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承继与变迁-隋唐五代乐舞经济模式研究

封面

作者:倪高峰

页数:197页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72243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文为艺术经济学与中国音乐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案例, 且作者还在唐代的法律文书中寻求音乐经济史料, 拓宽了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视野, 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作者从“文化利益场境”出发, 研究隋唐五代宫廷、寺庙、民间的乐舞艺术生产与消费及其诸多相关事项。对隋唐五代时期“以华领夷”的乐舞政治、唐代的法律文书寻求音乐经济史料、太常音声人的“色役”制度、“一同民例”的经济制度、乐伎买卖与歌诗市场、包括杂剧的概念等都有所创见。

作者简介

  倪高峰(1986—),泰州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扬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2012年相继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著名音乐学家秦序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硕士论文《艺术经济研究:唐代宫廷乐舞生产、消费的经济基础》曾获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硕士论文奖。曾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音乐经济发展史研究”(编号09YJC760051)中《隋唐宫廷乐舞的生产与消费》一章的研究撰写工作,在《中国音乐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唐代太常音声人的赋役制度研究》《唐代法律文书中的涉乐史料研究》《唐代音乐文学创作、传播主体的艺术经济关系初探》等。

目录

引言

一 题解与缘起

二 研究音乐与政治、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三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隋唐乐舞艺术生产

第一节 隋唐乐舞艺术的规模与形式

一 宫廷乐舞

二 寺庙音声及其传播

三 宫廷与民间的散乐百戏、杂剧

第二节 隋唐宫廷乐舞生产

一 宫廷乐舞机构

二 乐人

第三节 隋唐寺庙音声供养

寺庙音声供养人及其供养方式

第四节 隋唐民间乐舞生产

一 散乐百戏

二 歌舞戏

三 参军戏、傀儡戏

四 杂戏与杂剧

五 文人与乐人的艺术经济关系

六 富商、权贵与乐人之经济关系

第二章 隋唐乐舞艺术消费

第一节 宫廷乐舞消费

一 宫廷乐舞的功能及消费概况

二 宫廷乐舞的消费成本

第二节 民间乐舞消费

一 青楼伎馆

二 旗亭酒楼

三 东西市

第三章 唐代乐舞生产、消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唐代前后期的赋役制度

一 唐代前期的赋税制度——租庸调

二 唐代后期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第二节 太常音声人的“色役”制度

一 太常音声人的乐舞赋役性质

二 乐人选拔制度

三 上番制度

第三节 太常音声人“一同民例”的经济赋役制度

一 大常音声人承担的“一同民例”赋役

二 太常音声人的杂徭

三 太常音声人的其他赋役获免情况

第四节 寺院音声为用的经济基础

一 音声供养

二 伎乐供养

第五节 民间乐舞生产、流通的市场基础

一 乐器市场

二 歌诗市场

三 乐伎买卖与雇佣市场

四 艺术培训市场

第四章 唐代法律文书中涉及乐舞活动的相关事项

第一节 唐代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活动

第二节 唐代法律文书中的涉乐事项

一 与音乐相关的道德规范

二 唐代法律文书中的乐人身份问题

三 唐代“音乐法制”的性质

第五章 隋唐乐舞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变迁

第一节 隋代乐舞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变迁

第二节 唐代前期乐舞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一 初唐时期乐舞经济模式的建立

二 盛唐时期乐舞经济模式的完善

第三节 唐代后期乐舞经济模式的复建与乐舞经济中心的下移

第六章 唐代乐舞经济模式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晚唐乐舞经济模式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二节 唐五代乐舞经济模式与两宋之比较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承继与变迁-隋唐五代乐舞经济模式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