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顾仁恺编著
页数:237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925040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经营管理》思路清晰,语言简炼,通俗易懂,可读性、实用性强。主要内容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概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备组建、设立、登记、联合、解散、破产以及经营、管理等;在新形势下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特别是经营管理的方法、技能、策略、服务、扶持及其会计实务和内部财务管理、政策法规解读等。同时,为了紧密联系实际,《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经营管理》编写了一些生动的典型案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为农民在组织和经营管理合作社过程中提供行之有效的知识和技能。
本书特色
本书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述,旨在为农民在组织和经营管理合作社过程中提供行之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内容涵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备组建、设立、登记、联合、解散、破产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包括新形势下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与法规解读。思路清晰、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可读性好、实用性很强。另外,为了紧密联系实际,本书编写了一些生动的典型案例,使阅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运用。
目录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农民合作社产生的渊源及其理论和发展
第五节 国外合作社的主要模式及发展经验
第六节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和登记
第一节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条件
第三节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步骤和程序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解散与破产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并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立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解散
第五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破产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管理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与民主管理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与经营
第一节 农业技术服务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服务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第四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
第五节 农产品包装策略
第六节 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
实务及内部财务管理
第一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
第三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实务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
第五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知识
第七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优惠政策扶持
第二节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 发展农民合作联社
第四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基本技能
第八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典型案例
附录1 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
附录2 最新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
附录3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附录4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
节选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经营管理》: 合作社最早产生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资本家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弱势群体大量产生,贫苦的劳动群众还要受到商人的盘剥,他们随意抬高物价,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者为了同大机器生产竞争,农民为了对付商人的贱买贵卖,雇佣工人为减少资本家的剥削,保证自己的生活,不得不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建立自己的经济组织,以捍卫自己的利益。合作社就是在欧洲大工业机器的轰鸣声中应运而生的。最早有记录的是英格兰的沃尔维奇和查特姆造船厂工人于1760年创办的合作磨坊和合作面包坊。19世纪20年代,英国掀起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各种合作思想流派随之出现并相继形成,合作社运动也蓬勃兴起。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较成功的合作社是1844年诞生在英国的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是由该镇28名纺织工人共同发起成立的消费合作社。它首次提出了合作社的组建原则并付诸实施,即成员资格开放和人社自愿;一人一票和民主管理;资本报酬有限;盈余按交易额分配;保证货物的质量和分量;按市价进行交易;只接受现金;保证政治和宗教中立;重视社会教育。 千百年来,农民的生产方式一直是以户为主,自从列宁合作社思想传人中国以后,我国也出现了早期的关于合作社思想萌芽,并也曾经将这部分思想付诸于行动,我国的农村建设也因此走过一段弯路,但这并不能说明合作社思想不适合中国农村。一、毛泽东的合作社思想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指出:“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这样的改革,生产工具根本没有变化,生产的成果也不是归公而是归私的,但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变化了,这就是生产制度上的革命,是第二次革命。” 到了延安根据地时期,毛泽东说:“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在边区,我们现在已经组织了许多的农户合作社,不过这些在目前还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还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才会在将来发展为苏联式的被称为集体农庄的那种合作社。”可见当时毛泽东对列宁合作思想和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了解都已很透彻。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指出:我们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逐步过渡的方法。第一步,在农村中,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仅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几户为一起或者十几户为一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第二步,在这些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人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然后,第三步,在这些小型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同样的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进一步地联合起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毛泽东这一关于从互助组逐步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思想,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发展成为组织人民公社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