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晓光
页数:21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02673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质理管理学”是研究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正在逐步发展为市场和顾客导向的管理学。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管理框架,质量管理的关键领域和质量产生、形成与实现的基本过程,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推进质量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些重要举措。
作者简介
李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曾于1996-1997年赴荷兰商学院研究学习;1999-2001年在日本一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2007在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2013-201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主要研究领域:质量管理、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管理。
本书特色
“质理管理学”是研究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正在逐步发展为市场和顾客导向的管理学。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管理框架,质量管理的关键领域和质量产生、形成与实现的基本过程,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推进质量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些重要举措。
目录
第一节 当代市场环境的特征1
第二节 质量的含义5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原则9
第四节 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15
第二章 以顾客为中心20
第一节 营销观念的变化和关注顾客21…
第二节 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26
第三节 顾客关系管理29
第四节 顾客满意度的测量与分析32
第三章 领导与战略计划36
第一节 组织的基本方向36
第二节 组织的社会责任40
第三节 战略计划活动43
第四节 标杆管理46
第四章 活性化与团队合作49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与活性化49
第二节 团队及其作用52
第三节 团队发展与技巧53
第五章 过程管理59
第一节 过程和过程管理60
第二节 系统的含义及应用62
第三节 产品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64
第四节 质量机能展开67
第五节 面向过程的再造74
第六章 测量、信息与知识管理78
第一节 测量与信息管理78
第二节 测量过程与改进82
第三节 质量成本84
第四节 知识管理和创造86
第七章 供应商关系管理91
第一节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92
第二节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93
第三节 供应商关系的计划与控制96
第四节 供应商关系的改进99
第八章 质量改进102
第一节 质量改进的含义103
第二节 质量改进方法和程序106
第三节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109
第四节 六西格玛管理112
第九章 统计思想及其应用116
第一节 统计学基础知识117
第二节 统计思想与变异理论121
第三节 常用统计技术和方法122
第四节 抽样技术与抽样检验125
第五节 过程能力129
第六节 控制图132
第十章 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140
第一节 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140
第二节 计划与管理的工具152
第十一章 GB/T19000族标准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65
第一节 GB/T19000族标准165
第二节 日本、美国和欧洲质量奖169
第三节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74
第十二章 标准化、认证制度、质量监督177…
第一节 标准化178
第二节 认证制度185
第三节 质量监督192
参考文献197
节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应归功于国家层面的经济体制创新,企业层面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从日本和美国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最佳实践,经过模仿、消化、吸收,逐步内化为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惯性做法,创新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战略竞争手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作者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从事质量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十多年累积的成果便是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质量管理学》一书。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是质量管理的概论,主要介绍了质量概念的演变、质量管理的思想与原则等,并引出全书的框架结构;第二章至第十章围绕质量管理的原则展开,包括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与战略计划,活性化与团队合作,过程管理与系统管理,测量、信息与知识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质量改进,统计思想及其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等;第十一章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国际通行做法及其在我国的采用与实施;第十二章介绍了我国质量管理在宏观层面的制度与做法,包括标准化、认证制度和质量监督等。
从《质量管理学》第一版面世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在此期间,质量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有了很大发展和变化,例如,来自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新的质量管理实践。本次修订保持了第一版的章节框架结构,并充分考虑到上述发展和变化,更新了质量概念,采用了最新的质量管理原则,补充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新增了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案例等,确保教材内容与最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保持一致。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组织中从事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焦叔斌、徐京悦、张雁,北京交通大学陈运涛在教材修订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尽管作者力求完善本教材,但限于水平,加之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教材仍有需要改进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