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

封面

作者:王喜旺

页数:294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4403451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术史与教育史互动的视角切入,将西南联大发生的学术与教育互相作用、影响的复杂面相、机制进行尽可能深入、全面的揭示,并对其现实启示意义予以阐发。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现状、研究的目标与价值、视角与方法、论文的基本结构、论文的创新之处作了说明。着眼于简要描述西南联大形成的经过,并从校传统的内在契合性、三校已有的人际关系基础、联大领导者的高尚人格和高超管理智慧等方面,对西南联大能够“一联到底”的原因作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第二部分,笔者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祖国的救亡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对学术的独立、自由有着极为明晰的自觉,不同的治学理路与观点“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将中西、文理、古今之学进行会通、融贯,治学中的无我情怀与忘我之境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了联大独具魅力的学术图景。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一联到底”的西南联大
第一节 联合的缘起与经历
一、被迫“南渡”
二、迁往云南
三、艰难办学
四、北归平津
第二节 西南联大“一联到底”的原因探析
一、传统的内契性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三、领导者的高尚人格
四、领导集体超群的管理智慧
第二章 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学术图景
第一节 独具魅力的学术图景
一、学术的救国指向
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四、中西、文理、古今的会通
五、赤诚而热烈的学术追求
第二节 塑造学术图景的多边力量
一、云南的政治边缘性
二、龙云对西南联大的支持与保护
三、梅贻琦的民主作风与自由思想
四、学术大师云集
五、联大人的“爱国热情”
六、生活的危难与艰辛
第三章 学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育人理念的践行
一、培育具有通识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第二节 制度的学术根源
一、以维护学术自由为旨归的教授治校
二、教授上基础课: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第三节 课程的结构性调整
一、学术逻辑自然延伸而导致的课程变化
二、学术的“救国”转向引出的新课程
第四节 教学多元格局的形成
一、一门课中的“八仙过海”
二、特色各异的选修课
第五节 探究性教学的生成
一、探究性:教学的一个根本品质
二、教学与研究的合一
第六节 教师敬业精神的形成
一、以高度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教学工作
二、严格要求学生
第七节 课外学术热情的滋长
一、热情辩论与潜心钻研
二、“从夫子游”
三、介入学术的社团活动
第八节 教育对政治的介入与抵抗
一、教育自觉介入政治
二、教育对政治的抵抗
第四章 教育作用于学术的复杂面相
第一节 “通识”性知识基础的奠定
一、中西会通的知识基础的奠定
二、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贯通的知识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精神境界的提升与识见的磨砺
一、精神境界的提升
二、识见的磨砺
第三节 “探究”中的方向指引与方法传承
一、特定的学术领域的导人
二、学术方法的传承
第四节 “从游”中的观念传递与品格塑造
一、学术观念的递延
二、品格的陶冶
第五节 众多影响交织中形成的“学术趣味”
一、“学术趣味”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趣味”的形成及其价值
第六节 对学术独立、自由的执守
一、教授治校为学术独立、自由构筑了屏障
二、独立思考意识的确立对权威的超越
第五章 学术与教育互动对于20世纪中国学术与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镇
一、独立、自由精神的重光
二、传统学术路径的“承续”
三、新的学术道路的开启
第二节 現代高等教育延续与变革的生力军
一、优秀传统的继承
二、变革的实现
第六章 学术与教育互动的机制、灵魂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术与教育互动的机制
一、探究性文化对学术与教育互动的推动与整合
二、学术与教育互动的关键性枢纽
第二节 学术与教育互动中的不朽精神
一、爱国精神
二、刚毅坚卓
三、自由精神
四、无私大爱
五、超越襟怀
第三节 历史的启示
一、大学自治:学术与教育良性互动的第一条件
二、营构探究性文化
三、在学术与教育的互动中注入人文精神的灵魂
四、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复杂关联及其矛盾处理
五、探究性教学对学生学术成长的多重价值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教育作用于学术的复杂面相
一、中西会通的知识基础的奠定
    王国维曾说过:“未来光大吾国学术者,必是精通世界学
术之人,不在一孔之陋儒。”②这告诉治学者,只有将中西之
学融会贯通而独出己意,方有可能提升自己的研究境界,生产
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联大是一个一流学者云集之地,他们不
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因此,在联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有
着突出的中、西兼顾的特点。这从全校学生共同必修课的结构
与各个系的课程体系中都可看到。
    让我们首先从全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来看。除了带有政
治宣传色彩的课程与体育、军事训练外,全校学生必修的、以
奠定学生知识素养为目的的通识课程为:“大一国文”、“大一
英语”、“中国通史”。这显然是一个中西并重的构架。通过这
些课程的教学,学生不难获得基本的中西文化素养。
    让我们先来对“大一国文”的教学状况进行考察。“大一
国文”的教学是以《大一国文》读本为教材进行的,教材大
概由以下篇目构成:文言文部分有《论语》(节选)、《左传:
搴之战》、  《三国志·诸葛亮传》、李清照的《(金石录)后
序》、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节选),还有陶渊明、杜甫、欧
阳修、辛弃疾、秦观、李清照的诗词;语体文部分有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示众》、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
桥》、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丁西林的《压迫》(独幕剧)
等。①教材把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清朝具有代表性的论理、叙
事、抒情的文章与诗词选人,现代的代表性论文、小说、诗
歌、散文、戏剧则各选一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从古到今的一
个大展示。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上“生长”
出来的,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文本,不仅要讲解所选文本,
对文本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也必须给予透彻的分析、讲解。这就
使得国文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中
国文化的了解。另外,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联大的教师并不
是机械地按照读本中的指定篇目来讲解,而是采取把历史上重
要的作家、作品都作介绍、评价,在涉及教材中对应篇目的时
候重点讲解的做法。这一做法,曾在联大任助教的周定一给我
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的线索。他在回忆沈从文的一篇文章中写
道,在教大一国文的时候,他与沈从文合教一个班。他教文言
文部分,沈从文教语体文部分。沈从文教语体文的方法是:
“把新文学运动以来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广泛的评介,讲到某
个地方,就把课本里有关的一篇带进去提一提。这种撒大网似
的讲法在联大并不特别。”②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很可能文
言文与语体文部分的讲法都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涉
及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多了,对奠定学生的中国文化根基就
更为有利。
    另外,中国通史的学习,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文化素养
上之必须。①不论是钱穆与雷海宗以朝代的更替为线索的讲
法,还是吴晗分若干专题进行讲授的方法,都是对中国历史、
文化的一次“大巡礼”。②这对学生通贯性地了解中国文化,
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大一英文”。“大一英文”的教学以《大一
英文》读本为教材。该教材以短篇的现代散文作品为主,③篇
目包括毛姆的《苦工》、赛珍珠的《荒凉的春天》、兰姆的
《论烤猪》、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艾伦坡的《一个凶手的
自白》、欧文的《孤儿寡母》等。④虽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
了培养全校一年级学生英语读、写、听能力,但在英文文本的
教学中,也必然会涉及那些文本背后的现代西方文化背景,这
对奠定学生的西方文化根底是有积极作用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00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