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文华
页数:31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6094290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 李文华,男,1969年9月生于湖南省岳阳市。
1991年7月、2000年1月和2002年12月分别毕业于
武汉科技学院机电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南
京大学社会学系,专业分别为工业电气自动化、
心理学和社会学,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
究领域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学。近
3年来,]三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广西哲
学社会科学“r五”、 “十一五”
节选
nbsp; 序
社会学在中国内地恢复重建已将近30年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社
会学学科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一天天发展进步。正是急剧的社
会变迁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大的舞台。社
会学也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规律、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
会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社会学领域以来,笔者就深深地被这一学科的独
特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所吸引,20多年来一直在大学醉心于
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8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5
年中,笔者就从一些国外的和国内早期的社会学教材中获得了许多的收益。90年
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在华中理工大学(现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几年
中,曾出版了《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1996年初版,2001年第2版,2005年第3
版)和《社会学导论》(主编,1997年)两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出版社反馈的信息表
明,这两本教材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已发行
12万册。
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出版社盛情邀请笔者组织编写一套“大学社会学教
材”。这对笔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一方面自己才疏识浅,对
社会学的许多领域了解不多,难以胜任这一工作;另一方面,自己日常的教学、科研
以及指导研究生的任务也比较繁重,时间和精力上也有一定困难。虽几次推托,但
终究经不住出版社的盛情邀请,只好勉为其难地担当起这套教材总主编的重任。
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的社会学教材已有不少。但除了“社会学概论”、“社会学
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等主干课程的教材版
本相对较多外,其他分支社会学的教材往往很少。同时,许多教材由于编写和出版
的时间较早,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另外,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
家中社会学教材种类繁多的状况,国内社会学教材可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小。这些
状况为这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这套“新编大学社会学教材’’的编写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性。即希望经过5~10年的努力,编写出覆盖目前社会学系所开设
的3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的教材(其中,专业基础课教材10本左右,专业选修课教
材20本左右),以增加社会学教师选择教材的空间,同时改变目前少数专业选修课
找不到教材的局面。
二是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全套教材的整体规划和单本教材的具
体设置都是依据社会学学科的内容结构;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每一本教材的编写
要求是以现有的、成熟的、社会学界普遍采用的体系、框架和知识点为依据。
三是本土化。尽管社会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会涉及西方社会、西方社会学
家以及西方社会学理论,但我们更加强调在教材的编写中要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应用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要以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材料来向中国的学生介绍社会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
笔者深知,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全国社会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我们真诚希
望有更多的有经验的社会学教师、研究者加入到这一工作中来,成为这套教材的编
写者。
如果有更多的学生从这套教材中获得了对社会学知识的了解,打开了认识中
国社会的窗口,那么我们的工作和努力就获得了回报。我们期待着!
风笑天
2007年11月于南京大学
社会态度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
对他人及各种社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出种种的态
度。
态度不但会对人们怎样对待其他人和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左右着人
如何去行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通过研究人们的态度,可以认识和预测个人行
为。因为态度的对象都具有社会性,所以谈到态度时一般指的就是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社会态度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占据
十分重要的位置,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甚至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
的科学”。
目前,关于社会态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
态度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40特点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
态度(attitude)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早期的社会心理‘
学家对态度已有了一定的研究。
最早注意到态度这一心理现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彭斯(Kenneth Wartinbee
Spence,1907—1967),他在1862年提出,态度是一种个体判断和思考后产生的有
一定方向的先有之见或先有倾向。他的看法后来被印证了。1885年,丹麦社会心
理学家朗格(Carl Georg Lange)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对反应时间的研究发现,被
试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影响对刺激物的反应时间。这种预先的准备或者倾向
就是态度。在朗格这个著名的实验之后,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态度会影
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与兹纳尼斯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
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这本研究波兰移民问题的书具体阐明了态度及其内涵。他
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社会客体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个体对
某些社会价值的意识状态。此后,态度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早期还
有观点认为,态度是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
向。但是,当时心理学家并没有关于态度的一致的定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社会心理学后来对社会态度有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社
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瑟斯顿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奥尔波特把态度看
做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做由认知、情感、行为等三种成分构
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
人内部的系统。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们着重讨论了态度的定义和分类问题。在这之后,
奥尔波特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态度的定义的综述文章,列举了态度的17种
定义。他把这些定义加以比较,得出了几个共同点:第一,态度是意识和神经系统
的某种状态;第二,态度具有反应准备性;第三,态度具有组织性;第四,态度的产生
离不开以前的经验;第五,态度可以给行为以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①这一研究的
结果使态度这个概念有了比较确定的内涵,使它与普通心理学上的几个概念,比如
心向或定势,以及个性属性区别开来。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态度是一种看不见的内部准备状态,通常是通过外显反
应加以推导,其主要特征是评价性,即对一个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态度
必定具有特定的态度对象,即评价指向的东西。态度是稳定的倾向,是跨越一切时
间和情境的。
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定义:社会态度指个体自身
对社会存在(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定结构的内在心理
准备状况;社会态度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行
为倾向。
通过分析上面的定义,社会态度具有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个人对不同的人或事物会有一些不同的态
度。这些态度是内在心理反应或心理过程,是不易观察到的,必须要通过外显行为
才能推导出来。
第二,社会态度的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存在。个体所具有的社会态度都指向某
些具体的对象,这些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存在,比如具体的人或群体,也可以是某些
社会事物。正因为态度的对象性具有明确的指向,这使它不同于个体对外界刺激
的简单反应。
第三,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内在结构。个体的社会态度和外显行为有明
显的区别,它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只能间接地由个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
导才能得到。另外,态度还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图或行为成分等构成,呈现
出一定的结构。正是因为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内在结构,所以它具有其独特的心
理功能,成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
第四,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产物,个人一旦形
成某种态度,便不易改变。态度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能
够保持一定时间而不变。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认为,稳定的态度已经成为
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特别是组成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
中的感情成分,它是最难以改变的,因而也是最为持久的、内在的,由此构成了社会
态度的核心部分。①
在分析社会态度的具体含义之后,还要注意它和一些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态度与心向(或定势)是心理学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心向(或定势)是普通心理学的概念,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心向是指在一
定情境下采取某一特定行动的准备性或倾向性,这种准备性或倾向性是暂时的。
态度则是指对一定社会客体采取一定反应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较为持久的、稳
定的。心向(或定势)一般是无意识的,或处于低意识状态下,而态度一般是有意识
的。态度并不都处于同一的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高意识水平,有些处于低意识水
平。处于低意识水平的态度之间的不一致,很难被觉察。
其次,态度与价值观有所不同。社会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社会事物或
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定结构的内在心理准备状况。价值观是社
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准则。态度
是比较具体的、众多的,价值观则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价值观
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如对正义、真理、自由等。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
点在于:二者都有助于明确个人经验和指导行动,都可以维持和改变。但态度一般
比价值观更易于改变。另外,价值观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
度反映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