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庆瑞
页数:11632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9421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举凡能站到时代前沿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或学术评论的学者,无不是与时代演进的文化方向默然契合而独具理论个性的。 在《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套装共25册)》里,其理论创新的锐气、激情和敢于担当的个性品格,恰恰凸显出他数十年如一日,一贯地坚守着电视剧精神家园而矢志不移的可贵实践。
作者简介
曾庆瑞,1937年9月6日出生,湖北武汉市人,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6月,毕业于武汉市第一中学。同年8月,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五年制本科,1961年6月毕业,分配到系里攻读汉语方言学和方言学史方向副博士研究生四年,师从袁家骅教授。1965年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至2015年门下最后一名博士研究生毕业,结束了五十年的大学教师生涯。创中国电视剧艺术与学术人才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开创了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为这个体系撰写出版了奠基之作,喊出了“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的口号,举起了“保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大旗。视武汉一中为自己的“文化摇篮”,北大中文系为自己的“学术原乡”,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为自己的“理论营地”。近六十年著书立说,成果集结出版有:文学史论著作《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8卷(与夫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赵遐秋的合集),电视剧史论著作《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25卷。平生追求的境界是:宋人苏轼用以自勉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楼钥诗所昭示的“相期更看水流处,步履未倦夸轻翩”;还有自律的“倘我生存,而且清醒,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写作”。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电视剧展示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风貌
二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要有哲学式的学科理论
三 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是电视剧研究的理论
四 努力建设中国电视剧艺术学的学科论体系
五 电视剧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章 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中国电视剧观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
第二节 电视剧大众文化品格的被改造提升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理论界定的全方位思考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构建模式
第一节 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成(一)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成(二)
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资料学的内容和规范
第一节 电视剧艺术资料及其资料学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资料学的总体构成
第三节 资料工作的原则方法及操作的规范
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子系统和规范(上)
第一节 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广泛涵盖和构成
第二节 电视剧文化理论的分支学科群构成
第三节 狭义电视剧艺术理论的五板块构成
第五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的子系统和规范(下)
第一节 电视剧艺术作品研究的分支学科群
第二节 电视剧艺术创作研究的分支学科群
第三节 电视剧的市场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
第六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的内容和规范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史学研究的可行性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史学研究的系统性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史学研究的兼容性
第七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学的内容和规范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批评是评判的科学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学的系统构成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艺术批评学的学术规范
第八章 电视剧的比较研究和电视剧的应用学
第一节 中外电视剧比较研究的系统性构成
第二节 应用电视剧学的学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节 应用电视剧学的合理性内容的构成
第九章 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前沿性课题的研究
第一节 电视剧的实践不断提出前沿性课题
第二节 前沿性课题研究的学术品格和规范
第三节 当代中国电视剧前沿性课题的例说
第十章 学科建设的主体把握生态环境与人才
第一节 史论家的主体意识追求主客观和谐
第二节 学科建设要求优化的学术生态环境
第三节 应运而生的学者群体要有为才有位
余论 从实践出发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学科论的建设
《第二卷 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研究方法论纲》:
绪论 电视剧艺术研究呼唤科学的方法论
一 电视剧艺术研究呼唤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 电视剧艺术学方法论的科学本体内涵
三 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择定的指导原则
四 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架构
第一章 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和它在本学科里的应用
第一节 方法的对应性和两极否定性原理与电视剧研究
第二节 方法的层次性原理对电视剧艺术研究的适用性
第三节 方法的互补性原理对电视剧艺术研究的适用性
第二章 电视剧文献资料学的研究和实践应用方法
第一节 收集和整理电视剧文献资料的基本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 鉴别电视剧文献资料的真伪和价值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 在思辨和实证有机结合的原则下使用文献资料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第一节 中外借鉴和古今传承的关系要求重视历史传统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启示现代电视剧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启示现代电视剧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的宏观指导作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支撑着最基本的依据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保障了最基本的成就
第五章 电视剧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研究及应用方法(一)
第一节 在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统帅下研究电视剧艺术
第二节 用文艺社会学历史学研究方法研究电视剧艺术
第三节 用传记研究法研究电视剧作品和作者间的联系
第六章 电视剧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研究及应用方法(二)
第一节 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及象征主义方法的借鉴
第二节 对俄国形式主义方法和英美新批评方法的借鉴
第三节 对现象学阐释学和符号学及原型研究法的借鉴
第七章 电视剧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研究及应用方法(三)
第一节 对语义学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方法的借鉴
第二节 重视接受美学方法对电视剧艺术研究的新影响
第三节 各种电视剧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及其实践应用
第八章 电视剧艺术理论和批评的研究及应用方法(四)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是电视剧艺术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二节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是电视剧研究的新领域
第三节 在传媒法的大视野里对电视剧展开法学研究
第九章 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拿来有用的新视角
第一节 电视剧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能
第二节 系统论等科学方法对电视剧研究的启示和借用
第三节 数学统计方法对电视剧艺术研究的启示和借用
第十章 电视剧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及其书写的方法
第一节 在历史学的深广视野里重视电视剧史料的开发
第二节 用历史主义的评价体系判断电视剧现象的是非
第三节 电视剧发展史的史思诗结合的书写模式和风范
余论 电视剧艺术研究方法要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
《第三卷 电视剧原理·本质论》
《第四卷 电视剧原理·文本论》
《第五卷 电视剧原理·创作论(上)》
《第六卷 电视剧原理·创作论(下)》
《第七卷 电视剧原理·接受论》
《第八卷 电视剧原理·发展论(上)》
《第九卷 电视剧原理·发展论(下)》
《第一〇卷 中国电视剧理论与评论六十年》
《第一一卷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上)》
《第一二卷 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下)》
《第一三卷 论说电视剧(上)》
《第一四卷 论说电视剧(下)》
《第一五卷 电视剧作品评论(一)》
《第一六卷 电视剧作品评论(二)》
《第一七卷 电视剧作品评论(三)》
《第一八卷 电视剧作品评论(四)》
《第一九卷 创作杂谈》
《第二〇卷 电视剧艺术学学科建设散论(上)》
《第二一卷 电视剧艺术学学科建设散论(下)》
《第二二卷 剧外杂评(上)》
《第二三卷 剧外杂评(下)》
《第二四卷 一条小路——我的学术人生(上)》
《第二五卷 一条小路——我的学术人生(下)》
节选
《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套装共25册)》: 一 电视剧是由演剧进行审美的艺术。 演剧,乃是它在最本原的特征的基础上的艺术领域内的种种属性的、类型化的特征。演剧就意味着,它是在导演的指挥下,在一定的场合或载体上,由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既如此,电视剧就难以割断它和演剧艺术的血缘联系,而在“戏剧”的最本质的特征上表现了相通的特性与艺术规律,即,它也要通过戏剧矛盾、戏剧冲突去展开戏剧情节、塑造戏剧人物,演员扮演剧中角色也以动作和语言为基本的表演手段。 二不同于舞台剧和银幕剧还有空中电声广播演剧的是,电视剧是在电视屏幕上演剧的艺术,是通过电视屏幕上演剧去进行审美的艺术。 由此,电视屏幕的种种特性就给电视剧的艺术本质带来了种种新的质的规定性。 首先,电子技术化的视听符号成了电视剧演剧载体,这种电视视觉、听觉符号系统,在电视剧中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完整的形式就是画面。在这声像俱备的画面艺术语言里,一切有关的画面构图元素、构建元素都积极参与,共同融通,再加上画面语言语法的灵活组合及画面语言修辞的巧为运用,使得画面语言在叙事和抒情时清晰、流畅,鲜明、生动。 其次,是摄制技巧和生产流程影响着画面造型艺术。这里面有多种景别、多种摄法的灵活运用,有丰富多彩的叙事策略和艺术的运用,还有最后的剪辑合成艺术的再创造。 再次,是传播途径和接受方式生成审美创造的特征,即曾经有过的“小屏幕”和低清晰度,还有“即时性”“无约定性效果”“一次过”“家庭观赏”的特征。 所有这些质的规定性,使得电视剧真正地兼容了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等艺术,这种电视屏幕上的演剧艺术具有了“兼容性”的特征,成了一门综合的艺术。 然而,所有这些质的规定性,在迅速发展的电视剧艺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又看到了一切往日的东西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小屏幕”“低清晰度”带来的局限都在被突破。电视剧里不再只是大量的中景、近景、特写乃至大特写的近距镜头,也有了远景、全景乃至大远景、大全景的远距镜头;不再只是蒙太奇的频繁短切镜头,也有了长镜头;不再只是以寻常百姓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也有了重大现实题材、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不再只是简单的人物、故事和场面,也有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故事和纷纭反复的大场面;不再只是世俗的寻常的叙事,也有了宏大的以至史诗性的叙事。电视剧的主创人员们执着地追求作品的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以便和作品的思想精神相匹配,相和谐。 综上所述,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认定,电视剧是用声像俱备的画面语言讲述人生故事的艺术,或者如同王伟国所说,是以摄影、以镜头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无论是用画面塑造人物的性格命运,还是演绎故事的逻辑发展,或者营造故事的环境氛围,都有它独具的艺术审美特征。一旦运用电视剧的画面语言修辞,为艺术形象造型,这样的画面叙事,还会具有别样的诗意特性,会具有巨大的思想震撼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电视剧艺术的发生学基因是它的文学特性,其审美性体征是它的文化蕴含,原始生命力则来源于电视意识。 这是电视剧迁延性的或外延性的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 文学特性之成为电视剧艺术的发生学基因。表现在:电视剧艺术的发生有赖于文学元素的进入;以人的性格和命运为核心去创作电视剧作品乃是电视剧艺术富含文学特性的最为鲜明的标记,正是有了文学元素的进入,才使得电视剧也有了艺术的叙事方式、艺术的构思,而且在作品的结构,乃至多种写人、状物、绘景、抒情的手法上,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运用上,直到艺术风格上,都有了艺术的特性。 文化蕴含之成为电视剧艺术的审美性体征,意味着,没有文化蕴含的电视剧就不是审美的艺术。电视剧艺术要富集文化蕴含,首先是要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我们民族的美好的人格理想,构筑一个美的世界;其次是要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民族心理进行观照,扬弃国民心理中的陈腐因素,在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在新的层次上重新构建民族的道德心理和审美心理,即重新发现和铸造民族的灵魂;再次,是要用文化时间、文化空间、文化价值来营造艺术的境界。 电视意识之所以成为电视剧艺术的原始生命力,是因为,对审美意识、对象意识有了准确的定位,可以强化电视剧作品的可视性;把握了媒体规律、受众心理,可以激发电视剧观众的欣赏欲,确定了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可以引发创造力的喷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