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兰玲
页数:157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0965738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现状与对策:基于吉林省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地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合理思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政策等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外典型地区进行了多重比较分析,阐述了吉林省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与问题,设计了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技术方案,并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
兰玲,女,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006年毕业于吉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6年11月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主持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科技厅、省社科、省教育科学、省教育厅等省级以上项目5项;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科研奖励5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2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李清,女,讲师,管理学硕士,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师。2011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为本科生讲授“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主持厅级项目1项,参与省级以上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王金娟,女,助教,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师。2015年毕业于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获会计学硕士学位。主持厅级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多项,获科研奖励1项,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节 吉林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
一、所有权、所有制及所有权结构
二、产权与产权交易
第三节 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所有权结构理论
二、西方产权理论
三、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构成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构成
一、农村土地流转系统构成
二、农地流转中农户、村委会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三、农村土地流转动力机制
四、农村土地流转约束条件
五、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子
六、农村土地流转理论模型
第二节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土地流转改变农业结构
二、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制度改革
三、农村土地流转改变农民角色定位
四、农村土地流转改变农业投入要素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章 国内外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经验分析
第一节 国内农市寸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经验
一、四川省成都市模式
二、重庆市模式
三、山东省枣庄市模式
四、浙江省嘉兴市模式
五、各地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现状及启示
第二节 国外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经验
一、美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二、日本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三、印度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四、俄罗斯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五、越南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现状
第一节 吉林省农市寸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条件
一、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支持
二、吉林省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三、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私下交易活跃,形式多样
四、已初步建立了市(州)、县(市)、乡(镇)三级交易平台
第二节 吉林省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障碍
一、产权边界不清,权利主体模糊
二、交易品种单一,交易行为不活跃
三、网络信息平台不规范,运营能力不足
四、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交易双方融资困难
五、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配套中介服务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技术实现方案
第一节 市场主体建设的技带实现方寨
一、市场主体发展现状
二、多元市场主体的理论构建
三、多元主体构建的技术路径
第二节 市场结市勾建设的技术实现方案
一、市场结构建设现状
二、市场结构现存问题
三、结构改良的技术实现方案
第三节 平台建设的技带实现方案
一、长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化平台发展现状
二、其他省份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信息化平台建设现状
三、吉林省理想平台构建:一体化平台
四、理想平台构建的技术实现方案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政策建议
第一节 明确产市又归属
一、保证集体所有权不变,进一步确定集体所有权归属
二、解决农户纠纷,确定农户承包权长期不变
三、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土地集体经营权的作用
第二节 加强资金保障
一、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二、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经营
三、促进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投入
第三节 加强人员培训
一、加强政府人员的培训
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
三、加强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二、加强惠农制度建设
三、加强信息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节选
《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现状与对策:基于吉林省的研究》: 1.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村委会和政府的目标 (1)政府目标。地方政府在农地流转活动中,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贯彻来自中央的政策。因此,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将农地流转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极力推进农地流转,借此提升政府业绩,并获得个人升迁的政治资本。同时,农地流转中地方政府的介入,确实规范了农地流转,给农地流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力地维护了流转双方的权益,同时也提升了地方政府的威信。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流转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农地流转能够极大地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规模化经营,能够方便先进技术的应用,最终提升农地的产量与经济效益。这样能够给地方政府税收带来好处,地方政府也能够获得来自于国家的补贴。 (2)村委会目标。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的自治性组织,它能够代表广大村民意愿执行决策,以对农村的公共事务等进行管理与服务。村委会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处于最基层地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实际情况,土地零散分散,经营效率低下,而农地流转市场并不健全,流转主体信息流通不畅,流转风险高,村委会则可以起到中介作用,积极参与农地流转,为流转双方提供规范服务,以促进农地流转规模和效率的提升,实际上,农地所有权归村委会所有,其也有相应责任对农地流转进行管理,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农民利益。除此之外,村委会参与农地流转也有相应的经济动机,因为村委会作为中介机构可以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等。 (3)农户目标。农民受到自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构成、收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最终决定农民是否参与土地流转。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目的不尽相同,部分农民为了实现农业规模化的经营,应用新技术,提高产量和收益。而有些则是因为没有其他生存技能,通过土地流入,投入更多的劳动,实现增加收益的目的。而农户中的土地流出方则是为了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可以从事非农产业,以获取更高收入。 2.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村委会和政府相互关系分析 (1)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在农地流转过程中有着自身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所以地方政府对农地规范流转确实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基于其政治和经济目标,都会对农民农地流转进行干预。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是否干预的决策取决于收益比较的结果,即当地方政府对农地流转进行干预时,则意味着干预比不干预时,地方政府的收益更高,反之亦然。而农户是否选择土地流转也取决于其自身收益比较,即当农民从农地流转中所获租金高于经营农地所获收入时,则会选择土地流转,或者当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所获收入与从农地流转中所获收益的和,大于经营农地所获收入时,也会选择土地流转。 (2)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村委会积极执行地方政府所下派的农地流转政策,促进农地规范地大规模流转,以提高农业收益。而地方政府则为农地流转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安全的流转环境,保障农民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收益,以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绩,进而获取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奖励与补贴。地方政府为了政治目的与经济目的,会积极对村委会在农地流转中的角色进行监督。而村委会为了自身收益和获得农户支持也会积极介入农地流转,以保障农地流转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农民利益不被新型经营主体侵犯。因为除了农户之间会发生农地流转,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参与其中,如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加入,无疑对加速农地流转十分有益,他们为了获取集中连片的土地和较长时间的农地流转期,会积极与村委会互动,而村委会则应该在保障相对弱势的农户个体利益前提下,促进两者之间进行农地流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