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齐岳
页数:344
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111641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儿科学》第3版的编写仍是本着教材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一重要精神,并力求使之符合大专教材的水平。由于前两版已是由多所院校共同编写的成果,并已经过实际应用的考验,故此次仍以原书为基础,在框架、规格上作大的变动,主要是在各章节内容上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尽量增加了相关的新进展。
目录
第四章 营养性疾病第一节 营养不良第二节 单纯性肥胖症第三节 维生素D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第四节 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第五节 微量元素缺乏症锌缺乏症缺碘性疾病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第二节 口腔粘膜疾病第三节 婴幼儿腹泻病第四节 急性坏死性肠炎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第六节 肠套叠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三节 急性感染性喉炎第四节 急性支气管炎第五节 肺炎支气管肺炎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第六节 支气管哮喘第七节 呼吸衰竭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总论第三节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大动脉错位肺动脉狭窄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第五节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第六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七节 小儿心律失常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第二节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第五节 血尿第六节 泌尿道感染第七节 急性肾衰竭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 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第二节 小儿贫血总论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营养性混合性贫血[附]雅克什综合征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第六节 急性白血病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第十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第三节 格林一巴利综合征第四节 癫痫第五节 脑性瘫痪第六节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第七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第十一章 急性传染病第一节 麻疹第二节 风疹第三节 幼儿急疹第四节 水痘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第六节 脊髓灰质炎第七节 猩红热第八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十二章 结核病第一节总论第二节 原发型肺结核[附]结核感染第三节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第四节 结核性脑膜炎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第一节 蛔虫病第二节 蛲虫病第三节 钩虫病第四节 绦虫病第十四章 风湿性疾病第一节 风湿热第二节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第四节 川崎病第十五章 内分泌疾病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第二节 生长激素缺乏症第三节 尿崩症第四节 性早熟第五节 糖尿病[附]低血糖症第十六章 遗传性疾病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第三节 苯丙酮尿症第四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第一节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抗体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第三节 艾滋病第十八章 常见中毒第一节 总 论第二节 有机磷中毒第三节 肠源性发绀第四节 铅中毒第五节 有机氟中毒第六节 其他常见中毒第十九章 常见儿科急症第一节 心跳呼吸骤停第二节 小儿惊厥第三节 急性颅内压增高征第四节 感染性休克附录一、正常小儿体格发育衡量标准二、小儿体表面积三、小儿各年龄新出现的骨化中心(X线检查)四、常用化验检查正常值五、小儿心电图正常值六、常用食品及水果营养成分表100g中含量)
节选
br />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必
备工具,亦是启迪思考的引导书。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为我国培养助理医师的学校,广大教师和学生希望能有一套适用这
一层次医学教育的教材。过去用的医学专科教育的教材,不少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给
教与学带来困难。为了解决专科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种问题,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即原北
京医科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和2002年两次组织了北医的老师和华北地区医学专科学校的
老师,经过研讨,编写了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并于2000年组织了护理专
业的专科教材。十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表明这两套教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中许多教材
被评为教育部“十五”及“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大众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提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提高专科医学教育的质量,2007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
有关学校的老师编写第三版临床医学专业和第二版护理专业教材。为此,成立了教材编审委
员会,以推动教材建设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性。本版教材本着“理论够用,结合实
践,指导自学”的原则,力求语言流畅,叙述清晰,图文并茂,利于教学。同时参考了助理
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未来职业实践的要求。
教材建设不只是编写,加强研讨同样十分重要。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教材
编审委员会将认真组织好各科教材的研讨会,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诚恳地希
望使用本套教材的各校师生能适时地提出你们的建议和指正,使本套教材能与时俱进,为我
国的医学专科教育做出贡献。
三版前言
本教材第2版已应用5年。随着近年来与儿科学相关的诸多学科领域的进展,原教材中
有些内容已感陈旧或不够完善,需要做适当的更新、修改和补充,以适应当前儿科教学的需
要。为此,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重新组织了由7所院校组成的编写组,着手进行了本书第
3版的编写工作。
本书第3版的编写仍是本着教材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一重要精
神,并力求使之符合大专教材的水平。由于前两版已是由多所院校共同编写的成果,并已经
过实际应用的考验,故此次仍以原书为基础,在框架、规格上作大的变动,主要是在各章节
内容上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尽量增加了相关的新进展。
希望广大师生、读者对本教材提出宝贵意见。
李齐岳
20n7.11.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易患呼吸系统疾病与小儿时期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呼吸道以环状
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
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一、解剖特点
(一)上呼吸道
1.鼻:婴幼儿的鼻腔和鼻咽腔比成人短而狭窄,无鼻毛,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故易
受感染,感染时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易堵塞而出现呼吸困难和吸吮困难。
2.鼻窦:鼻粘膜与鼻窦粘膜相连续,鼻窦开口相对较大,故急性鼻炎时易导致鼻窦炎。
婴儿6个月即可患鼻窦炎,以上颌窦和筛窦最易感染。
3.鼻泪管和咽鼓管:婴幼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瓣膜发育不全,位于眼的内眦,故鼻
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咽鼓管较短、宽、直且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导致中
耳炎。
4.咽:咽部较狭窄且垂直。咽扁桃体约在6个月开始发育,腭扁桃体1岁末才逐渐增
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而婴儿则很
少见。
5.喉: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富有血管
及淋巴组织,故喉部炎症时,容易出现充血、水肿、声嘶以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二)下呼吸道
1.气管、支气管:婴儿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
支撑作用弱;粘液腺分泌不足,气道较干燥;纤毛运动差,不能有效地清除吸人的微生物,
因此不仅易于感染同时容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左侧支气管细长,由气管侧方伸出,右支气管
短粗,为气管的直接延伸,是临床上气管异物多发于右侧的原因。
2.肺:小儿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发育差,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肺泡数量少,造成
肺的含气量少而含血量多,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尤其是间质性肺炎,也易发生局灶性肺气
肿或肺不张。因肺门淋巴结与肺脏其他部位的淋巴结相互联系,故肺部各种炎症均可引起肺
门淋巴结反应。
(三)胸廓
1.婴幼儿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呼吸肌发育差,主要靠膈肌呼吸,膈肌位
置较高,胸腔小而肺相对较大,呼吸时胸廓活动受限,肺不能充分扩张。一旦发生某些病理
情况,如肺部感染时,容易发生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表现为
发绀。
2.小儿纵隔体积相对较大,周围组织松软,富于弹性,当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出现纵
隔移位。
二、生理特点
(一)呼吸频率与节律小儿代谢旺盛,需氧量高,但因其解剖特点使呼吸量受到一定
的限制,只能提高呼吸频率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新生儿40~
50次/分,1月~1岁30~40次/分,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8~14
岁18~20次/分。小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交替、间歇性呼吸
和呼吸暂停等,尤其是早产儿、新生儿更为明显。
(二)呼吸型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完全,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较小,而膈肌活动明显,
呈腹膈式呼吸。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肌逐渐发育成熟,小儿开始行走时膈肌和腹腔脏器下
移,肋骨由水平位逐渐倾斜,逐渐表现为胸腹式呼吸。
(三)呼吸功能特点
1.肺活量:系指一次深吸气后的最大呼气量。主要受呼吸肌肌力强弱、肺组织与气道
通畅程度和胸廓弹性的影响。小儿约为50~70ml/kg,安静时年长儿仅用肺活量的12.5%
来呼吸,婴幼儿则需用30%。按单位体表面积计算,成人大于小儿3倍,说明小儿的呼吸
储备能力差。
2.潮气量:指安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小儿潮气量相对比成人小,年龄越
小,潮气量越小。1岁以内小儿的潮气量平均为42ml。
3.每分钟通气量:即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由于婴幼儿呼吸频率较快,按体表面积计
算与成人相近。
4.气体弥散量:二氧化碳的排出主要靠弥散作用。小儿肺脏小,肺泡毛细血管总面积
与肺总容量均比成人小,故气体弥散量也小,但以单位肺容积计算与成人相近。
5.气道阻力:小儿由于气道管径狭小,故气道阻力大于成人(气道阻力与管腔半径的4
次方成反比)。在呼吸道梗阻时尤为明显。气道阻力随年龄增长、管腔发育而减小。
(四)动脉血液气体分析 小婴儿肺活量不易检测,可以通过血气分析了解血氧饱和度
和血液酸碱平衡状态。
三、呼吸道免疫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①咳嗽
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差,难以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及吸入的尘埃、异物颗粒。②婴幼儿的
sIgA、IgA、IgG、IgG2亚类含量均低,尤其是sIgA。③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
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等的数量不足、活性低下。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简称上感,俗称“感
冒”,主要累及鼻、鼻咽和咽部。当某一部位炎症突出时,可分别诊断急性鼻炎、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
鼻、咽、扁桃体和喉部的炎症。
【病因】
病原体以病毒为主,约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
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少数由细菌引
起,部分为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在少见的情况下支原体和衣原体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易患本病。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或锌缺
乏症等疾病,以及护理不当、受凉、气候改变和不良的环境因素等易诱发本病,甚至形成反
复感染,使病程迁延。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与年龄、病原体、机体抵抗力不同有关,年长儿症状较轻,婴
幼儿则较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
(一)一般类型上感
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咽部不适和咽痛、干咳等。
2.全身症状:发热,食欲减退,头痛,部分患儿可有腹泻,呕吐,周身酸痛,乏力等。
个别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与发热引起的反射性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或肠系膜
淋巴结炎有关。
婴幼儿往往表现骤然起病,以全身症状为主,高热,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常于受
凉后1~3天出现症状,而以局部症状较突出。
3.体征:主要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
病程约5~7天,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炎症波及其他部位。
(二)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多发于夏秋季节。表现为急
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拒食、呕吐等;除咽部充血外,特征性的体征是咽腭弓、软
腭、悬雍垂及其附近的颊粘膜处有2~4mm大小的多个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
成小溃疡。病程一周左右。
2.咽一结合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由腺病毒3、7、11型引起,多发生
于春、夏季,可在儿童集体机构中流行。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表现为高热、咽
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检查可见咽部充血,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
1~2周。
【并发症】
以婴幼儿较为多见。波及邻近器官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
等;向下蔓延可致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年长儿链球菌性上感可以引起急性肾炎,风湿
热等。
【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时血白细胞降低或正常,病毒分离、免疫荧光、酶联免疫等方法,有助于明确
病毒病原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链球菌
感染2~3周后血中ASO滴度可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