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老子新读

封面

作者:薛飞

页数:304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ISBN:97875139227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历代前辈方家《老子》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文一些具体字句进行了有别于前人的全新考据与校订。在注释上更加注重联系上下文,追溯关键字句在《老子》成书时代的原义,并对每章进行了题解与阐释,尽可能还原《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与观点。

本书特色

春秋战国诞生了中华民族文明史当中璀璨的一批思想家。这些伟大先贤开创的中国古典哲学,推动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不断发展前进,《老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的前辈方家对《老子》的释义解说,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但本书认为,《老子》思想其实更加趋近于唯物主义。因此,要想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老子》思想,就必然需要以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目录

目录

第一章………001

第二章………006

第三章………010

第四章………013

第五章………015

第六章………021

第七章………023

第八章………026

第九章………030

第十章………033

第十一章……039

第十二章……042

第十三章……044

第十四章……047

第十五章……050

第十六章……053

第十七章……059

第十八章……063

第十九章……065

第二十章……068

第二十一章…073

第二十二章…076

第二十三章…079

第二十四章…082

第二十五章…085

第二十六章…089

第二十七章…093

第二十八章…095

第二十九章…100

第三十章……103

第三十一章…106

第三十二章…109

第三十三章…111

第三十四章…114

第三十五章…116

第三十六章…119

第三十七章…122

第三十八章…126

第三十九章…131

第四十章……134

第四十一章…138

第四十二章…144

第四十三章…153

第四十四章…155

第四十五章…158

第四十六章…163

第四十七章…166

第四十八章…169

第四十九章…171

第五十章……175

第五十一章…178

第五十二章…182

第五十三章…185

第五十四章…189

第五十五章…193

第五十六章…198

第五十七章…201

第五十八章…204

第五十九章…208

第六十章……211

第六十一章…215

第六十二章…219

第六十三章…224

第六十四章…227

第六十五章…231

第六十六章…235

第六十七章…238

第六十八章…244

第六十九章…249

第七十章……252

第七十一章…256

第七十二章…258

第七十三章…261

第七十四章…263

第七十五章…266

第七十六章…269

第七十七章…271

第七十八章…275

第七十九章…279

第八十章……284

第八十一章…291

节选

第一章
“道”可道 ①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② 。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 ③ 无,欲以观其妙 ④ ;常有,欲以观其徼 ⑤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⑥ 。
同,谓之玄 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可以探究和学习的哲学思想,但不是人们寻常或一般认识中的道理和思想理论。
②“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哲学思想当中的各种定义和概念是可以用各种词汇来描述或表达的,但其意思不同于人们日常普遍的认识。名,指定义、定理、定律,非名字、名称之意。
③ 常:恒常的、处于常态化的。与第一句的“常道”“常名”所指的“一般化的”“平常的”意思不同。
④ 妙:奇妙、奥妙。引申为抽象的自然规律和法则。
⑤ 徼:边界、界限。引申为具象的形态。
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个哲学元素同样都是出自于“道”,但其定义和概念却截然不同。
⑦ 同,谓之玄:同,指“有”“无”处于一种交融的、纠缠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玄”。与前一句中的“同出”所表达的“共同出自于”或“同样出自于”意思不同。玄,象形,象征丝线互相缠绕,用于形容“有”“无”两者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

在开篇的头一句话,《老子》就开宗明义地提出:“道可道,非常道”,这便是告诉我们,虽然“道”是真理,但《老子》五千言本身却并非“道”的全部和本质。《老子》尝试探究和引导我们这些后继之人认识真正的“道”,但作为人类的我们终究太过渺小,即使老子本人也无法突破这一藩篱,因此“道”也就不可“名”、不可定义,虽是伟大的“众妙之门”,却始终“玄之又玄”。
相传我们今天见到的传世版本《老子》,乃是由魏晋时期王弼重新编排各章顺序,并作注解的。据马王堆出土帛书版本的《老子》来看,最初的《老子》并未如传世版本一样分为九九八十一章,各章之间的顺序也有所不同。但我们通过阅读全文来看,传世版本将“道可道”篇作为第一章还是颇为恰当的。本章作为全书开篇,第一句话就直接点题,为全文主旨打下基础,并且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正值先秦百家竞相争鸣之际,道家学说虽然在后世千年流传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但从其诞生开始却从未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和采纳的主流思想学说。因此《老子》开篇首句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可以探讨、可以研究、可以学习、可以一定程度上定义的,但“道”的哲学思想所阐述的内容和定义却是区别于人们寻常认识的主流思想和学问的(非常道);“道”的哲学思想中,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名词,也是区别于人们寻常认识的主流思想和学问的(非常名)。因此《老子》之“道”就是“非寻常之道”,《老子》文中的各种定义和理论也就是“非寻常之名”了。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先秦时代,《老子》之“道”与当时社会当中的寻常之道已经有所区别,而我们现代人更要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语义去理解老子用古代汉语写就的五千言。
那么,《老子》及以其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如何启发我们认识“道”呢?这就要从“无”“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手。《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脱胎于《周易》,后者的核心——阴阳辩证统一——哲学观。具体到《老子》哲学中,就是“无”与“有”这两大基本哲学元素构成的辩证与统一的哲学观。“无”是一个抽象概念,往往被人们忽视。与之对立形成辩证的“有”是一个具象概念,代表一切具体的、容易被我们日常认知的事物。因此在学习道家哲学的过程中,首要的课题就是学会正确认识这种辩证思想,并把上述两个最基础的概念推而广之,代入到一切事物中去。与辩证思想当中的对立关系同等重要的另一点,即辩证关系构成的统一性。“有”“无”不但象征着一切事物都隐含着的对立关系,同时两者又统一起来构成万事万物。辩证与统一这两者之间形成了更高一层的大一统关系。这就是《老子》思想的基本核心。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语境中,天地万物既用以泛指一切事物,又各自有其特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如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万物乃是由所谓“元炁”分解而诞生(与这种传统思想不同,《老子》并没有直接探讨“元炁”的概念)。天地万物指自然界当中的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于是《老子》开篇第二句就明确提出了道家哲学独有的宇宙观的基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天地开端于“无”这个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之后才出现了以“有”为代表的具象具体的万物。宇宙衍化发展的过程乃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谓“妙”者,奇妙、奥妙之意。与抽象的“无”之“妙”相对的概念是“有”之“徼”,即有形、具象的事物。如何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面上,这一过程是有形的、具象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即“有”。而支配这种现象的自然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却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即“无”。当然,今天的人们都明白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发挥作用,但这是因为牛顿发现了这一定律并使之成为人人皆知的知识,而非这一定律本身是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在《老子》哲学中,“无”即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法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着一切实体实质的事物,即“有”。这就是后文所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接着《老子》又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就是说,“有”“无”这两大基础性的概念共同出自于“道”这个更大的哲学概念。而“道”的另一个代称即“玄”。“同,谓之玄”,这个“同”需要理解为“结合起来”或“合并起来”,这种状态就称为“玄”,这个“玄”就是指“有”“无”结合而形成的纠缠态势和关系,而非玄妙、玄奥、玄乎,万不可将其含义延伸到神秘主义,甚至陷入封建迷信的歧途。“有”“无”这两个基础哲学元素在一切事物、一切领域中相互结合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前进,小到苹果落地,大到宇宙生成,因此《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老子新读》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87039.html