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鹏颖、朱丽颖、于春玲编
页数:18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2014295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通过梳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化,分析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的阶段特性,并对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最终论证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阐释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主义新时代劳模文化的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
田鹏颖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和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23部。于春玲,女,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理事,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课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省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40余项奖项。田鹏颖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概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副会长,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辽宁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和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23部。
于春玲,女,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理事,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教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课题,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 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省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40余项奖项。
朱丽颖,女,1976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第一作者在《社会科学辑刊》《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作为负责人承担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和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课题,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10余项。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通过梳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化,分析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的阶段特性,并对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最终论证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阐释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主义新时代劳模文化的优化路径。
目录
第二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历史生成第一节 我国劳模制度概述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形象与特征的阶段性演进第三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形象与特征的演进逻辑
第三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内在追问第一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产生第二节 劳模文化本质的理论渊源第三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内涵阐释第四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精神意蕴
第四章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外在呈现第一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现实存在第二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载体第三节 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第五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本质的时代彰显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转型发展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