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
页数:193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3405353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麻伯颜主编的《风采》依据史实,以文学传记的笔触,选取了元帅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探索他成长足迹、心路历程、情感轨迹以及不同时期重要关头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入手,带领读者回顾并领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位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光辉形象。
本书特色
《叶剑英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叶剑英同志的传记。 《叶剑英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旨在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鲜活地反映叶剑英的革命经历、政治智慧、品格风范、人格魅力,以及家风家教和生活情趣。
目录
选择读书之路
“木窗灯盏”苦读书
三堡学堂的革命斗争
东山脚下建新校
与日本教官劈刀比武
追随护卫孙中山
筹办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梅县的“革命县长”
通电反蒋秘密入党
南昌起义的秘密情报员
我们的“叶参座”
留着它作纪念
翻雪山、过草地
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登南岳祝融峰
训练班的副教育长
在重庆舌战群儒
第一流的报告
群众冷暖系心间
统筹中央后委的参谋长
摊贩座谈会
“蛋家人”永别海上漂
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奠基
辽东半岛军事演习的总导演
友谊深过太平洋
创建军事科学院
把兵练得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
自称“渔叟”
大闹京西宾馆
大闹怀仁堂
向华罗庚请教“双法”
无限风光在险峰
坚请邓小平复出工作
八十寿辰聚欢颜
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八旬故乡行
此时不造,更待何时!
心系祖国统一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二号“藏书楼”
读书“三遍法”
与“难治之症”的斗争
革命事业总有一个交班和接班的问题
矢志共产宏图业,为花欣作落泥红
阿姆生我最艰难
兄弟之情,如手如足
写给女儿叶楚梅的三封信
凌子眼中的父亲
女儿文珊的一段回忆
叶剑英故里简介
后记
节选
《叶剑英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木窗灯盏”苦读书 1980年5月,八十三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广东梅县雁洋旧居,回到熟悉的老屋子,看到儿时读书用的小方桌,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用手抚摸着桌子说:“我还记得,这张小桌是我小时候吃饭和读书用过的。”说完坐在桌前,面对昔日的木窗和灯盏,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往事如云,他便挥笔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 叶剑英出生之时,中国正处于灾难深重的年代。那时候叶剑英的家庭经济状况,同大多数劳动人民家庭一样,非常贫苦。全家生活来源,除了依赖种植庄稼维持外,只靠父亲叶钻祥经营一些酿酒、磨豆腐等小本生意,摆摊叫卖,勉强营生。母亲也要经常给人打短工,赚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自古寒门出俊才。叶剑英五岁那年,虽然生活拮据,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借钱垫补送他到雁洋堡钟傲泉私塾读书。七岁时,又去了雁洋堡古玉泉私塾读书。后来,雁洋堡办起了怀新学堂。叶剑英随着新学潮流,转到了新学堂就读。 叶剑英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读书非常勤奋。在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听讲;放学回家,一边帮父母做家务,一边坚持学习,整日以书为伴。每天晚饭后,他和弟弟、妹妹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干干净净,便坐下来在书本的海洋里刻苦攻读,直到深夜。 夜晚读书必然要点灯费油,去学堂读书家里已经花了不少钱,哪里还有闲钱去买油灯呢?有没有既能读书又能省油的两全其美之法呢?叶剑英灵机一动,想起了山里人用的“竹精子”。他在大人们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一种叫“硬头黄”的竹子,然后把它们剖成一根根筷子大小的竹篾子,缠上破布,再浸些松脂,晾干以后,能够照明的“竹精子”就做成了。“竹精子”虽然省钱,但是燃烧时间短,每根只能燃烧一刻钟左右。为了读书,叶剑英就一根接着一根地点,那小小的火苗跳动的是一颗充满求知欲望的心。一个晚上下来,要点十几根竹精子。每天早上,小方桌下都会堆积着厚厚的灯灰。由于读书太过用功,一次叶剑英实在太累,趴在桌子上打盹儿,被“竹精子”飞溅的火星烧焦了一缕头发。母亲见了十分心疼,而他却毫不在乎,依然埋头苦读。 即便是出门玩耍,叶剑英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每到一处,凡是刻有楹联诗句的地方,他就会驻足观看,一边吟诵,一边记录。一句句妙语佳联就这样深深地印刻到了叶剑英的脑海里,这对他写文作诗提供了很大帮助。 上学期间,叶剑英成绩十分拔尖,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除了按时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外,他还到处借阅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他天资聪颖,文思敏捷,诗文习作也总是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青睐,作文还经常作为范文,被老师拿去“贴堂”展示。一次,老师在叶剑英的一篇作文后面,还批了“奇峰突起”四个字。 一张窄小的木制方桌,一根根“竹精子”,陪伴少年叶剑英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苦读岁月。日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恶劣,叶剑英始终能保持每日读书的好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