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倪德生钟林
页数:284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1965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位于万里长江之滨、三峡库区腹地,千余年来,李渡一直是长江上游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这里的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是长江水码头文化,在这里展示充分。《洪州寻梦:李渡历史文化概观》一书,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现了李渡的地理位置、历史源流、民俗风情、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是一部介绍李渡的百科全书。该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地的风貌,是我们了解李渡的一个窗口,有很好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倪德生,重庆涪陵李渡人,涪陵区政协教文委办公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及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 钟林,重庆涪陵李渡人,从事基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曾获“重庆市十佳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称号,对当地人文历史、文物古迹有研究。 倪德茂,重庆涪陵李渡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长江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地方史。 吴朝弟,重庆涪陵李渡人,涪陵区政协原副秘书长、教文委主任,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古代建筑、宗教信仰等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问世。
目录
第一章 地理历史概况
第一节 地理概貌
第二节 历史概况
第二章 历史名人
第一节 军政名人
第二节 经济名人
第三节 文教名人
第三章 水码头文化
第一节 滩口与广船码头
第二节 船工行话拾趣
第三节 船工号子
第四节 水上信仰与禁忌
第五节 帮会文化
第四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李渡人的崇拜对象
第二节 李渡人敬奉的神祗
第五章 民风民俗
第一节 生产生活习俗
第二节 婚丧嫁娶习俗
第三节 岁时节令习俗
第六章 民间文艺
第一节 民间歌谣
第二节 民间故事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
第四节 民间艺术
第七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场镇与码头
第二节 古道与桥梁
第三节 牌坊与碑刻
第四节 民居与寺庙
第八章 风景名胜
第一节 自然风光
第二节 人文胜迹
大事记
附录历代诗文咏李渡
后记
节选
《洪州寻梦:李渡历史文化概观》: 周俨(1649-1703),字钦斋,号文公,别号墨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第十七世孙,清代名臣周煌的祖父。早年,随家族辗转生活于涪州黑塘山庄、白保贵州遵义、桐梓等地,后定居于涪州贤人乡。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去世,附葬于磨沱山庄(今镇安场附近)其父周如荼墓旁。 周俨早慧端厚,三岁时,其祖父便断言:“谅非池中俗辈,将来光宗耀祖,必在斯人。”年十三通经史,十五而为文有法,十九岁人庠学为生员。对风水堪舆、数理命相、医药、占卜等方面知识,都有深入研究。康熙庚午(1690年)科第四名举人,吏部拣选知县,敕赠文林郎。乾隆年间,与其弟周儒一道被旌表为孝子。 周俨纯孝伺亲,“慕亲之心,终身不改”,时人称之为“周孝子”。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川东一带的乱匪谭宏部百余人趁夜闯入周家打劫,周俨和弟弟周儒一边背负父母逃走,一边与贼人搏斗。其间,兄弟俩都身受重创,周儒三天后不治而逝,周俨昏迷半日方醒。由于兄弟俩的全力保护,父母得以幸免于难。两月后,其母吴太夫人因痛失爱子一病不起。遭此家破人亡的大难后,周俨率全家迁徙贤人乡(今镇安、大山一带)。“建陆舫小筑,莳花药娱翁”,让老父亲安度晚年。父亲生病,周俨尝其粪便甘苦,由此对症下药,并暗暗祈祷,愿减去自己的寿命,以延长老父的生命。父亲去世后,周俨“擗踊悲号,至于呕血,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发尽白,如六七十翁”。 周俨对兄弟友爱,对子侄关怀备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弟周儒被扣留在阆中的乱军中。周俨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来往于涪陵和阆中之间,深入乱军营垒,想尽各种办法将弟弟安全救回。康熙十九年(1680年),周儒被谭宏部匪徒杀害后,周俨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弟弟的遗孀孤子,“抚孤恤寡,事无巨细,皆以一身兼之者”。侄儿周琐渐渐长大,考中功名,周俨将家里最好的田产、最得力的奴婢分给他,帮助其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周俨对后辈教育有方。无论是颠沛流离的艰难之际,还是定居于贤人乡的稳定时期,周俨始终不放松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他秉承其父周如荼“不望汝为第一品官,但望汝为第一品人”的家训,希望孩子们“处于家则为贤士,列于朝则为名臣”,要求他们“书求其熟,文求其工”“间日作文,间日看书,熟读古大家”。甚至在赴京候选的旅途上、在临终前的船舱中,他还在亲手为子孙后辈制订“举业书程”“应童子试书程”等。正是周俨对后辈的悉心培养和严格要求,其后辈中科举畅兴、人才辈出,并出现了像周煌、周兴岱这样的显宦名臣。 周俨一生仁惠,负义气、重然诺、好施与。亲戚朋友向其借贷,“不取约,不索利,亦不责偿”;遇到他人有困难,总是极力帮助,“至有托妻寄子者,虽任劳任怨,并所不惜”;凡是许下的诺言,必定终生遵守。年轻时,周俨读书于深山古寺中,深夜有一少妇私奔而来,求其苟合。周俨好言相劝,让其离开,且为其终生保守秘密,“誓不言其姓氏”。康熙三十年(1691年),周俨赴京会试,落第后住在客栈。有一位与他同年中举、一起进京赴考的四川人病死在客栈里。周俨买来棺材装殓,并不远千里护送其棺椁回故乡。 周俨的一言一行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感动了天地神仙。曾经一段时间,贤人乡里老虎出没,有三四个无辜百姓被老虎咬死了。周俨愤而书写一篇义正词严的文章,责备神仙处事不公,奸凶横行不能治,却放任老虎出来伤害无辜群众。过了几天,老虎咬死了几个乡里公认的恶人,然后便消失了行迹,从此再没有出现。 纵观周俨一生,端节自守、暗室弗欺、全亲于难、脱弟于贼、涤厕尝粪、减寿延亲,以至豺狼远徙,猛虎避途。其文,感天通神;其行,俊伟卓绝;其德,美玉流光。光前裕后,百世不朽。可谓周氏之孝子,古今之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