、窦桂梅的激情
与深度……因此只有寻找到自己的教
学个性,我们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教
育思潮中迷失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拥有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
感,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
学生。

目录

第一篇 备课新思维/1 1.备课不是对学生进行限制/3 2.隐形备课:课堂中生成二度教学设计/7 3.从生活中预设课堂/12 4.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加法意义/16——“加法的初步认识”备课新思考和实践 5.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9——“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6.感受数学对生活的作用/22——“乘除法应用题”数学活动备课思路 7.有效教学设计“特”字当头/24 8.有“备”无患,“优”备更无患/32 9.三维目标·学情分析·软硬兼施/37 10.从“精打细算”谈精打细算的预设/46 11.一个新教师的备课心得/48 12.备课新招:创新课例/51 13.你的问题你来解决/53——“统计”备课例谈 14.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56——“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备课有感 15.同一首歌,不一样的情怀/58——从“两数相差多少”教学材料的运用谈预设和生成 16.合适的才是最好的/62 17.备课中开发教学资源的四种策略/66 18.挖掘素材,追求无痕/69——由一道练习题的两种教法引发的思考 19.定位,让教学设计更有效/72 20.删除问题,激活思维/75——“比多比少”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21.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日志/77第二篇 教你一招/83 1.我淡化了预设/85——“秒的认识”备课反思 2.灵机一动的生成/88——“认识11~20各数”反思 3.新奇有趣,引人入胜/89——课堂导入的方法探究 4.给课堂架起生成的“支点”/92 5.备出来的教学情境/95 6.有效备课须“三思多问”/98 7.情境中学“折扣”/106——谈“折扣”备课思路 8.备课,牵住内容的“牛鼻子”/108——“圆的认识”备课点滴 9.一手抓结构,一手抓操作/112 10.情境设计怎样激趣/118 11.抓住生成的刹那/122 12.走出备课的误区/123 13.数学备课中怎样体现生活化/126 14.在“备课”时预留出“生成”的空间/129 15.预设中意外出彩/131——怎样把握“生成性课堂” 16.弹性设计,智慧引领/133 17.备课中灵活处理教材/136 18.备课要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137——“平移和旋转”备课有感 19.巧妙设计细节是关键/142第三篇 新颖教学设计展示/145 1.加强体验,凸显特征/147——“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剖析 2.“等可能性”事件教学设计/151 3.“百分数意义”的二度教学设计/156 4.“用字母表示数”备课理念/161 5.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164——“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思路 6.“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169 7.好课是“磨”出来的/173——“帮小动物安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8.开天窗,留空白/182——“统计——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9.“平均数”备课反思/187 10.让新课程理念走进老教材/191——“射线和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11.“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及反思/195 12.“射线与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98 13.创造性使用教材/204——“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14.预设是美好的,生成是遗憾的/207——“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有感

节选

化了预设
    在绍兴第八届教坛新秀的评比中,我执教了“秒的认识”一课,旨在以
鲜活的教学案例来诠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以亲
身的体验来感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其中一个“感知几秒”的环节,我自己非常得意。其过程简要如下。
    1.观察:大屏幕上的秒针从12走到了3,说说秒针走过了多少秒?你是
怎么知道的?
    2.体验:闭上眼睛感受15秒,教师说开始,学生开始计时,认为到15
秒了就轻轻举手,看看和教师喊停的时间是否一致。
    3.交流:请估计比较准的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猜猜太早或太晚举手的
学生的原因是什么?
    4.再次体验15秒:在交流了正确估计方法之后,再次体验15秒。
    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仿佛看到了学生进行这一系列活动时的专注和获
得成功以后的欣喜。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样的设计是完美的,因为在几次试
教的过程中,我都是这样上的,效果不错。带着这样的预设,加上近年来自
认为已经充分吸纳的新课程理念,我的自信心很足,万事皆备,只等成功了。
    终于等到了上课,开头很顺,一切都按着预定程序展开着。一直到“闭
眼体验15秒”这一环节,我开始被学生“生成”了……
    师:接下去老师想让同学们换一种方法来体验一下15秒。请大家闭上眼
睛,我说开始,同学们开始计时,你觉得什么时候到15秒了就举手。真正到
15秒的时候,老师会喊时间到的。看看你能否和老师取得一致。好不好?
    生:好!(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师:预备,开始!(霎时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闭着眼睛,静静地
体验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几秒钟以后,有几个学生早早地举起了手)
    (15秒钟以后)师:时间到!(话音刚落,有几个学生恰在此时举手了,
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举手)
    师:老师发现有的人很早就举手了,有的等到老师喊到了还没有举手。
但是有几个人的举手时间和老师喊停的时间是一致的。老师想让他们介绍一
下,他们为什么会估计得这么准?
   生l:我在心里默默地数着l、2、3、4……一直数到15就举手,这样就
和喊到的时间一致了。
    生2:我在桌子上敲一下,数一下,一直数到15举手。这样就和老师喊
到的时间一致了。
    师:那你们猜猜是什么原因使一些同学举手过早或过迟。
    生3:他们可能数得太快或者太慢了。每数一次的时间不是1秒。
    师:说得有道理。我们在心里数的时候不能数得太快,也不能数得太慢。
这样就比较准了。那接下去我们按照刚才所说的正确的方法,再闭上眼睛来
体验一下15秒,看看是不是比上一次有进步。好不好?
    生:好!
    (正当我准备要说:“预备,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举手了)
    生4:老师,我对你刚才的做法有意见。
    (我愣了一下)问:你有什么意见?
    生4:刚才到15秒的时候,你喊了一声“时间到”。有的人数得不准确,
但一听到你喊就举手。这样他就可以不动脑筋了。
    一瞬间,我的脑际闪过若干念头。预设时,我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
我有一种预感,原先精心设计的方案及课件有可能要打入冷宫了。无奈的我
准备采用延迟处理的方法。但生4的发言,已经直接指向了我教学设计上的
漏洞,把我推向了尴尬的境地,是搁置、延迟还是接茬(“放大”或“缩
小”)?但面对学生真诚的指正,搁置、延迟免不了有“忽悠”学生、明知不
可为而为之的感觉,与当前课改的要求相左。现在各科课堂教学都在追求
“无法预约的精彩”,现在“精彩”就在身边,能置之不理吗?看来,我也只
有放弃原有的设计,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放手一搏了。
    师: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把“球”踢给学生,
我为自己体面地赢得了思考的时间)
    生4:我们可以同桌两人合作,左边的同学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
就在心里估计15秒的时间,认为到了,就轻轻拍一下同桌。右边的同学负责
看着钟面计时(看电脑钟面演示,没有声音)。当同桌拍你时,告诉他估计得
是否准确。
    师:(“这小家伙真厉害!”我心里暗暗佩服)真是充满创意的方法,比
老师的方法高明多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一起再来体验一下15
秒。好吗?
    生:好!
     反思:
    新课程最打动人的地方莫过于它所带来的全新理念了。在不断的学习培
训、积累反思后,我逐渐认识到,在过去的课堂教学里,“教案”成为教师教
学活动不可动摇的“指挥棒”和至高无上的“准则”,这种“约定式”的教
学是造成学生机械呆板、思维僵化、行为划一的“万恶之源”。而新课标倡导
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
的过程。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预设中所想象不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或生
发出新的教学资源,如果无视这种新情况、新资源,使课堂处于走“教案”
的封闭状态,则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预设”的痕迹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基
于平等意义上的一种即兴的互动;课堂中“线性”的程序已逐渐消退,更多
的则是精彩纷呈的对白、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生在课堂里真正经历着“做数
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将自己的身心融人课堂,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
育而言,意义已远远超过其本身。
    一方面,“生成”使“预设”的目标更加多维;另一方面,“生成”使
“预设”的过程更加丰盈。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
展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引领,也是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
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就课堂的整体结构来看,本片段是循着“规律的
预见、规律的提炼、规律的明晰与规律的延展”等几个大的板块展开,使整
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确保师生活动指向清晰、目标明
确。但在每一板块的具体运作中,教者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由学生自
创材料、自行探索、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并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
生成,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来“现场化”展开教学过程。此过程中,既有
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例举与表述;既有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又有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立
体交叉活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
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数学卷-个性化备课经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0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