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复兴的哲学探讨

封面

作者:魏波著

页数:35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334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1世纪中国的复兴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那么,中国复兴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今天还面临哪些难题,如何在解决这些难题中走出一条新道路?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把握社会历史变迁的“大道”与“大理”。  《中国复兴的哲学探讨》从哲学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的双重社会试验共同指向了人类新文明模式的探索,这意味着在系统创新中构建新中华共同体。

作者简介

  魏波,男,汉族,1972年生,山东平邑人。2002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哲学博±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等。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哲学等。著有《中国转型的系统困境与改革方略》《文化与生命》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从文明变迁视角认识中国复兴
第一节 古老文明的悲剧主题
第二节 认识视角的转换
第三节 中国复兴的本质内涵

第二章 以科学方法论穿越认识盲区
第一节 社会认识方法论
第二节 认识的盲区
第三节 穿越转型盲区

第三章 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的双重试验
第一节 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的交织
第二节 探索新文明的社会试验
第三节 在解决关键问题中开创文明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节 社会试验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历史条件
第五节 历史关口社会主义的新突破

第四章 以共享理解和发展社会主义
第一节 共享的时代要求
第二节 共享的阻力
第三节 以共享理解社会主义
第四节 辩证理解共享的本质
第五节 培育社会共享机制

第五章 以改革创新奠定中国复兴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转型
第二节 构建国家创新系统
第三节 以改革推动创新转型

第六章 以民主治理奠定中国复兴的政治基础
第一节 中国复兴的关键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原则
第三节 以民主治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章 培育新中华共同体以奠定中国复兴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认同危机与“我们”的分裂
第二节 共享、认同与共同体
第三节 在共享财富、权力与价值观中培育认同
第四节 构建新中华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第八章 以思想启蒙奠定中国复兴的文化基础
第一节 文化与启蒙
第二节 历史上的二度启蒙与两次文化突变
第三节 现代性建构中的启蒙逻辑
第四节 以启蒙推动文化复兴的变革机制
第五节 在培育文化自信中实现文化复兴

第九章 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国复兴对思想的需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
第三节 在适应性变革中推动思想创新
第四节 在实践中探索21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变革

第十章 中国复兴的价值支撑
第一节 复兴进程中的价值观变革
第二节 构建新中华共同体价值基础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价值观
第四节 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路径

第十一章 中国复兴的主体担当
第一节 国家复兴与公民重塑的互动机制
第二节 当代中国人的生命状态
第三节 在民主实践中培育现代公民
第四节 在激发国民创造力中再造青春中国

第十二章 中国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一节 废墟之上的精神追寻
第二节 对“道”的执着
第三节 自强不息的信念支撑
第四节 气贯长虹
第五节 革故鼎新的变易精神
第六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生

第十三章 中国复兴与世界文明秩序的重建
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文明秩序的互动
第二节 中国复兴与世界治理变革的互动机制
第三节 以平等身份构建新秩序的认同基础
第四节 中国文化与人类共同体

第十四章 中国复兴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体性
第一节 中国复兴是客观历史过程
第二节 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
第三节 认识和遵循中国复兴的历史规律
第四节 高扬中国主体性以克服宿命论

第十五章 大转型时代的哲学变革
第一节 哲学与时代
第二节 大转型时代对“道”的追问
第三节 哲学的贫困折射时代精神的困顿
第四节 文明复兴与哲学变革的互动
第五节 意义世界的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复兴的哲学探讨》:  一 社会试验的方法论  一是从事实和发展的立场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不是可以从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先验命题,也并非自然而然存在的某种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它既体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逻辑,也表现为人自觉参与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所以,它是在人们超越现实的实践探索行动中展现出来的。作为一场宏阔的社会试验,在探索社会主义中实现中国复兴是一个创造性的历史活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辩证法,在立足实践中升华理论,在坚守原则基础上改革创新。社会主义试验不从原则出发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寻找和见证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是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符合历史进步潮流、体现了社会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在深刻认识和体察到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无法克服的自我矛盾基础上,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本”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探索社会主义不能背离根本。其中,社会主义所蕴含的基本立场、原则、价值如发展生产力、实现更高的公平正义、确立人民民主的原则、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当然,这些原则并非是僵死的教条,它们提供了理解社会主义和实践社会主义的一些理性原则,而人要做的是要将这些原则与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验证假设、认识本质、丰富内涵。因为,社会主义本身并非是某种既定的、已存的、定型的制度与理论,相反,它恰恰是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中生发出来、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证明和发展自身的过程。  二是在实践创新中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新形态。21世纪中国复兴中的社会主义试验是立足实践在试验中探索新道路的过程。从社会试验的角度来认识,当代中国必然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21世纪中国复兴中的社会主义试验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实现创新。社会主义是人类批判现实、超越历史的创造性试验活动,它不是一蹴而就或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探索、试错、改革、创新中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克服自身僵化的观念与体制束缚而保持活力的必要途径。改革是“中国道路”的核心经验。面对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核心难题,改革仍然是基本路径。比如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相结合的问题。市场经济制度的创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提出了政治民主的要求,二者的互动推动了现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在现实中存在一种“制度教条主义”或制度崇拜。一种是将历史遗留下的制度神圣化,“祖宗之法不可变”;另一种是将西方制度神圣化,将之视为绝对合理的。二者都表现出独断论的僵化思维。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这一活跃因素推动下,一个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制度也处于变革之中。制度具有很强的惯性和保守性,一旦形成就会为了维护某种利益、为某种观念所束缚而成为保守力量。所以,制度崇拜将某种制度变为教条,其背后常常是在维护某种既得利益。当下中国处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复杂矛盾都交织在一起,而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是新制度的探索与创新的过程,改革则是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与政治体制进而构建合理的新制度体系。正是由于推进了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被认可并逐步建立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复兴的哲学探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